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从泉州的“簪花”到三亚的“浪花”,“南北互换”式的“文旅热”各显神通,方兴未艾。对于这些此起彼伏互竞“顶流”的文旅现象,我认为应以“文”促“旅”,才能在悠长岁月里逃过只“一时”的魔咒。
综观“文旅热”,“热”是现象,目的是乘大数据平台的“东风”,登上流量的“快车”,实现“出圈”,提升关注度,带动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前有淄博烧烤,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进淄“赶烤”,燃起一波“舌尖上的激情”,一度高“烧”不退,连外国游客亦点赞不已。后有哈尔滨因地制宜,打造了一个璀璨晶莹的冰雪大世界,开启“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们的北上奇妙梦幻之旅。而天水麻辣烫,更是启动了各种“宠客”模式,绘就了西北地区美食地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细思“文旅热”,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新颖的生活体验,也创造了一种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招揽人才的新模式。但冷静思之,脱离了文旅内涵的“热”能持续多久?一场场味觉、视觉的狂欢之后,游客是否愿意继续停留在单一的感官体验上?当游客习惯当前的刺激模式并开始腻味时,当地文旅又该何去何从?“由盛转衰”的魔咒似乎从来没被打破,而这也成了各地城市破解“流量密码”的难题所在。
古语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样的“热”演绎出了人间烟火,但终究仅停留在追求感官刺激的表面上。所以,与其绞尽脑汁推出各种新口味、新体验,不如让体验回归“文旅”本身的内涵,以文化的博大精深,保持与人们的精神脉搏的同频共振。即使不能晋身“顶流”,但也能使得地方特色扎根心灵,历久弥新。
天南海北,东西绵长,祖国之美在雄奇的名山大川,也在各具特色的寻常巷陌,每一方水土都各有其美。更有各具内涵的历史积淀,以其深邃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子孙。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当我们置身于岳阳楼,领略“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雄浑壮观,更感受到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当我们漫步西湖,苏堤的桃红柳绿讲述着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诚和文人特有的浪漫温情,幸福感油然而生;当我们路经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这些从历史向我们走来的名字,会告诉我们金戈铁马的悲壮、开疆拓土的艰辛、稳定繁荣的珍贵……一个个人文景点一直坚定地守护着我们脚下的土地,以自己独特的风光和文化密码诠释着地久天长,见证着一代代人的朝圣之旅。它们的魅力从来不在感官体验的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也许不曾“红极一时”,却是真正的文旅“顶流”。所以,流量密码的破译凭借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要靠它去除流量后的自身特色吸引人,而非“夺眼球”“博出位”的一时“爆红”。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发达,“网红城市”接连不断涌现,各文旅部门为追赶流量“热度”,难免急功近利,然后走向趋同的遇冷。文旅本该是一场身心双修的体验,只有深挖文化底蕴,以文“化”人,以文“促”旅,才能真正做到让“流量”成为“留量”,让刹那芳华演绎成岁月悠长。
指导教师:张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