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农业市场风险不断增加,传统价格支持政策难以适应新形势。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试点“保险+期货”模式。该模式结合保险和期货市场,旨在提高农业保险的抗风险能力,分散农户、政府、保险公司等各方的财政负担。文章系统地研究了“保险+期货”模式在我国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场风险 创新 保险 期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225-03
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现状
(一)“保险+期货”介绍
1.农产品保险体系变革。传统农业保险主要针对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保障,它通过补偿因天灾导致的产量损失,帮助农户减轻经济损失。然而,这种保险模式存在局限性,它未能涵盖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导致在市场供需失衡、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农户可能面临“丰收不增收”的困境。
“保险+期货”模式作为农业保险的创新,填补了传统农险的空白。它结合了保险和期货市场的优势,为农户提供了一种转移和对冲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新机制[1]。在这一模式下,农户通过购买价格保险,可以获得最低销售价格的保障。当市场价格下跌至保险价格以下时,保险公司将补偿差价,从而保障农户的收入。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对冲自身的风险敞口。这种跨界合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有助于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保险+期货”模式介绍。农民合作社:通过购买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保障收益,政府或有关部门如交易所提供保费补贴。保险公司:设计保单,汇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产品进行再保险,以对冲农产品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因为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不允许保险公司直接进入期货市场,因此,只能通过期货公司以购买场外期权的方式避险。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在期货市场买卖期货合约以复制期权的方式分散自身风险。因我国只上市了部分品种的期权,所以期货公司可以通过买卖反向期权或在期货市场进行反向买卖来复制期权。
(二)“保险+期货”在我国发展现状
1.规模与覆盖面的显著扩大。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市场参与度的提高,“保险+期货”项目已经实现了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2]。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3年,127家期货经营机构与523个地区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6.36亿元。项目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24个县,服务了539万户次的农户,为包括生猪、玉米、苹果、天然橡胶在内的18个涉农品种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显著提升了对农业产业链的保障力度。
2.模式创新与服务深化。“保险+期货”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拓展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例如,“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的推出,探索了“保险+期货+银行+龙头企业”的新模式,为农民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3]。此外,“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的探索,建立了农业补贴、涉农信贷与农产品期货(权)和农业保险的联动机制,增强了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了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3.政策支持与市场发展的协同效应。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的政策体现了政府对“保险+期货”模式的认可和支持,旨在通过这一模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4]。期货市场的稳步发展,为“保险+期货”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2023年,期货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品种的丰富,特别是在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背景下,工业硅期货及期权的成交量和成交额显著增长,显示了市场对“保险+期货”模式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
二、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试点案例
(一)宁波市象山县生猪“保险+期货”实例
1.案例背景。宁波市作为浙江省的重要城市,其生猪产业对于地区经济和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生猪养殖业长期以来面临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这不仅影响了养殖户的收益,也对市场供应稳定构成了挑战。为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宁波市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保险+期货”项目,这是一项结合了保险和期货市场工具的金融创新产品。
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引发的生产缩减和供应紧张,推高了猪肉价格。然而,随着疫情的消退和国家政策的调控,猪肉市场逐渐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5]。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影响了猪肉价格的稳定,导致其持续下降。
2.案例介绍。象山县生猪养殖户参与的价格保险试点项目保障区间共一个月,在此期间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农户收入严重受创,对应标的生猪合约LH2109,进场时行权期货价格30000元/吨,观察期为一个月,结算价格为观察日的期货收盘价的算术平均值,到期收益如下:(1)当行权价小于结算价时,零赔付;(2)当行权价大于结算价时,赔付金额为(行权价-结算价)乘以产品规模。该生猪2109合约的最终结算价格为25445.91元,每手合约的赔付金额为(30000-25445.91)×16=72865.44元,赔付率高达380%。
(二)生猪案例存在问题
生猪期货市场在中国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交易活跃度和市场规模尚有限。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生猪期货合约推出以来,日均持仓量大约为3.7万手,与现货市场每月420万手的交易量相比,存在显著差距。此外,“保险+期货”项目尚未普及,主要惠及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或企业,对个体农户的覆盖和保护作用有限。同时,生猪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市场规模限制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6]。
三、我国农业“保险+期货”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方面
1.交易市场不成熟。我国的期权和期货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完全成熟,这限制了农产品风险管理工具的多样性[7]。目前,许多农产品并未被纳入期权和期货的交易体系,导致保险公司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对冲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风险,进而影响了相关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此外,与股票市场相比,期权和期货市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较低,参与者的积极性不足,这导致期权交易量无法充分满足农业保险公司的对冲需求,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自行承担一定程度的农产品价格风险。
2.交易品种不成熟。“保险+期货”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工具,目前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初级产品,而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础粮食作物,比如小麦和水稻,尚未被广泛纳入这一模式的覆盖范围。此外,该模式的地理覆盖面也还不够广泛。
(二)多方合作与引导
目前,对于“保险+期货”模式的补贴支持政策不够明确,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扶持政策。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保险和期货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为了最大化“保险+期货”模式的惠农效果,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
(三)农户认知和参与度问题
在项目初期,由于调研和宣传工作不足,农户对期货市场和保险产品的认识有限,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些农户可能因为侥幸心理而忽视了价格风险的管理,同时,对于保险产品的理解不足,错误地认为支付保费会增加他们的生产成本。在普及“保险+期货”知识和进行后期培训方面存在困难,这影响了农户的投保意愿。为了激发农户的参与热情,需要开展更加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四、我国农业“保险+期货”发展对策
基于我国的“保险+期货”模式还处在试验期,本文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条优化思路:
(一)政府层面
1.加强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政府应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政策来支持“保险+期货”模式的发展,包括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以降低农户和保险公司的参与成本。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扶持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开发更多适合农业风险管理的金融产品,增强农业产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2.推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需要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完善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提高农产品期货合约的流动性,以及推动相关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此外,政府可以支持研发适合农业特点的指数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为“保险+期货”模式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3.促进跨部门协作。“保险+期货”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农业、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8]。政府应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协调各方资源和政策,形成合力推动“保险+期货”模式的发展。通过跨部门协作,可以更好地解决模式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二)市场层面
1.增强市场认知度和教育普及。市场应加大对“保险+期货”模式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对该模式的认知度。通过组织研讨会、培训班和交流活动,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农户理解该模式的价值和操作方式。同时,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公众对农业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创新。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和优化“保险+期货”产品的设计[9]。开发更加灵活多样的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同时,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农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吸引力。
3.提升市场运作效率和透明度。市场参与者应致力于提高“保险+期货”模式的运作效率,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增强农户和投资者的信心。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合规性,为“保险+期货”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强行业协作与资源整合。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市场主体应加强协作,整合资源,形成推动“保险+期货”模式发展的合力。通过建立行业联盟或合作平台,共享市场信息,协同创新产品和服务。此外,鼓励跨行业合作,探索“保险+期货”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农业科技等领域的融合,拓宽服务范围和深度。
5.响应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政府政策导向,及时响应政策变化,调整产品和服务策略。同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特别是农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婉茹.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运作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2] 尹训荣.“保险+期货”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3(10)
[3] 王晓梅,崔娟娟,王培霞.基于“保险+期货+银行”的金融服务新模式赋能潍坊市乡村振兴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
[4] 张楚乔.“保险+期货”模式的运行机制与发展策略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2.
[5] 杨佳仪.全国多地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落地实施[J].农产品市场周刊,2021.
[6] 鲍仁.江苏扩大生猪“保险+期货”试点范围[N].期货日报,2023-03-30.
[7] 李琴英.我国“保险+期货”的典型案例考察:经验与难题[J].保险理论与实践,2023.
[8] 田园.论农业“保险+期货”模式的发展阻力与路径选择[J].中国市场,2023.
[9] 黄子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的发展路径研究——保险+期货+银行+担保“四合一”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上海 200083)
[作者简介:徐宏,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块链金融。]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