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24-08-23 00:00:00柏婷
经济师 2024年8期
关键词:老龄化

摘 要:基于PADIS-INT软件,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山西省2025—2070年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育龄妇女规模、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减少。针对山西省人口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应对人口红利消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应对学龄人口变动挑战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发展 人口预测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24-06

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影响,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人口、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普查是认识、了解和分析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为制定人口政策,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数据资料。本文以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历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山西省人口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山西省人口发展新变化

人口发展是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在人口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每个时期的人口发展状况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山西省人口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住人口呈负增长趋势

从山西省近20年常住人口数据可以看出,自2011年以来,山西省常住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比上年减少15.36万人,减少0.44%;比2020年减少24.51万人,减少0.70%;比2010年减少108.12万人,减少3.03%。从年均增长率来看,2003—2008年间,山西省人口增加了96.3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72%;2008—2013年间,山西省人口增加了124.3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90%;2013—2018年间,山西省人口减少了32.5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23%;2018—2023年间,山西省人口减少了36.4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26%。

(二)出生人口持续下降

近年来,山西省出生人口不断减少,人口形势极为严峻。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生育堆积现象得到充分释放,山西省出生人口在2017年达到高峰,然后呈整体下降趋势。从历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可以看出,2018—2023年全省出生人口数分别为35.73万、33.97万、28.80万、24.64万、23.51人、21.31万,年增长率依次为-12.49%、-4.93%,-15.22%、-14.44%、-4.59%、-9.36%,已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

(三)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从人口发展的过程来看,山西省人口年龄构成已经转变为老年型,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特征明显。2023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50.07万人,占比21.6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10%)0.5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26.98万人,占比15.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40%)0.2个百分点。与上一年度相比,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了39.00万人和22.9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了0.21个百分点和0.72个百分点;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了89.37万人和76.51万人,占比分别上升了2.72个百分点和2.30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十年间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了272.97万人和223.30万人,占比分别上升了8.5个百分点和6.83个百分点。

(四)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根据2023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重要数据公报,2023年山西省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2421.53万人,与上一年度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减少18.7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0.22个百分点。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88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十年间山西省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329.8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5.93个百分点。从图1可以看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西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家庭规模持续缩小

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山西省自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达到平均每户4.13人的峰值后,家庭平均户规模持续小型化就成为基本趋势。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山西省共有家庭户1274.61户,家庭户人口为3213.9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2人,比2010年的3.24人减少了0.72人,比2000年的3.64人减少了1.12人。

二、山西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本文以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应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人口预测软件PADIS-NIT对山西省未来人口规模以及人口结构进行预测分析。

(一)预测参数设定

预测所需的基本参数设定如下:

起始人口:以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山西省分年龄、性别的5岁组数据作为起始值。

死亡水平:根据山西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2020年山西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7.91岁。分性别看,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5.64岁,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80.47岁。根据联合国平均预期寿命年增长经验值,假设山西省未来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平均每年提高0.05岁。

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是人口规模增长或缩减的基础性因素,是人口预测中最为重要的参数,本文对生育率参数的设定将按三种方案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总和生育率为1.22,本文设定中方案的总和生育率为1.22,在预测期内保持不变。低方案设定未来总和生育率会继续下降,从2020年的1.22线性递减至2070年的1.0。高方案设定未来总和生育率可能会提高,由2020年的1.22线性递增到2070年的1.6。

出生人口性别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在正常范围之内(102~107),本文假定出生性别比一直维持不变。

迁移模式:本文重点考察生育率变动下山西省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的变动情况,不考虑人口机械变动,故将人口迁移水平设置为0。

(二)预测结果分析

1.山西省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人口规模是认识未来人口发展的基本要素。总体来看,三种不同人口增长变动方案测算结果均显示,未来山西省人口规模呈不断下降趋势。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山西省人口规模分别为3470.99万人、3474.97万人和3481.85万人,高方案比低方案多10.86万人;到2050年人口规模分别为3010.84万人、3044.16万人和3101.9万人,高方案比低方案多91.06万人;到2070年人口规模分别为2247.62万人、2329.37万人和2477.53万人,高方案比低方案多229.92万人。可见,人口的生育水平对未来山西人口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山西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山西省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根据高方案预测结果,2030—2035年间山西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2050—2055年间超过30%;根据中方案和低方案预测结果,2045—2050年间山西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到2070年分别达到35.36%和36.64%。从预测结果看,无论哪种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都表现为持续增长的态势。从预测结果看,山西省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高方案预测结果显示,少儿人口占比将从2025年的14.64%下降到2070年的11.26%。中方案和低方案预测结果显示,到2070年,少儿人口占比分别下降到8.88%和7.50%。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整个预测期内也保持下降趋势。高、中、低三种预测方案结果显示,2025年山西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近70%,到2070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5.49%、55.76%和55.85%。

3.山西省人口抚养比变动趋势。根据预测结果,无论哪种方案,抚养实质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由过去对少年儿童的抚养为主转变为对老年人的赡养为主。三种方案老年抚养比预测结果都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2025年,老年抚养比预测结果为23.09%,高方案老年抚养比将在2060年达到峰值62.36%,中方案老年抚养比将在2065年达到峰值64.39%,低方案将在2065年达到峰值65.97%。三种方案少儿抚养比的预测结果有所不同,高方案少儿抚养比将从2025年的21.11%下降到2040年的17.64%,随后开始呈缓慢上升趋势,到2070年回升到20.29%;低方案和中方案少儿抚养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70年分别达到13.44%和15.92%。

三、山西省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三种方案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山西省人口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育龄妇女规模减少、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数量下降等挑战。

(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红利减弱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供应量的多少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预测方案,预测期内山西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即使是高方案,到2050年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也将下降至1828.21万人,不足现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八成;到2070年下降至1374.90万人,不足现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六成。随着劳动力供应逐渐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势必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较大挑战;劳动力供应减少会限制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二)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负担加重

2023年,山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1.64%,按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20%~30%为中度老龄社会的标准,山西省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社会。随着1963—1972年出生高峰期的人口在2023年之后逐步进入老龄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迅速扩大。再加上与人均寿命延长、出生人口减少等因素叠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少子化、空巢化、高龄化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消费结构等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业将面临明显的压力,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高龄、空巢老年人增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激增,老年人的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养老、长期照护、医疗康复等服务需求的增加给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很大挑战。

(三)育龄妇女规模减少,生育意愿低迷

育龄妇女是生育的主体,育龄妇女的规模、结构和生育水平是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持续快速下降的影响下,山西省育龄妇女规模在2010年前后达到峰值后进入下降通道。表7显示了2025—2070年三种方案预测的山西省育龄妇女规模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总体来看,山西省育龄妇女规模呈现大幅缩减趋势。根据低方案预测结果,山西省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从2025年的774.00万人缩减至2070年的353.0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从22.09%下降到15.71%,下降了6.38个百分点。中方案和高方案预测结果显示,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从2025年的774.00万人分别缩减至2070年的374.60万人和412.1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下降了6.00和5.43个百分点。而且,受婚姻生育观念转变、生育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育龄人群生育意愿低迷,不婚群体也呈增大趋势。

(四)基础教育学龄人口下降,教育资源配置需优化

出生人口对学龄人口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出生到入学存在时间差,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化会在一段时间后依次影响教育阶段学龄人口[1]。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是指3~5岁学前教育学龄、6~12岁小学学龄以及12~14岁初中学龄人口。未来山西省3~14岁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根据预测结果,低、中、高三种方案的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将从2025年的430万人左右分别降至2050年的233.81万人、252.50万人、284.86万人,即使是高方案中的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也只有现在的七成左右。到2070年,分别降至139.36万人、169.03万人、224.53万人,即使是高方案中的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也只有现在的五成左右。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的变化,对基础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形成挑战,如何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应对人口变化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基础教育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山西省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望未来,山西省人口规模将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育龄妇女、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下降,这些人口变化将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新形势下,山西省应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实现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应对人口红利消退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人口红利消退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 Schults)指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包括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知识程度等方面,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也是当代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很长的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因此,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替代劳动者的劳动力数量,将会成为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2]。

首先,增加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应该认识到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是同向的,消除教育制度障碍,完善教育法规、培训法规,建立在岗培训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次,增加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健康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们充分发挥工作效率的基础,通过对卫生、医疗、保健等服务项目进行投资,可以改善公共卫生环境,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和工作不仅可以为个人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为企业和国家增收。而且保持一个健康的人口,就是在保持一种竞争力,对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加强老年人力资本开发。开展老年大学等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培训,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口的工作效率,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健康状况也得到逐步改善,适当延长老年人口退休年龄,将会使老年劳动力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受教育层次的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弹性退休制,尤其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骨干,高校和研究所的高层次人才在其老年阶段更是会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促进生育水平回升至适度水平并长期保持,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为减轻家庭育儿负担、缓解家庭照护压力、消除家庭育儿焦虑,把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考虑,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首先,建立健全生育补贴制度,减轻经济负担。如进一步加大产检补贴、分娩补贴、育儿补贴、学前教育补贴的力度,优化生育补贴的申请程序,使补贴政策切实惠及每个家庭;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允许灵活就业人员以及未就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并享受生育津贴[3]。

其次,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增加普惠托育机构学位供给。如通过提高普惠托育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标准,降低普惠托育机构的开办成本和运营成本;依托现有的幼儿园扩展托幼教育与保育服务资源,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结合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探索开办社区托育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为本单位职工子女提供人性化的托育服务。

再次,发挥医疗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如加强对孕产妇妊娠期间的医疗健康管理,加强对高龄孕妇和遗传疾病的监测和干预,加强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关注和投入;进一步普及推广分娩镇痛服务,克服育龄妇女对分娩的恐惧;推动辅助生殖技术普惠化,减轻家庭治疗负担,帮助有生育意愿的育龄群体走出困境。

最后,鼓励家庭生育政策与女性就业政策相衔接,营造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如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以远程办公、居家办公、弹性上下班等灵活形式参与工作,减轻女性职业发展和育儿冲突;加快推进用人单位母婴设施建设工作,更好满足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需求;为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提供再就业培训以及创业指导等公共服务,保障其在返岗创业、职业发展、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就业权益。

(三)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养老的新期待,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4]。

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养老事业。为推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为解决养老问题指出方向。山西省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对养老事业进行科学布局。如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保障制度,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本地区养老服务的实施现状,以及养老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将养老事业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当中;优化养老服务设施的网点布局,根据城乡老年人数量和具体需要建设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便利的养老服务;加大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定期对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监督和检查,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设施的环境和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设施综合能力。

其次,协同多方社会力量,打造社会化养老模式。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满足社会对养老事业的要求,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善于协同多方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养老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如允许并鼓励社会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行业,在政府的指导下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有效利用社会和民间资金完善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解决政府部门资金不足、养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建立社会化养老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保障社会力量的合法利益,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再次,探索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模式,统筹养老和健康服务。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对健康养老有了新期待,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和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养老供给方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如鼓励和支持养老、医疗、康复等机构合作共建,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具体需求实现养老、医疗、康复等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双向转介;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改扩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设施[5],转型为既能提供养老服务又能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养康养结合型机构。

最后,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优质服务团队。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持,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不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日常生活服务,同时还能够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当前,山西省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数量仍存在较大缺口,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如鼓励和支持区域内中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习专业的养老护理知识,为养老服务事业储备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质人才;引导相关养老机构积极开展人员职业和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制定各类优惠和扶持政策,促进现有养老服务人才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养老服务行业紧缺型人才,优化养老服务团队质量;建设兼职养老服务人才团队,进一步扩充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以满足社会群众的养老需要。

(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应对学龄人口变动挑战

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变化深刻影响着教育供给,受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意愿低迷、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规模和分布将发生重大变化,基础教育学位需求总量将缩减,但城乡学位需求的差别较大,这就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6]。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做好教育资源的科学规划布局。如动态调整教育经费、教师编制等各类资源,适当提高办学标准、降低师生比等,提升教育质量;依据人口区域增减分化趋势,建立跨地区的教师编制余缺调整机制。做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规划。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乡村教育资源供给可能会过剩,而学龄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趋势会给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带来压力。要缓解城乡教育供给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优化县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在县城以及一些较大的乡镇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闲置校舍资源,改造成研学基地、社区活动场所以及乡村老年大学等,盘活闲置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周宇香.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特征、趋势与影响[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38(01):16-25.

[2] 任远.中国人口格局的转变和新人口发展战略的构造[J].学海,2016(01):76-81.

[3] 袁涛.建立社保协同支持生育机制[J].中国社会保障,2023(04):53.

[4] 孙长波.聚焦“一老一小”:让幼有善育老有颐养[N].烟台日报,2022-11-29(003)

[5] 柏婷.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N].山西日报,2024-3-5(009)

[6] 冯洪荣.适应人口变化形势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3(Z2):12-13.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lt;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gt;社会治理所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柏婷,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海南医学(2023年18期)2023-10-10 07:02:30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2:30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46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祖母的小帮手:老龄化世界需要更多可随机应变的机器人
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18
开业护士制度或可应对老龄化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8:08
刍议产品设计与老龄化市场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53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海峡姐妹(2016年1期)2016-02-27 15:14:53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