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亿万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山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决扛起保护黄河千秋大计、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山西美丽家园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未来一个时期,山西将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厚植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西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009-0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亿万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共同发力,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特征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深刻变化,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成功开辟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近年来,山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山西。这为山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美丽山西建设的主要成效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些年,山西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纯。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持之以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打造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上看,2023年全省的平均值为4.48,同比下降0.2%。2024年1—4月,全省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90,同比下降3.2%。从优良天数的比例上看,2023年在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数后,全省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6.4%,超过国家下达全省年度目标4.9个百分点,在京津冀及周边省市排第二位。2024年1—4月,全省的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7.4%,同比上升12.5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的重污染天数比例仅为0.9%,连续三年稳定控制在1%以内。2024年1—4月,全省的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0%,同比减少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9ug/m3,同比下降3.9%。从地表水监测断面看,2023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3.6%,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从地下水环境看,全省的地下水环境质量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经达到20%以上,超过国家下达全省年度目标任务。从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黑臭水体治理上看,全省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50多座,污水的处理能力达到554.94万立方米/日;在11个设区城市,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12座,垃圾处理能力达到了1.93万吨/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持续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从总量、源头、结构三方面入手,实现多元化减排。全省强化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将腾退下的环境容量优先用以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持,着力改变原有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持续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断加强能耗“双控”管理,全面推动产业结构向“轻”转变、经济形态向“绿”转变、发展质量向“优”转变。2021—2023年全省能耗双控工作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节能成效明显。
三是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启动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统筹推进“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治理,实施重点城市和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坚决守好“华北水塔”、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全省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生态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四是生态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在全国率先设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推动解决重大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省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保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一系列制度,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实现全覆盖,“大生态环保”格局基本形成。
二、美丽山西建设的经验做法
美丽山西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省建设试点为牵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扛起保护黄河千秋大计、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山西美丽家园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
一是扎实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牵引举措,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扎实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动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全面做好能耗双控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重点行业效能提升行动。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大转型项目实施落地。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碳交易体系稳步推进。
二是持续推动生态修复治理重大工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为目标牵引,深入实施“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重点加强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太原、大同、长治、临汾四大城市群林草生态建设。实施“七河”综合治理修复,开展“七河”和“五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源、点、环、带、景、文”水生态治理修复新格局。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升水资源管控水平,增强水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水生态保护修复。
三是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快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开展散煤清洁替代,持续优化运输结构,实施城市降尘整治,努力实现“蓝天常驻”。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加强水资源管控,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善水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水风险防控,努力实现“绿水长清”。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坚决管好建设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全面治理固体废物污染,努力实现“黄土复净”。
四是积极引导建立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绿色消费,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倡导绿色出行,持续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引导和鼓励购置新能源汽车,着力打造绿色出行友好环境。推行绿色居住,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节水节电节能生活方式,扩大清洁取暖受惠群体,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
五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山西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贯彻落实“三区三线”“三线一单”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法治监督体系,制定《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健全生态环境司法联动和损害赔偿机制,持续完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设立专业资环法庭,构建全省资环审判工作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三、深化美丽山西建设的政策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山西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不断厚植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一是全面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国土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山西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进一步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之间的协调联动,统筹各类用地安排,达到“节约资源、合理布局、错位发展、集约利用”的预期效果。要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支持发展产业集聚区,大力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的水平。要加快土地管理制度供给,拓宽用地新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国土空间保障。按照山西省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政策,创新用地新机制,通过建设用地区位调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利用等,实现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二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山西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要持续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控制“两高”项目,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实施建筑节能工程,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推进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智能建筑、低碳生态城(区)建设。要坚持以源头减量、工业废水零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和污染企业退城进区为抓手,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技术减排,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是持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园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山西要持续加强生态园区建设,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良好示范。要发展循环经济,从企业、行业、园区、社区、区域五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矿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推进“三废”综合治理以及循环经济文化创意工程。要搞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打造以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并深化以煤矸石井下回填为主的沉陷治理工作。
四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建设美丽山西的必由之路。山西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化联防联控,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紧紧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加快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率先在具备条件的流域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立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机制。要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污染防治措施,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
五是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山西要扎实打好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大力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五湖”和岩溶大泉、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做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要提升生态系统治理和稳定性,大力推进全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加快生态省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一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合理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污水净化设施,加强农田土壤保护。
[基金项目:2024年度山西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山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政策研究”(课题编号:ZB202425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下转第13页)(上接第10页)述摘编[D].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D].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D].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 宋月红.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X].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22.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贾步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乡村振兴。]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