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能够将学习内容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与实践性,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江苏省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抓手,从融合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发力,在课程综合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跨学科 主题学习 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此强化知识的整合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与实践性,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江苏省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抓手,从融合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发力,在课程综合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基于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围绕某一研究主题,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在分科课程背景下实现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一种积极举措,具有素养立意、综合学习、融合创新、具身行动等特点,对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建设等具有积极作用。
学生层面。与标准化的考试相比,现实中的问题更加多元和复杂,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及跨学科大概念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研究、分析某一主题,在此过程中培养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层面。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同一个教学项目展开交流、研讨,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和教师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好地把握教学梯度,在相互借鉴中构建更加高质高效的课堂。同时,跨学科教研也更能激发教师突破教学惯性,营造民主、协作、创新的团队文化,碰撞出教研的内驱力和创造性。
学校课程建设层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推进一般以项目式学习、主题化学习为依托,每个学科都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兴趣、实际运用等确定跨学科学习选题,确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挑战性的学习项目,在实践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系列跨学科融合课程,并以融合课堂形式推进融合课程校本化,构建丰富多元、策应时代需求的特色课程。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1.打造多学科协同教学课堂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协作,打破学科壁垒,携手开发跨学科学习内容,联合施教,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笔者曾设计实施“文化端午,融合课堂”跨学科主题学习课,九位不同学科的教师分三组执教三节课:语文、历史、音乐教师以“古韵端午——端午与文学”为题研读屈原,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配乐选择等活动带领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感受民族精神;德法、物理、体育教师以“龙舟竞渡——端午与运动”为题,明辨龙舟竞赛的现实意义,探索龙舟速划的力学原理,体验旱地龙舟的竞技游戏,从懂道理到知原理、亲实践;地理、劳技、美术教师以“粽叶飘香——端午与生活”为题,通过品粽香、学粽史、辨粽型、包粽子、话端午等活动,让学习由书本走向生活。多学科教师协同教学“玩转”课堂,带领学生多维度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多学科教师的协同,有效弥补了单一学科教师知识片面的缺憾,有效促进深度学习,开拓视野,激活创新思维。
2.组织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从课内走到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仍以端午节为例,学校开展“文化端午,和融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以别样的形式感受、演绎传统文化。“粽香迎端午”:在食堂里,师生、家长一起包粽子,在动手操作中传承民俗文化;“楚辞诵端午”:在小剧场中,学生们着汉服、持书简,念屈子、诵端午,触碰华夏赤子血脉;“龙舟赛端午”:在操场上,赛龙舟,拔头筹,鼓声动地,呐喊喧天;“翰墨系端午”“香包饰端午”:学生们挥洒墨香、制作香囊传递节日的祝福。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们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更加深刻地领悟知识,更加自然地运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综合素养的提升。
3.建构“鹿鸣·博约”和融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基于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提出“和融”课程理念,多学科教师相互交流、有效协商,共同把握“学科综合”的契机,开发出一系列多学科视野的“鹿鸣·博约”特色成长课程,涵盖品德修养、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实践五大模块,并依托省课程基地建设,开发“湿地文化·阅读与写作”“湿地文化·滩涂‘英’韵”“湿地文化·古今纪实”“湿地科学·滩涂生态”等系列课程。
在全面推进“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鹿鸣·博约”特色成长课程成为学校创新开展课后服务的有效抓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反思
近年来,学校把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师生成长、学校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发力,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要真正发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效用,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自觉合作、和谐共生的教研团队
一支学科专业素养高、有跨学科教学自觉的教师队伍是跨学科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依托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围绕“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建设要求遴选优秀教师,覆盖全学科,确立了“鹿鸣·智汇”(智慧融通,学科汇集)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建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凝练跨学科团队的教研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成向心力。
2.设计无痕嵌入、高度融通的课程体系
跨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既不能简单叠加,更不能相互取代,要在课程组织、教材资源、教学方式、时空布局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创新,让跨学科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增长点。跨学科课程需要自然嵌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学校教学管理团队要做好课程整体设计,每个课程模块中都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要求。跨学科教学实施团队必须明确课程目标,把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着力点;精选课程内容,扩大学科教学资源的辐射面;制订评价标准,保证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依托指向多维、丰富真实的研学项目
课程综合化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内容的整合和项目化学习是其显性标志。我们从教材、现实生活、学校内涵建设项目等三个向度开发研学项目,如基于统编教材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学科“书信+”跨学科融合实践、湿地文化系列课程等。我们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如与盐城师范学院建立了双向嵌入式的交流合作,邀请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的专家做好顶层设计,共同探索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以此保证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指向性。
4.形成科学多元、注重过程的评价标准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研制适合的评价机制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持续实施的动力。学校应探索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项目作业、展示性评价等,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科交叉思维。重视过程性考评,以构建跨学科学习社区为载体,成立学生社团或俱乐部,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讨论。跟踪活动实施,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和品质”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根据“教—学—评”一致性设计评价量表,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贡献、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评价因素,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能够将学习内容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将在专业引领、组织重构、资源适配、空间再造等方面继续发力,发展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