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了解本词以情带景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理解苏轼词中“少年狂”的情感表现;体会苏轼开创词中豪放派的艺术价值。
【教学片断】
一、走近苏轼之词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屏显:
王国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师:从这句话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信息?
生:有景物描写,还有作者抒发的情感。
生:文学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景和情。
师:很好,你们有准确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请同学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屏显:
王国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齐读。)
师:大家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生:诗词中往往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师:在王国维看来,景与情是文学的两个重要元素,它们在诗词中不能断然分开。所以很多文学作品都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屏显:
寓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必须暗含情。着力写景,但重在抒情。
借景抒情:先有情再有景,借助景物达到抒情的目的。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边读边思考,这首词属于寓情于景,还是借景抒情?
屏显: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层次,读出韵律。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我认为属于借景抒情。“老夫聊发少年狂”这句,作者点明了要抒发的情感,后面景物都是围绕“狂”来写的。
师:判断很准确。作者首句先抒情,奠定“狂”的情感基调,属于借景抒情。那么这里的“狂”是什么意思?
生:疯狂。
生:我认为应该是狂放、狂傲的意思。
师:看来对“狂”这一情感,同学们有不同的见解。那么这首词中的“狂”是什么意思呢?咱们一起去词里的“景”中找找答案。
二、走近形“狂”之轼
师:这首词上阕写了什么场景?
生:出猎的场景。
屏显:
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
——〔明〕屠隆
师:这句中的“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上阕通过描写出猎的场景,主要突出苏轼的“形狂”还是“心狂”?
生:“形狂”。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交流,共同感受苏轼的“形狂”。
屏显:
小组齐读上阕,合作讨论,写一写苏轼的“形狂”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展开说一说。
要求:写一写时要凝练,说一说时要具体。
方法:凝练——概括语言简洁
具体——阐述有理有据
例如:装备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生齐读。)
生: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描写了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
生:行为之狂还表现在“牵”和“擎”字上,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
生:苏轼的穿着打扮很张扬,带着“千骑”,场面很是高调。
师:“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能不换成“过”?
生:不能。“卷”字更能体现狩猎场面的盛大,更能突出苏轼的“形狂”。
生: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自比英雄孙权,想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表现了苏轼的英雄气概。
师:这里的“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酬答”,一个是“告诉”。你们认为哪种理解更能体现苏轼的“形狂”?
生:“告诉”更适合。因为前者表达的意思是,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是有目的的;而后者表达的意思是,词人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随性为之更能体现他的“少年狂傲”。
师:现在,同学们再来说说“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狂”的意思。
生:狂放、狂傲。
师:好,现在让我们大声朗读上阕,要读出苏轼的狂气。
(生齐读。)
三、走近心“狂”之轼
师:上阕作者借景抒情,以一“狂”字为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景,抒发了自己的英雄气概,此乃“形狂”;下阕着重表现的是作者的“心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屏显:
小组齐读下阕,合作讨论,写一写苏轼的“心狂”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展开说一说。
例如:不服老的狂气。“鬓微霜,又何妨”。
(生小组齐读后,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了苏轼内心的狂气?
生:他内心不服老,“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一句体现了苏轼心胸开阔、满怀壮志豪情,哪怕霜染两鬓,也没有关系,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师:不服老的苏轼准备干些什么呢?词的下阕还运用了典故,来表现词人的“心狂”,谁来说一说?
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句运用了魏尚的典故,苏轼希望像魏尚一样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抒发了内心渴望报国立功的狂气。
师:苏轼以魏尚自比,形象地抒发了内心想要为国效力的愿望。他的“心狂”仅限于此吗?
生:他还有想成为英雄的狂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把西夏军比作天狼星,此时苏轼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抒发了内心想要御敌立功的英雄狂气和远大抱负。
师:是啊,苏轼在下阕描绘了很多美好的愿景,抒发了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这首词先借景抒情,再寓情于景,提升了韵味,升华了主题。
四、走近苏词之风
师:《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他写完这首词,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提起了这首词,并说了这样一句话:“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苏轼和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的风味呢?
屏显:
品味词风
柳永的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小组合作,比较柳永和苏轼词风的不同,并说明理由。
生:从“执手相看泪眼”可以看出柳永的词内容注重儿女情长,而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更注重家国情怀。
生:“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从这句可以看出柳永的词多愁善感,而苏轼的词狂放、豪迈,显示出了英雄气概。
生: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他的词细腻、柔情,充满浪漫主义情怀,是个接地气的生活派词人。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
师:苏轼的这首词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打破了之前花间柳下、浅斟低唱的词风,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由此看来,苏轼的这首《江城子》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生自行总结笔记。)
五、课堂小结
师:苏轼一生坎坷,究其原因是他豪迈洒脱的性格所致。即使被贬也无妨,旷达乐观的胸襟伴他一路前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都不忘享受生活,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篇。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词,再一次体会苏轼的英雄狂气。
(生大声地、有感情地齐读。)
屏显:
课后作业
必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描绘整首词画面,可有合理的联想,力求写出词人的狂气和壮志。
选做: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或者观看纪录片《定风波》。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这节课以此为指导目标,进行如下思考:搭建朗读支架,运用助学资料,以文解文,由浅入深地引导。以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为引,引出“狂”的情感线索。随着线索,学生走近了苏轼狩猎的盛大场景,了解了苏轼狂放的性格,感知了苏轼的报国之志,体会到了苏轼豪迈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理解由表面之“形狂”到内心之“心狂”,由表及里,逐步走入词人的内心。随着理解的加深,学生的朗读也逐渐饱含情感。此外,教师通过与柳永词风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感受豪放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中华诗词文化丰富多彩、璀璨多姿的艺术特色。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