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整合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多角度提炼主题、多形式创设情境、多层次设计任务,进行大单元教学,从而提升古诗词教学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 初中语文 古诗词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收录了各种体裁、多种类型、不同情感的诗歌,这些诗歌主要编排在每册教材的课文部分,以及每册教材的中间和最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结构比较分散,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目前的诗歌教学,教师主要以单篇诗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这使诗歌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教师要打破诗歌教学的局限性,进行诗歌大单元整合教学。教师可以先提炼主题,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从而帮助学生整体建构诗歌知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多角度提炼主题,整合教学文本
诗歌的大单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教材单元为基础的大单元,另一种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教材中的某一篇或几篇为基础,自行增加或删减篇目而组成的大单元。后者可能是跨单元、跨年级的。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大单元整合教学时,首先要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对于以教材单元为基础的大单元,教师可以基于单元主题来提炼古诗词教学主题。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代赞美自然山水的佳作,都是写景抒情的文言文和诗歌,单元主题就是情与景的关系。所以教师在教授这五首唐诗时,可围绕“情与景”这一主题,将《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并探究感情异同的原因。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提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教授《诗词三首》时,教师可立足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思辨比较三位诗人的情感,品析三位诗人之难,体会其豁达之情。
对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成的大单元,提炼主题的角度是多样的,可以从意象、题材、体裁、语言、情感等角度进行提炼。如在对《观沧海》《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四首诗进行整合教学时,教师可从意象出发,提炼出“秋”这个主题。以“秋”意象为媒介,探求不同诗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其他意象与情感的感知分析能力。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皆为千古壮歌、英雄绝唱,都抒发了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因此,教师可围绕“爱国情感”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二、多形式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能够提升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单元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缩短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从而化解学生学习诗歌的畏惧感。
如教师在教授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创设以下学习生活情境:“中秋节即将来临,学校文学社计划开展一次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画比赛。现向同学们征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你会推荐哪一首呢?”这是基于学生学习生活创设的情境,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多层次设计任务,培养学生深度思维
教师应在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方面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自主或合作完成不同任务,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极大地发挥了自主性。同时,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建构诗歌整体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在教授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时,可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一:找出三首诗歌的共性(可从时代、题材、体裁等角度思考)。
任务二:同是登高,三位诗人的情感和志向是否相同?请说明原因。
任务三: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三位诗人谁的志向更远大,并结合诗句说出理由。
任务四:探究登高的实质,补全横线内容。“登高的过程,就是 的过程。”
任务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三首诗歌的异同点。任务二让学生明确同是登高题材,可以表达不同的情志,并探索背后的原因。任务三意在引导学生多维思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任务四目的是探寻“登高”的深层次内涵。登高的过程是“遇见自己”的过程。四个任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过程。
大单元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优化了古诗词课堂教学,有利于提升古诗词教学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