韩山,韩水,韩愈。退之被贬谪至柳州,兴学禁奴,安民治州。他似一条奔腾向前的大川,却不想奇峰横亘,不得已曲折前行。又哪知竟无意中滋养了这方土地,令百姓感恩戴德,惹山川为之改姓。河流的每道曲折,不只是为了克服万难抵达大海,更是在曲折前行中完成了与土地的邂逅,应其期许,福荫万民,泽被后世。
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有巨石、峭壁、大山,曲折是灵活克难实干的体现。若一味蛮干,或如王安石自囿于失败倾轧,止步山前;或似堂吉诃德一腔骑士热血,与世俗撞个头破血流。理想之途艰险,若不适时曲折心境,便易深陷自怨自艾的泥淖中。于是叹息柳宗元、贾谊的早逝,戚戚于天才兰波的陨落,唏嘘于太宰治的自戕。再反观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嬉笑怒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方明白曲折之于前行的意义。
然而曲折心境,绝非曲折心性。河流改道,却不改终归大海的初心。曲折是一种策略,本质在于通达,在于摆脱内耗,而绝不在屈服于财、色、权等欲望。所以世人唾弃李绅、沈括,推崇苏轼、辛弃疾,就源于他们对曲折的选择不同。
选择曲折向前之后,不妨做些实事,滋润一方,不辜负与这片土地的相遇。苏轼调任杭州后,发动民众,兴修水利,疏河道,建苏堤,于是西湖水患迎刃而解;辛弃疾左迁州官,纵被闲置平戎策,亦不忘募兵剿匪,力求安定一方百姓。他们以一种朗阔的姿态与土地相逢,俯下身姿,化“智识”为“治世”,造福众生。于是有了“乌台诗案”时杭州百姓自发公开做解厄道场,以求告神明保佑苏轼;有了当地百姓兴建的贤祠堂,时时供奉祭拜辛弃疾。河流曲折非本意,不料成就一段情,也成全了一段因缘。所有的恩泽被百姓铭记于心,所有的情感被深深地烙印在这片挥洒过热血的土地上。
但是,以达观去看待曲折,并不是鼓吹曲折。苦难给人苦痛,这本为事实,又何必歌颂苦难,对其感恩戴德?人生是一场苦旅,人的成长,即遭遇苦难,这固然苦心志、劳筋骨,却未必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苦难不值得感恩,切忌把风霜刀剑作为个体生命的倚仗!
每个青年都是一条新生河流,我们弱小、天真,会因怠惰而迂回,也会因巨石而畏葸。但无论怎样,都要坚定奔向大海的志向,在小小的曲折面前,笑对雨后彩虹。我们虽然势单力薄,亦可开朗些许,以宽亲朋师长之心,亦可外放些许,以助邻人行者一力。河流对大海的奔赴,究其本质,也是对土地的一片深情。
流入大海已展示不了河流的风貌,曲折前行的途中,河流的气质却能渗入每一寸流经的土地。我们青年的理想,自树立伊始便扎根于社会。一如河流的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更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点评】 文章题目简洁整齐,富于哲理性的同时又兼顾形象化,高度概括了论点。整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论证如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开篇由韩愈造福一方百姓而山河为之改名的典型事例切入,引出“心向大海的同时,也不忘滋润流经的土地”这一观点,语言凝练,形象贴切;继而提出追求目标的路途中应有曲折前行的智慧,点明曲折前行的意义;再进一步阐明曲折前行是一种策略,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潜心做事的求实态度,在坚定追求结果的同时充实曲折前行的过程;结尾以青年学生的自信和激情重申论点,深有共鸣,收束有力,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