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支付服务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普惠金融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支付服务贴近基层、贴近一线的优势,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付服务乡村振兴效能。文章以山西省晋中市农村支付服务现状为调研对象,分析晋中市农村支付服务现状,探讨农村支付服务发展存在的困境,提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支付服务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51-02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支付服务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普惠金融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支付服务贴近基层、贴近一线的优势,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付服务乡村振兴效能。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农村支付服务现状为调研对象,揭示目前农村支付服务发展存在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的建议。
一、晋中市农村支付服务现状
(一)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下辖2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8个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24年一季度,晋中市银行机构共有35家,包括:14家银行市级机构、12家农商行、9家村镇银行,县域地区主要是由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山西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晋中市银行网点数量609个,农村地区银行网点417个,占全市金融机构网点68.47%。从机构组成来看,晋中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国有银行参与,村镇银行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
(二)农村支付服务情况
1.银行机构清算渠道通畅高效。金融机构以间接参与者或代理间接参与者的身份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其中银行机构接入率达100%,快捷、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了资金风险,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环境。
2.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基本实现有条件行政村全覆盖。晋中辖内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机构数量为4家,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晋中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晋中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晋中分行、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晋中审计中心,在10个县域地区建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共计3737个,为农户提供小额取款、汇款、代理缴费、查询等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缩减了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截至2024年一季度服务点内发生各类支付业务分别为:取款业务笔数1.98万笔、金额1194.34万元;现金汇款业务笔数0.04万笔、金额11.17万元;转账汇款业务笔数6.52万笔、金额3306.60万元;代理缴费业务2.59万笔、金额341.05万元;消费笔数1.06万笔、金额95.28万元;查询笔数2.75万笔[1]。
3.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推广。一是移动支付广泛应用。移动支付作为当前最为便捷的支付方式之一,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财付通、支付宝等支付机构推出针对农村市场的移动支付服务,通过优化支付流程、降低支付成本、提高支付安全性等措施,让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体验。二是提供乡村振兴卡等多样化支付服务。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银行推出乡村振兴卡等多样化支付业务。这些业务不仅提供了基本的支付结算功能,还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增加了多项特色服务,如农产品电商销售、农村旅游支付等。通过这些业务的推广和应用,扩大农村地区开卡率,着力提升整体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
4.支付服务助力产业发展。一是创新销售支付模式。推动“晋享其中”平台上线绿色农场版块,提供农产品线上销售和农场采摘信息,同时线上绑定银行卡进行支付,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匹配等问题,创新农产品销售与支付渠道,实现农户增收精准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简化支付收款流程。推广静态聚合码等互联网新型支付工具,打破单一平台扫码支付模式,实现手机银行、云闪付、微信、支付宝“多平台合一”的支付方式,便利支付收款环节,为农村商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金融服务,打造综合化特色化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
二、农村支付服务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农村支付服务供给动力不足
在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中,移动支付凭借其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性能,已成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切入点。然而,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面临着公共民生领域和公共场所支付场景相对稀缺的困境,且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缺乏针对农村市场的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系统、产品受上级行管辖,对场景建设、产品创新与融合等方面自主性较差,难以充分展现其农村支付市场拓展的动力。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拥有县域农村地区大量的客户资源,但电子化水平却相对滞后,致使其在支付市场能力稍显不足,进而影响了农村支付服务的供给效能。
(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有待提高
新兴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较为缓慢。一是签约开通流程繁琐。农村居民在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时,需要到柜台办理签约开通,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时间成本,也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导致使用新兴支付工具意愿不强。二是农村消费场景限制。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消费场景相对单一,且商业活动可能集中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农村地区的商户可能缺乏必要的支付设备和技术支持,也限制了新兴支付工具的普及。三是居民接受度问题。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更为普遍,老年人口更为集中且老龄化程度严重,一些居民可能对新兴支付工具持保守态度,担心资金安全和操作难度等问题。
(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供给仍有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科技基础网络条件不畅。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网络设施的覆盖往往不如城市地区全面。这不仅影响了金融服务的普及,也使得农村居民在享受金融服务时面临诸多不便。二是设备配置要求较高。在一些农村地区,即使网络设施有所覆盖,但由于信号质量差、网络不稳定等问题,对于无线POS机、电脑等设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同时也限制了金融服务的普及。
(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作用弱化
服务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中业务办理对基层物理网点的压力,金融机构以服务点为平台,加强与农户的联系,了解农村市场,为农村金融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但近几年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呈现减少趋势,同时交易量也逐渐下降。截至2024年一季度,辖内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站点同比减少6.27%。一是服务点位置分布影响其交易效能。城区附近的服务点,因人口稠密,业务量较多。但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小孩,普及金融知识和推广支付机具有一定难度,服务站建好后难以产生有效的业务往来,长期运营亦面临挑战。二是服务点办理跨行业务形成壁垒。部分服务点不能办理跨行业务,没有完全实现“联网通用”,为服务点跨行办理业务形成壁垒,只能本行银行卡办理业务,限制了服务的受理范围。上述原因使得部分服务点使用效率低、交易业务量较少,对于这部分服务点,银行机构缺乏主动维护和服务的积极性,逐渐成为“休眠”状态,最终形成空壳服务点,无法持续性开展业务,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存在盲区。
三、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一)拓宽金融服务通道,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建设
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提升需借助现代科技之力。首要任务是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渠道,全面考虑农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支付需求。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既拓展线上线下应用场景,又创新助农服务模式,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需深入农村,洞察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精准把握“三农”金融需求,进而开发适合当地实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具体而言,一方面,强化银行网点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更新网点服务设施、优化网点人员配置、推广智能识别等技术应用,将县域网点打造成为线上金融服务的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和营销推广中心,推动金融服务向线上转移[2]。另一方面,紧密合作于农民增收,提升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账户的功能和应用水平。通过涉及特定结算优势的结算账户产品、采取手续费优惠等措施,鼓励农民使用银行账户进行支付和结算,降低支付成本。
(二)加强金融服务人员体系建设,进一步普及支付知识
在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支付服务人员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关键。鉴于农村地域广阔、村落分散、地形复杂等现实状况,构建一套覆盖市、县、乡(镇)、村多级支付业务队伍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要提升基层银行网点员工的业务能力,确保其能提供精准且高效的服务,还需引导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负责人增强支付业务综合素养。同时,鼓励驻村干部、产业带头人、工作队等力量积极投身于支付业务知识的普及工作中,协助民众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兴支付产品与服务,提高他们对电信诈骗等支付风险的警觉性和辨识能力,共同营造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教育和普及的良好氛围。
(三)推动新兴支付方式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蓝图中,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优化升级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化解因基础设施薄弱而引发的农村金融服务困境。一是需正视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地理与人口挑战,这些客观条件使得支付服务难以全面覆盖,从而制约了金融服务的普及及运营效率。因此,优化支付服务环境不仅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入具有深远影响,更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二是技术革新是推动支付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的重要驱动力。在通信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手机银行、布放具有漫游功能的移动POS机或配备硬件加密功能的无线电话支付终端。这些创新支付手段凭借其便捷、高效和自助管理的特性,在促进农村普惠金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鼓励移动运营商、涉农金融机构、银行卡清算机构及支付机构等各方携手合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动手机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
(四)创新支付服务站点模式,进一步激发服务点活力
为了提升农村支付服务点的整体效能,需要建立健全服务点准入及退出机制。通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对现有服务点进行全面评估和清理,明确区分撤销、保留和升级的不同路径。对于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服务点,应该让其自然退出市场,而对于存在违规行为、信誉较差或发生安全事故的取款点,则应予以撤销;对于决定保留和计划新开设的服务点,金融机构应强化日常监督与管理,确保各服务点规范化运营。同时,要深化服务点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运营质效,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合作,把握当地产业发展动态,加强与各类园区、产业基地的合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如“服务点进园区”“服务点+农业”等,推出更多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支付产品,推动金融服务从生活领域向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等更广泛领域延伸,全面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霍伯晓,刘蜕,代仲静.连片特困地区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西部金融,2017(06):46-48.
[2] 杨璟楠.打造“三农”普惠领域数字生态银行路径浅析[J].现代金融,2021(05):48-5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晋中市分行 山西晋中 0306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