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

2024-08-22 00:00:00严超杰
今日消防 2024年6期

摘要: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会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预防和应对火灾事故,进行调研分析至关重要。在明确调研分析内容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调研分析的过程,后针对调研过程中遇到的数据不完整、数据难以获取和共享、多元因素交互复杂等困境与挑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旨在提高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火灾防控和应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4)06-0118-04

对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分析,不仅有助于揭示火灾发生的根源、评估其影响,更为制定有效的火灾预防与控制策略、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的研究旨在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火灾防控工作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1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的内容

1.1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的背景调研

1.1.1 事故基本信息调研

详细收集和分析事故的基本信息,包括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建筑类型和使用功能、人员伤亡情况及财产损失等,还要调查事故发生时的环境条件,如天气状况、风速、湿度,以及火灾报警和响应的时间线。通过梳理火灾基本信息,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初步了解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1.1.2 火灾诱发因素调研

首先,电气设备故障是引发公共场所火灾的主要诱因之一,调研应重点关注电线老化、短路、电器设备过载使用等问题。其次,建筑材料的耐火性能和防火设计直接影响火灾蔓延的速度,调研需考察建筑物的防火分区划分、防火门、防火卷帘等设施的完备性。其次,鉴于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疏散通道的设计与管理状况对于保障人员安全至关重要,调研应涵盖疏散通道的数量、宽度、标识设置以及日常维护情况,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有效地疏散。最后,人为因素如吸烟、操作失误、故意纵火等同样不可忽视,需纳入全面调研的范畴,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火对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水平[1]。

1.2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的处置调研

1.2.1 救援初期的应急响应

在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中,初期的应急响应是决定救援成败的关键因素。消防队接警后,应迅速到达现场,评估火势并明确灭火和救援的优先级。需及时准确地设置警戒区域,阻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地带。指挥人员应立即设立指挥中心,统筹协调各救援队伍,实时掌握火灾动态,以便做出精准决策。

1.2.2 救援行动及灭火过程

在灭火过程中,消防队伍需根据火灾规模和类型,灵活选择适宜的灭火技术和装备,对火源进行精准打击,遏制火势蔓延。现代消防技术,如高压水枪、泡沫灭火系统及远程水炮等,显著提高了灭火效率与效果。对于高层建筑或结构复杂的公共场所,可利用无人机和热成像仪辅助侦查,确定火源位置及逃生通道,是提升救援效率的有效手段。各救援小组紧密配合,分区灭火和搜救,确保灭火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2.3 疏散过程及救治安置

人员疏散是火灾救援中的关键环节。救援队需迅速启动所有安全出口,引导人员有序撤离。对于无法自行撤离的人员,应优先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紧急疏散。在疏散过程中,利用应急广播、指示灯和烟雾探测器等设备指引疏散方向,确保人员安全撤离[2]。疏散完成后,应设立临时安置点,对受伤人员进行初步医疗救治,并安排心理疏导,防止次生伤害。同时,相关部门应统计疏散人数,确保无人员遗漏。

1.3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的事后评估调研

1.3.1 事故影响评估

在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中,事故影响评估是后续工作的核心。首先,全面统计人员伤亡情况,包括受伤及心理创伤的人员数量,并进行分类评估。其次,详细评估财产损失,涵盖建筑物、设备和其他资产的经济损失。最后,评估火灾对环境的短期及长期影响,如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确定火灾事故对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为后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3.2 事故责任认定

事故调查是厘清火灾原因和责任归属的关键环节。调查组需综合运用现场勘查、视频监控、证人访谈等多种手段,系统收集证据。应用火灾动态模拟技术,力求精准重现火灾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扩散路径,科学判定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包括公共场所管理方、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涉事单位。

1.3.3 事后整改预防

火灾事故后,有效的整改和预防工作至关重要。首先,需对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和升级,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其次,加强人员的消防培训和演练,提升全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最后,推动相关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加大对公共场所的日常监管力度。通过引入智能消防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提升公共场所的预警和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的过程

2.1 收集火灾背景信息及火灾事故数据

首先,明确火灾事故调研的公共场所类型,如商场、酒店、医院等,明确调研的目标范围,有助于提高调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收集目标场所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和功能特点等信息,这包括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建筑材料、使用用途、建筑面积等。了解建筑特点有助于后续对火灾事故的分析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再次,研究目标地区或组织的消防法规、建筑安全规范和其他相关的防火法规和标准,了解合规要求和具体的防火措施,以评估目标场所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是否存在合规性问题[3]。最后,收集目标地区或组织过去发生的火灾事故数据,包括事故的时间、地点、起火原因、火势蔓延情况、人员伤亡和损失等。通过对历史火灾数据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发现火灾的模式和趋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这为后续的调研分析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

2.2 针对事故分析火灾预防和防控措施

首先,评估目标地区或组织的消防设备和系统,包括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灭火器等。检查其是否正常工作、定期维护以及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其次,检查目标地区或组织的疏散通道和出口情况,包括通道的宽度、长度和通畅性、防护门和楼梯出口的设置等。评估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是否存在阻塞或堵塞的问题。再次,评估建筑物的材料选择和防火隔离情况,如外墙材料、屋顶材料、楼梯材料等。确保建筑材料符合防火标准,并检查防火隔离墙、防火门等是否完好并运行良好。同时,调查目标地区或组织的人员培训情况和制定的应急预案。评估员工是否接受过相应的火灾应急培训,并检查应急预案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最后,调查安全巡查和维护的情况,包括定期的消防设备检查、疏散通道和防火门的维护等。评估是否存在疏忽和延误的情况,确保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行。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空间。

2.3 走访调研梳理火灾风险及存在问题

首先,制定走访调研计划,包括选择目标地区或组织,确定走访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安排与相关人员的会面,确保与场所的管理人员、员工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其次,与目标地区或组织的管理人员进行会面,了解其对火灾风险的认识、制定的防火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询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再次,与目标地区或组织员工交流他们对火灾安全的看法、是否接受过火灾应急培训以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问询他们对现有防火措施的评价,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走访过程中,仔细观察目标地区或组织场所,包括建筑结构、消防设备和疏散通道等,检查是否存在阻塞、堆积物、易燃物品等火灾风险因素。记录这些问题和风险,以供后续分析和改进使用。最后,在走访调研中,记录关键信息,包括现场观察、与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对话内容、问题和建议,确保收集到准确和全面的信息,以便后续的整理和分析。

2.4 综合分析整合提出优化及监测方案

首先,将收集的背景信息、火灾事故数据、火灾预防和防控措施评估结果,以及走访调研中收集的关键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基于整理的数据,分析火灾风险和存在的问题。再次,基于火灾风险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方案,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完善消防设备和系统、加强员工培训、优化疏散通道和出口等。设计火灾风险监测方案,以及实施和监测防控措施的方案。确定所需的监测指标和方法,建立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进行预警和应对。之后,将提出的改进方案和监测方案进行整合,并考虑其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确保方案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以促进火灾安全工作的全面改善。最后,设立评估和调整机制,定期对实施的改进方案和监测方案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确保方案的持续有效性。

3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的困境与挑战

3.1 数据不完整

调研分析需要充分的火灾事故数据支撑,然而,有时数据不完整、缺乏准确性,限制了对火灾事故的深入分析和准确预测。火灾事故数据的收集需要依赖各个相关单位和机构提供,但存在一些困难,例如,数据可能散落在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之间,信息孤立导致数据收集困难。由于数据采集方法、人为因素或其他不确定因素造成数据缺失、错误、不准确等问题。

3.2 数据难以获取和共享

火灾事故数据获取受多个方面的限制,包括数据保密性、隐私问题、法律法规等。由于火灾事故数据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敏感信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共享数据面临的重要问题。火灾事故数据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技术手段将数据整合和共享。

3.3 多元因素交互复杂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建筑结构、消防设备、人员疏散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复杂性增加了调研分析的难度。火灾事故调查中,不同因素的信息可能并不完整,或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如建筑结构的细节、人员行为的变化等。此外,建立火灾事故调研的数字模型时,模型的复杂性和参数的选择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3.4 预测准确性和误差控制

数据驱动的分析模型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数据质量、模型参数设置和人为主观判断等。如火灾事故预测依赖于准确的数据输入,但数据可能存在不完整、错误或缺失等问题,从而影响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火灾事故预测涉及多个因素的交织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选择合适的模型仍然是一个挑战。过于简化的模型可能无法捕捉到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此外,火灾事故预测存在不确定性,误差的存在可能导致预测结果的偏差。对于罕见的大型火灾事故,数据量可能有限,这会给预测准确性带来挑战。

3.5 技术和专业人才需求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需要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模型建立、预测和评估。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中可能面临数据处理、模型选择、算法优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如消防工程、建筑设计、安全管理等,然而,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可能不足。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需要有效的数据管理和技术平台支持,以便数据的整合、共享和分析,然而,缺乏适当的技术平台和数据管理机制可能导致数据处理困难。

3.6 资源投入和成本压力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而这些工作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和人力资源。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具,如传感器、监测设备、模型分析软件等,这些设备和工具的购买和维护面临成本压力。进行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员,而招聘、培训和维持这些专业人员的成本较高。进行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需要资金的支持,而项目的经费筹措存在困难。

4 优化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分析的对策

4.1 多渠道助力调研数据收集

第一,推动不同机构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协作,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和共享标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访问性;制定并推广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方便数据收集和分析;同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审查,剔除错误或不准确的数据项,提高数据的可靠性。第二,采用多个数据源相互验证和校准,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可信度。例如,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历史数据和第三方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第三,建立实时数据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监控设备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火灾事件,提高数据时效性。第四,鼓励数据上报与更新,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和完善。

4.2 多维度解决数据获取障碍

为有效解决数据获取障碍,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明确数据共享政策,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安全性和透明度,通过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数据共享和互通。第二,对共享数据进行匿名化和脱敏处理,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机制,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5]。第三,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各个机构和部门的数据能够互通和兼容。通过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实现跨机构数据的整合和共享。

4.3 结合影响因素优化调研模型

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调研涉及多个复杂因素,包括建筑结构、消防设备、人员疏散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火灾事故的发生和演变,需要构建综合的火灾事故调研模型,考虑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引入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深入探索各因素间的潜在关联和影响。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确保收集的数据完整,不断完善信息补充机制,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同时,通过不确定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评估不确定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提供预测结果的可信区间。在构建模型时,应基于实际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数据可用性,选择适度的模型,避免过度复杂化。通过敏感性分析和验收测试,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和适用性,不断调整模型结构及参数,以优化模型性能。

4.4 加大预测精度,降低误差率

为了提升火灾事故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需从数据质量、模型构建与验证以及数据扩展等方面入手。首先,强化数据预处理环节,确保输入模型的数据质量。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减少单一数据源带来的偏差。其次,采用多元化的建模方法,如统计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和物理模型,构建综合预测模型,从不同维度捕捉火灾事故发生的规律。最后,对模型进行调参和验证,优化模型参数,确保模型的准确性。

4.5 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专业人才素养

加强相关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分析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与专业技术团队或机构开展合作,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技术问题。与消防、建筑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合作关系,共享领域知识和经验;加强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的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存储、分享和访问的便利;开发和优化专业技术平台,支持数据的整合、处理和分析,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4.6 加大资源投入与优化成本结构

首先,制定有针对性的数据采集策略,确保收集的数据能够满足分析需求,并减少冗余数据的采集。利用自动化数据处理技术,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其次,对技术设备和工具的购买和维护进行合理的预算规划和分配,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作伙伴建立共享机制,共同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降低成本压力。与其他相关部门共享人力资源,共同承担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维持成本。最后,与相关机构、企业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筹措经费。积极申请政府或私人基金的支持,以获得项目经费。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成本优化,确保调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为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的预防和处置提供资金保障。

5 结束语

优化公共场所大型火灾事故的调研分析,不仅是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保障人员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强化数据收集机制、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够有效降低火灾风险,推动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实现长效、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文录.公共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大众标准化,2023(3):105-107.

[2]李铭浩.公共场所的消防防火策略[J].消防界(电子版),2022,8(24):138-140.

[3]李佳.公共场所的防火安全管理研究[J].今日消防,2022,7(12):67-69.

[4]苏映.公共场所防火策略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22,8(19):141-143.

[5]郑雄婷.公共场所的消防防火策略思考[J].消防界(电子版),2022,8(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