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扑救对策探究

2024-08-22 00:00:00陈光宏
今日消防 2024年6期

摘要:密室逃脱游戏凭借其独特的团队协作和逻辑推理元素,深受年轻人喜爱,相关场所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繁荣。密室逃脱类场所大多设在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等建筑物内,且此类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缺乏消防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明确指导,存在较多火灾风险和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从密室逃脱类场所特殊性出发,系统分析密室逃脱类场所的火灾特点及扑救难点,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处置对策。

关键词:消防;密室逃脱;剧本杀;灭火救援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4)06-0110-04

密室逃脱是一项新兴的娱乐休闲项目,是指在特定受限空间场景内进行真人逃脱、剧本杀、沉浸式情景剧类活动的场所。据《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的相关数据,2019年,全国密室逃脱门店数量达1.5万家,剧本杀门店数量已经突破1.2万家[1]。截至2022年7月,上海剧本杀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2]。随着密室逃脱类场所游戏内容不断创新和门店规模不断扩大,此类场所存在的火灾风险和隐患也在增加,这类场所具有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密度大、内部结构复杂、人员疏散难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顾客对场所不熟悉,消防救援人员不了解内部情况,极其不利于室内人员自救和外部救援工作的开展。2022年4月24日,广东省湛江市一家密室逃脱俱乐部发生火灾事故,导致一名人员死亡。经调查,火灾原因为游客根据密室逃脱内的游戏指引,使用了化学物品后,不慎将其遗留在垃圾桶内,发生放热反应导致起火[3]。

1 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特点

1.1 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

密室逃脱类场所会根据不同的游戏主题进行布置,室内装修材料和场景搭建道具主要以木质材料、塑料制品、布绸丝带等可燃物品为主,同时为了增加游戏的真实性,大量使用易燃可燃挂件、塑料模型道具、易燃可燃服装道具等装饰造型物。此外,密室逃脱类场所空间分隔较多,每个分隔空间狭小,导致单位空间内可燃物较多,增加了密室的火灾荷载[4-5]。火灾荷载是指火灾时可燃物的总量和总能量。在密室逃脱类场所中,可燃物较多导致火灾荷载增加,意味着火灾释放的热量和烟气量较大,这会导致火势扩散迅速,烟雾密度增加,给人员的逃生和救援带来更大的困难。同时,部分场所为营造游戏氛围,在狭小空间内大量使用灯光、音响、电子游戏道具等电器设备,也加大了发生火灾的概率。

1.2 燃烧产生大量浓烟毒气

密室逃脱类场所采用聚氨酯、聚苯乙烯、海绵、毛毯、木板等易燃可燃材料进行装饰装修,一旦发生火灾,这些材料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和有毒气体,如氯化氢、氢化氰、二氧化硫等。高温烟雾和有毒气体给人员的逃生带来了巨大威胁。浓烟的弥漫会降低可见度,使人们难以辨别方向,同时还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导致窒息和中毒。加之密闭逃脱场所内部通常存在多个分隔空间,每个空间的密闭性较强,这使得火灾产生的浓烟和高温难以迅速散出,增加了人员逃生的难度。密闭性较强的分隔空间会限制烟气的扩散和热量的散发,使火势得不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加剧了火灾的风险。

1.3 人员疏散困难

密室逃脱类场所通常是封闭空间,内部结构复杂,光线昏暗。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房门无法迅速打开,人员可能面临被困的情况,即使有工作人员在场,也难以在最短时间内开启门锁并引导人员疏散。特别是一些恐怖主题的场景,可能会给玩家戴上手铐脚镣等限制装置,若没有工作人员的帮助,玩家难以迅速逃生,增加了人员被困的风险。某些密室游戏场景被竖向分隔,需要上下攀爬或通过狭窄通道。在火灾发生时,如果人员被困于这些分隔空间中,将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上下攀爬的困难程度以及狭窄通道的限制会严重影响人员的疏散速度和逃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员很可能无法及时逃离火灾现场,增加了伤亡的风险。此外,一些密室逃脱类场所的公共区域多用途且分割复杂,疏散通道也十分狭窄,即使成功逃出密室后,人们仍然无法正常疏散到安全区域。复杂的分割结构和狭窄的通道限制了人员的行动空间,从而导致拥挤、混乱和堵塞,进一步加剧了人员的伤亡风险。

2 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扑救难点

2.1 战斗展开条件受限

密室逃脱类场所大多位于城市综合体内,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出的大量人员加上聚集的围观群众给消防救援行动带来严重影响。当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战斗展开会受到人流密集的限制,使得他们难以迅速进入火灾现场进行灭火和救援工作[6]。

密室逃脱类场所的火灾特点之一是其内部分隔空间的密闭性较高。当火灾在这些分隔空间中发生时,随着火势的扩展,燃烧所需的氧气供应会逐渐减少,火势也会逐渐减弱,燃烧速度减慢,甚至出现缺氧状态下的阴燃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地打开门进行灭火和救人,大量新鲜空气涌入后可能会引发回燃现象,导致火势迅速扩大。短时间内火势可能会进一步发展至猛烈状态,现场温度急剧增加,瞬间破坏力较强,对消防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2 内攻作战环境恶劣

密室逃脱类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并失控,火势将迅速蔓延。由于这些场所通常存在大量可燃物,火势的迅速发展和高温烟气会通过开口部位向相邻区域蔓延,引发连锁反应并导致更多区域的燃烧。这些场所通常采用石膏板、木板等材料对不同房间进行分隔,有些场所通过搭建的夹层将不同房间相连。然而,这些内部分隔并未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使得火势快速蔓延至整个场所,甚至发展为大面积立体火灾,产生巨大的热量和浓烟,极大地增加了内攻灭火作战的难度。特别是那些位于商场、地下空间等地的密室逃脱类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沿着吊顶或闷顶扩散,火势猛烈时,存在分隔墙体坍塌的风险。这样的情况会导致火势更加难以控制,扩大了灭火工作的难度和风险。

2.3 火场救人任务艰巨

密室逃脱类场所通常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大量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疏散,尤其当安全出口被烟火封堵时,内部待救人员数量更加庞大。此外,这类场所的内部结构复杂、通道交织密集,存在大量分隔和隐蔽空间,这给消防救援人员带来了许多困难,使得他们难以迅速掌握内部人员的位置,增加了搜救被困人员的难度。

由于火灾导致的浓烟和高温烟气会迅速弥漫整个场所,使消防救援人员一直处于烟雾和高温环境中,他们需要佩戴专业的防护装备、探测器来辨别火灾来源和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

另外,密室逃脱类场所中的分隔和隐蔽空间增加了搜救工作的复杂性,这些区域可能被结构物、家具或装饰物所掩盖,使得被困人员难以被发现。消防救援人员需要仔细搜索每个区域,采用特殊工具和救援装备进行搜救。

3 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扑救对策

3.1 加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

为了有效应对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辖区消防站需要深入了解其坐落位置、进出道路、密室类型、建筑特点和消防设施等基本信息,从而制定专业的灭火救援预案,重点放在首战救人和控制火势上。

为了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消防部门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演练和培训。这些演练应重点关注车辆的停靠位置、水源的取用、阵地的设置、破拆排烟的技巧、人员搜救和协同配合等关键环节。培训内容应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的流程和步骤、疏散人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正确使用固定消防设施进行先期处置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培训,消防人员可以在火灾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火势控制、人员救援,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迅速侦查,掌握现场情况

在面对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时,消防部门需要迅速侦查,以便全面了解现场情况。迅速侦查并掌握现场情况是消防部门在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中进行救援行动的关键步骤。由于密室逃脱类场所内部结构复杂,火场情况极为复杂,因此,了解火灾现场的具体情况对于有效开展救援行动至关重要。

消防部门应迅速组织侦查工作。在进入火灾现场前,每个侦查小组应不少于3人,并携带必要的设备,如热成像仪等,通过使用热成像仪等专业设备,可以迅速掌握火势的蔓延情况,确定燃烧区域和热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救援行动。

针对密室逃脱类场所的复杂结构,消防救援人员需提前对建筑的平面布局、隔间结构、通道位置以及紧急出口等进行全面了解,帮助消防人员掌握场所的整体结构,包括主要通道和各个区域的位置。此外,还应重点了解场所内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喷淋系统和紧急疏散通道等。通过充分掌握这些信息,消防救援人员可以更好地规划救援路径,从而选择最佳的灭火方法。

在实施救援行动时,消防救援人员应按照预案进行有序部署。明确首要任务是保护生命安全,为了有效执行救援任务,应合理划分工作区域,确保每个班组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同时,班组之间需要保持紧密沟通,确定最佳的行动路径和救援顺序。

在进行救援行动时,消防救援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呼吸器具和防火头盔等,以减少烟雾和高温对救援人员的伤害。

通过迅速侦查并掌握现场情况,消防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火灾的规模和性质,判断火势发展的趋势,评估人员被困的情况,为灭火救援行动提供准确的指导。同时,与场所工作人员联系,通过场内监控系统可以帮助消防部门更好地规划行动方案,确保救援行动的安全和高效。

3.3 监测现场,防止轰燃、回燃

进入密室逃脱场所内部进行侦查、灭火、救人或其他战斗行动时,消防救援人员必须时刻注意内部发生轰燃、回燃等危险情况,以保障自身安全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进入内部行动前,消防救援人员应熟悉该场所的布局、隔间位置、通道走向等关键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救援行动中,消防人员要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如干粉灭火器、水雾喷射等。同时,要灵活运用灭火器材,避免火势进一步扩大,加剧内部风险。

在进行救援行动时,要注重团队之间的配合,遇到复杂情况或突发状况时,应及时与其他小组进行沟通,以便迅速制定应对策略。

消防救援人员可以利用专业监测设备,随时监测火场变化,如热成像仪和气体检测仪等,实时掌握火势变化、热点位置和有毒气体的浓度等关键信息。这样,可以及时调整救援策略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和被救援人员的安全。

3.4 有效控制,阻止火势蔓延

针对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为了控制火势并阻止其蔓延,消防部门需要根据起火部位和火势发展方向迅速部署灭火力量。当火灾发生在某个隔间时,需要重点进行内部进攻,围堵火势,确保全面消除火点。进入隔间时,消防人员要注意采用“门控”方法,防止新鲜空气进入引发回燃现象。如果火势突破某个隔间并向其他方向蔓延,应集中主要力量围堵火势,严格控制火源周围的氧气浓度,防止新鲜空气进入引发回燃。当火势已经全面燃烧时,应控制火势不向毗邻的其他建筑物蔓延,以降低火灾造成的危害,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3.5 重点突破,迅速救援

密室逃脱类场所发生火灾时,被困人员难以快速撤离,消防救援的重点是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强力突破火势封锁,解救被困人员。为了确保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和施救人员的安全,应制定明确的战术方案。

在突破火势封锁或掩护救援行动时,可以将两支水枪组成一个战斗小组。第一支水枪负责向前推进并进行火势攻击,第二支水枪负责上部和左右方向的火势控制,及时扑灭上方和左右方向的火焰,为第一支水枪的前进创造条件。这样既可以加速突破火势封锁,又能形成相互掩护的作战模式。

如果主要出入口已被火势包围,可以集中三支水枪形成一个三角形攻击力量。其中一支水枪水平推进,另两支水枪分别向前推进,形成45°角,全力突破火势封锁,为打通救援通道创造条件。

在突破火势封锁的过程中,消防人员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密切配合行动,并始终注意自身安全。准确把握火势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使用灭火装备和技术,确保火势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与其他救援人员行动相配合,共同控制火势的蔓延,以保障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3.6 有效排烟,细致搜索人员

当密室逃脱类场所发生火灾时,应及时排放内部浓烟,充分利用建筑内设置的机械排烟设施进行排烟操作,有利于消防救援人员深入火场灭火。

如果机械排烟设施受损或其他原因无法正常工作,消防人员需要根据火场风向和建筑特点,利用窗户朝下风方向进行排烟。他们还可以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采用拆除障碍物的方法进行排烟。在实施排烟和排热的同时,也要组织救援力量对现场被困人员展开搜救工作。

在搜救过程中,消防人员需特别关注隔间内部、座椅下、各种道具周围的隐蔽空间以及卫生间等可能有人员滞留的区域,必须细致搜索每个角落,并尽快找到被困人员位置并予以解救,以确保不会遗漏任何人员。

为提高排烟和搜救的效率,消防人员应密切配合,充分利用通信设备保持良好的沟通,还要时刻关注自身安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和呼吸器材,确保自己能够在有毒烟雾环境下安全行动。

3.7 扑灭残火,搜寻隐秘位置

火灾扑灭后,还要加强对密室逃脱类场所内隐蔽位置的搜寻和残火的彻底扑灭。这些隐蔽位置包括隔墙、各类装饰道具、电缆沟等。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以确保火灾隐患得到有效清除。

消防救援人员需要细致搜索隐蔽位置,特别是隔墙和装饰道具的内部空间。消防人员可以利用手持式照明设备、热成像仪等工具来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仔细观察和全面搜索,消除残留的小火点或余热区域,以及被火焰烧损或熏烤的装饰物品,避免残留火源重新燃烧。

对于电缆沟等潜在的火源位置,需要进行仔细检查和处理。电缆沟通常是电力系统和信号传输的重要部分,如果发生火灾,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消防救援人员应特别关注电缆沟的情况,及时切断电源。在处理电缆时,应注意使用绝缘工具,以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对于受损的电缆,应尽快进行绝缘处理或更换,以确保电气安全。

在扑灭残火的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应采取合适的灭火方法和装备。根据残火点的情况,选择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设备,要注意灭火角度和距离,以确保灭火效果最大化,避免烟雾和热气对救援人员造成伤害。

为了避免残火再次引发火灾,消防救援人员还应对场所进行全面检查和巡视,仔细搜寻每个区域,及时清理并处理烧毁的物品和残余痕迹,以保障场所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人民资讯.剧本杀为何让他们着迷?[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223280432891753&wfr=spider&for=pc

[2]中国青年报.如何为青少年守护一方“密室净土”[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225501420434407&wfr=spider&for=pc

[3]广西新闻网.密室逃脱、剧本杀生意火爆的背后存在隐患,广西消防支招![E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40102/newgx65939e23-21397467.shtml

[4]李尚明.关于密室逃脱类场所的消防设计思考[J].中国消防,2022(3):44-47.

[5]刘升赟,高文敏.“密室逃脱”类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探讨[J].今日消防,2020,5(8):104-106.

[6]郑世超.新业态场所火灾风险及防控对策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2,8(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