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2024-08-23 00:00:00姜晓燕
经济师 2024年8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建设山东

摘 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它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必由之路。山东省积极执行并深入实施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指导方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壮大,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和计划。山东省明确地指出,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快建设一个文化强省,提高人民文化自信,增强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自觉。文章从这五方面结合山东文化发展探讨了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建设 文化强国 山东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022-02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化传承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重要阐述,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并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省份,山东省明确提出要实现“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大目标[1],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彰显出山东省始终对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举旗帜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在文化建设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坚持对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意识形态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新时期主流舆论得到巩固和发展,要求我们继续加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牢牢掌握斗争领导权,大力宣传主流思想,为保障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构筑思想屏障。

山东省一直把学习宣传贯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期推进山东发展的根本理念,扎根于齐鲁大地。社会在进步,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相比,精神文化需求显得更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美好的新要求,山东省文化制度必须不断地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文化创新力度。2022年,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强化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两创”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合,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有机融合[3]。

意识形态建设归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范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思想意识工作。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文化建设唯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广泛地把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起来,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二、聚人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人民群众的诉求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给予高度的重视,以人民为主,群众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聚民心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中华儿女的团结奋进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人民群众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党和国家的任务就是使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山东省将以“大讲堂”“村居宣传员”“镇政策理论宣讲团”“文化产业发展”等为抓手,面对面更好地动员群众,使基层、网络宣传队伍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感染人,将党和国家的意识转化为人民的意识,将党和国家的自信转变为人民的自信。

凝聚人心,就是要用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一种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4]。山东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展开讨论,力争把山东智慧贡献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为推进新时代山东省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交出山东答卷,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结在人民群众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使山东省在有形有质的切实行动上“走在前、开新局”。

三、育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人民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凝练,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自主的重要支撑。山东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力度,推动山东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道德建设为载体,把山东建设融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之中,使其与法治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5]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始终把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并对其进行了基础性的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要在青少年的教育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有利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2022月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人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6]

山东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地域性红色资源,对时代新人培育和涵养。山东省通过文学、舞蹈、戏剧等多种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基于沂蒙抗日根据地创造的大型民族歌舞剧《沂蒙山》,深刻诠释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增强了人民心中的文化自豪感,作为山东省红色文化的重点项目,是一部优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上乘之作。

四、兴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三种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奋斗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步被创造出来,不断发展完善。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核心,它是一笔精神财富也是中国革命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植根于富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也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文明之巅的根本所在。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指出,要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而奋斗,继承和弘扬革命留下来的优良文化,广泛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更好地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

根据《行动计划》,山东省非常重视对文化传承的整体保护与利用,一系列文化工作得到激活,同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程。[8]在山东省济宁市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博物馆的员工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将萧韶雅乐“复活”,并将礼乐理念生动地展现出来,彰显出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震古烁今。

“山东处处彰显着文化底蕴”。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曾是齐鲁两国的属地,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一山一水一圣贤”的美名,它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中华气魄和气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调研时指出,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9]军民交融、同生共死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遗产。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又一次强调,要继续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在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将沂蒙精神作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红色基因融入工作中,开创了新时期建设现代化强省的新局面。

五、展形象

《人民日报》刊发“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专栏,向人民群众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建设中所形成的精神。这些精神包括在山东的大地上孕育出伟大的沂蒙精神和泰山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齐鲁儿女勤劳智慧、豁达纯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底蕴。

近年来,山东省始终坚持以文兴业、以文育人,努力成为经济文明发展的排头兵。山东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做好“山东文脉”建设项目,实施好《山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一批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文物利用“十大工程”等专项行动,培育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群,具有千亿级优势,推进重要史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工作。2022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日,山东主会场——淄博博山颜神古镇,80余种非遗代表项目及中华老字号企业,淄博刻瓷,周村烧饼等企业或产品在网上进行直播展销,向广大群众推介非遗精品的同时,也让景区的业态得到极大的发展。

山东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为主线,加快文旅交融。从黄海之滨,到沂水之畔,山东通过文旅向世界展现崭新面貌。3月,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重点宣传了山东省文化旅游发展取得的新成果、新变化和新成就。[9]山东省的16个城市均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活动策划,有相当多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参与度,比如济南的“泉城国际泉水节”、青岛的“国际啤酒节”、潍坊的“中国(淄博)国际风筝会”等。山东省提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与相互借鉴,凝聚起一股文化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使社会主义文化在各方面更加兴旺发达,在新的征途上展现出新的担当、形象和作为。

六、结束语

新的春天,新的征程。山东省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的省份,蓝图已经绘制,号角也已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九届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志,是维系全球华人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10]。回顾历史不能忘记来路,展望未来不能懈怠。中国目前仍面临着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考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风险和挑战日益严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进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

山东省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优势,将黄河文化培育的民族精神延续下去,展现出山东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战胜困难,防范风险,迎接挑战,努力拼搏[11]。“两个文明”是党领导人民奋斗出来的伟大事业,山东省为“两个文明”和谐发展谱写新的篇章而努力奋斗,充分动员全省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以实际行动,向历史和人民递交一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山东答卷。站在新起点,山东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点燃山东之火,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添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知,2023(09):4-7.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22(10)

[3] 陈广胜.坚持守正创新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文旅实践[J].政策瞭望,2022(11)

[4] 习近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阐述摘录[J].艺术传播研究,2022(04):1.

[5]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关于十一届省委报告的决议[J].山东人大工作,2022(06):11-13.

[6] 韩曙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3(09):74-77.

[7]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23(03):21-41.

[8] 李翔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3(24):48-49.

[9] 李晶媛,边锋,冯维国.齐风鲁韵绽放精彩提质赋能踔厉向前[N].中国旅游报,2023-03-31(002)

[10]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临床研究,2022,30(09):38.

[11] 张茜.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济南日报,2023-10-18(002).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作者简介:姜晓燕(1999—),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建设山东
图说山东
新航空(2023年9期)2023-09-18 18:59:16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4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39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24:44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37:54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