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渗透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探究

2024-08-21 00:00:00王晶晶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宠物美育美的

摘 要

基于译林版《英语》7B Unit 8 "Pets Reading模块的教学实践,通过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感知英语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鼓励学生仿写诗歌,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美育渗透。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诗歌教学 美育渗透

美育一般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健全人格,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促进全人教育。英语诗歌是融合语言学习与审美教育的优质素材,对于强化美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诗歌列入语篇类型的三级要求;在文化意识二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能在教师引导下,尝试欣赏英语韵文的音韵节奏; 在语言技能三级内容中要求学生“诵读英语诗歌”。译林版《英语》7B Unit 8 "Pets Reading模块,依托两首题为My dog和My goldfish小诗展开。作者通过描写两只宠物的习性,展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传递诗人对宠物的深厚情感。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着重让学生了解英语诗歌的行文特点,鉴赏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探究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美育渗透。

一、通览诗歌,感知形式之美

诗歌的表现形式是其区别于小说和散文的显著特征,其中诗节和诗行是诗歌的显著标志。按行排列是诗歌的形式特点,分行书写不仅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更是其内容、情感表达的特有方式。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与行,了解诗歌的谋篇布局。在教授诗歌时,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诗歌的形式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诗歌,发现诗歌在形式上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地方;教师也可利用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特点;教师还可利用问题链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掌握诗歌的文体特征能为后续的诗歌仿写打下基础。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把第一首诗改编成内容一致但形式有别的短文,将短文呈现在课件上并向学生提问:“Is this a poem?” 接着又提出问题:“How does a poem look?” 以此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教师继续提问:“How many lines are there in the first poem? How many stanzas can you find in the second poem?”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回答问题等活动识别诗节与诗行,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感知其形式之美。

二、 品读诗歌,鉴赏语言之美

英语诗歌教学必须包含语言学习目标。英语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最突出的一点是其极具音韵美与格律美,体验诗歌的韵律美是鉴赏诗歌语言美的重要环节。诗歌的韵律最能体现其音乐性和艺术性。诗歌的韵律关系体现在押韵上,押韵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教授这两首诗时,教师首先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要求学生静心聆听并思考问题:Why do poems sound different?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韵律,关注诗歌中的押韵,学生听后发现是诗歌的押韵使其优美动听。教师再要求学生朗读第一首诗的前四行并寻找押韵规律,学生发现每两行最后一个单词中有相同的韵脚,如all和ball,wide和hide。学生明晰概念后继续诵读诗歌,找出两首诗中所有的押韵词。之后,教师补充了另外两首描写兔子和鹦鹉的诗歌,要求学生填入正确的单词,使诗歌完整正确并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歌韵律之美的感受。

修辞手法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鲜活生动,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还要让学生关注语言特色,如帮助学生梳理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例如,在教授第二首诗歌My Goldfish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首诗的两小节都以“My goldfish is a wonderful pet. She doesn’t need a bed. She isn’t any trouble.”开头?为什么“Just bubbles, bubbles, bubbles.”出现在每小节的结尾?“She doesn’t need a bed. She doesn’t bark. She doesn’t miaow.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金鱼?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回答,诗人使用了重复和排比,重复可以突出金鱼安静、不需要人操心的特点,加深读者对其习性的认识,又可以表达主人对金鱼的高度喜爱;排比能帮助诗人清楚地写明金鱼的特点,同时让诗歌在整齐中富有变化,节奏感更强。

三、 解析诗歌,感悟情感之美

诗歌是为了抒发情感而创作的。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作者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来传情达意,但有时情感的表达也会隐藏在各类动作描写中。这两首诗歌含有较多描写小狗和金鱼动作的词汇,作者运用这些动词创造了生动的画面。从这些词汇中,学生可以联想到宠物的形象和特性,想象作者对宠物的感情并加以体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解析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大问题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the dog?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the goldfish?”为依托,帮助学生找到两只宠物的性格特征 “cleverest ”和 “wonderful ”,再通过问题“What do they do? Why do the writers think they are clever and wonderful?”促使学生细读文本,学习作者如何具体描写两只宠物的个性。教师要求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同时,圈画描写两只宠物的动词及动词短语,然后说一说这些动作描写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稍后,教师呈现了小狗做精彩的把戏、玩球、搭树枝的图片和一段金鱼游来游去、吐泡泡的短视频。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两种动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体会到作者对它们的无尽喜爱。

四、仿写诗歌,体验创作之美

美育不仅是“美”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的创新属性应是美育课堂评价环节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还要给予学生创造美的机会。 仿写诗歌能够帮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美的同时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主题的仿写任务,让学生体验诗歌的创作之美。学生在诗歌模仿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真正地感知诗歌源于生活,实现学习的迁移创新。在本节课的尾声,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宠物或最喜欢的一个动物创作一首诗歌,考虑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及课堂时间的有限,学生可个人独立创作也可小组合作完成。在开展诗歌仿写活动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确定写作思路:What is the feature of your pet? How many stanzas or lines are there in your poem? Does the poem rhyme? What figure of speech do you use? 诗歌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诵读作品并互评分享。从完成的诗歌作品来看,尽管学生的文笔稚嫩,但诗歌结构工整,语言生动有趣,仿写的作品能够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创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诗歌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其特有的体裁对美育的价值是其他文体无可比拟的。诗歌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提升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美育目标。教师想要通过英文诗歌教学渗透美育,就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艺术性,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让学生在简单的仿写活动中提升创造性。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感受到学习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审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

猜你喜欢
宠物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宠物
美育教师
抬起脚来
养宠物
上海故事(2015年10期)2015-12-03 13:42:06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