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类交流与表达情感的重要介质,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在如今多种介质交汇的潮流中,文字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前显得有点低迷了。我们的象形文字受到的冲击或许更大。鉴于此,我们新中文笔读书会借读书节的时机,组织了一次关于汉字文化的学习活动。
首先,我们将报名参加的同学组了一个群。开始时,大家查了许多资料,如《说文解字》《汉字百话》等,将其中一些易懂有趣的知识整理出来,在线上活动中时常发布。有简短的汉字小故事,汉字的各种写法,繁体与简体对照,在草书、行书、篆书中认字……这些材料可读性强,又不乏知识性,有利于同学们在繁重的学业之余,愉快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我们举办了一次小竞赛,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活动中,我们明白了汉字的来龙去脉,了解了不同的汉字风骨:从篆体的繁杂神秘到隶体的蚕头燕尾,从楷书的工整严谨到草书的奔放不羁,直到现在简化字的简洁明了。每一个时代的汉字与书写都有着鲜明的特征。结合中国历史,以纵观传统文化的视角,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真正地走进历史、亲近古人、感受古典文化,不能不注重中华文化特有的载体——汉字。
相较于其他文字来说,中华汉字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历史感”。
一朝一代,从古到今,汉字发展从未中断。因年代久远,字形变化大,通用的简体字有些很难看出它们一开始时的样子,繁体字的学习和书写是我们走近古人境界的捷径之一。一撇一捺、一横一竖,在书法家的笔下如有神骨,墨香流传千年。《淮南子》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现在我们好像明白了,文字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能通神灵,是人类超越自身的工具。“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甲骨文是最初的汉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如同一座文字的桥梁,学点古文字,让我们“在通向神秘世界的路上”更近一步。这就是世界之大独我中华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原因。
汉字就像是一个个锚点,使无数的人与无数的时间节点相联系。那些被保存下来的笔迹,是当时抛下的锚。每一个汉字,就是触发了这个锚点,与历史发生联系。如此在时间长河里循环,在不断的铺垫与呼应中碰撞出火花,这便是汉字与书法所传承的意义。
我们会去参观著名的旅游景点,其中不乏古代文人常去的“圣地”,比如黄鹤楼、大雁塔,墙壁上会有他们的题诗,大都是诗人们即兴挥毫写就的。美景在前,心中郁结,有感而发。文字经过他们的手迹,情感依依体现于情景之中,观赏者身临其境,更能体会诗人的情思。可以说,赏析繁体字诗文比学习简体字诗文更能唤起历史感,比起快捷的简体印刷,更能理解古人的情感,产生深度共情。
几千年过去了,时移世易,那些辉煌时光被岁月磨蚀,而我们通过这小小的文字能够窥见古时一斑,好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尽管在表现形式上,这些文字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但其风骨犹存,内涵不变。一横一竖,教会我们脊背挺直;一弯一钩,教会我们保留棱角;一撇一捺,又教会我们不忘变通。我们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也是在与古人对话,我们按照他们的样子抬腕执笔,接过火炬的同时又添上柴薪。
作为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许多地方也积累、发展出了自己的口头语言,即方言。方言与文人雅士常用的官话不同,它们更具有“人情味”和“烟火气”,能很好地体现出地区特点,是更“平易近人”的语言。如果说汉字是研究古代“大社会”的捷径,那么方言就是了解古代“小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于是,我们在这次活动中也插入了一些温岭的方言知识,进行普通话与方言转换。活动中我们体会到方言的生活化,更“接地气”,也更能让同学提起兴趣。
我想,把自己寄托于文字天地、书法世界,看到世界广大、生活美好,这是应有的自我教育。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接受能力强,应该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良好爱好,激发多种兴趣,打造美好的自己。同时,在课业之余,找到一个既能够消除疲劳又获得知识的方式,何乐而不为?
指导教师:江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