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学习云”课程基地,赋能学校数字化发展

2024-08-21 00:00:00戴辉俊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基地资源数学

摘 要

为因应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有效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新要求,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以江苏省初中数学“学习云”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学习环境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学科教学新方法、新思路,以数字化赋能学校高品质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程基地 大数据 核心素养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要求,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以江苏省初中数学“学习云”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学科教学新方法、新思路,强化大数据在课堂教学与个性化评价中的应用,以数字化赋能学校高品质发展。

一、“学习云”的内涵界定

“学习云”是数据资源“云”、学生学习“云”、教师成长“云”的统称,是指学生借助大数据平台创新学习方法,教师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专业成长。

数据资源“云”指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提供语言、视频及数据文件,承载数学教学内容的大数据数学学习环境。

学生学习“云”指在互联网背景下,从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差异出发,结合学习背景、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采取“云”上“云”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形式。

教师成长“云”指借助大数据平台,通过远程培训、跨年级研讨、同课异构等不同组织形式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最终实现学习、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专业成长。

二、“学习云”的价值指向

1.改善数学学习资源较为局限和零碎的现状

当前的初中数学学习大多立足于教材开展学习活动,课程资源相对不足,众多资源零碎、离散、孤立,缺乏有效整合和开发。“学习云”课程基地多主题拓展国家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创造性开发,让学生有机会多角度、多途径地习得丰富而生动的学科知识,形成宽泛深入的理解,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

2.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和被动的模式

传统的数学学习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受到组织形式、学习时间、知识深度、教学进度等因素制约。学校利用“学习云”网络平台构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闭环,打造全新的智慧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跨班级、跨学科、跨领域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智力资源共享;高效利用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和教学资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提升计划,使学生快速且稳定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3.破解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较为缺乏和薄弱的难题

受应试教育的局限,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直观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云”课程基地通过学科场景建设,为学生建构了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和素质浸润的重要桥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剖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主体,增强了主动学习的需求和动力。

三、“学习云”的建设路径

“学习云”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问题解决,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实施。

建设“体验”与“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数学学习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促进师生素养能力提升的沃土,学校立足“云”上“云”下开展数学学习环境建设。“云”下环境是学习者情境体验、问题生成、探究发现、方法提炼的重要活动空间,包括相关场馆和学习硬件设施;“云”上环境是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的网络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

开发体现“主题”与“融合”的数学课程资源。课程基地建设以来,学校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发相关基础性学习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数学融合课程资源分为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研究性课程资源:拓展性课程资源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精神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研究性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将其转化为学习主题,通过探究、实践、体验等方式,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培养学生数学实践和应用能力。

构建“两维”与“三环”的数学学习模型。“学习云”课程模型的建构,能指导师生进行“e”学习,推进“e”课堂的实施,根据“学习云”具体目标、内容、环境等,构建“云”上“云”下“两维”学习空间和“三环”学习模型。“三环”学习模型以“问·探·行”为主线组织数学教学活动。“问”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探”指依托问题情境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关联和规律;“行”指在问题的发现、生成和解决过程中践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形成“发展”与“增值”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课程基地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习惯差异,尤其关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变化。我们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围绕学生“e”学习发展状况,从“e”学习增值评价报告、“e”学习积分争星、成长“e”档案等三个方面,进行即时、精准、发展、增值的学生学业评价。

建构“主动”与“协同”的教师成长中心。教师成长中心主要从主动精进和协同发展两个方面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主动”是指学校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依托“学习云”开辟教师“e”成长路径,指导青年教师自我规划未来发展,通过远程培训、线上学习、网络教研,促进教师探索发掘自己的潜能,精进能力,不断向前。“协同”是指依托“学习云”打破市际、区际、校际相对分离的状态,建设教师“云”团队,通过特师班、名师队、骨干营、青师团实现教师学习、实践、研究全过程交流和资源共享,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协同发展。

探索“三维”与“一体”的校家社协同服务路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紧密结合的整体。学校积极探索 “三维”与“一体”的校家社协同服务路径,通过开展亲子数学游戏、优化课后作业设计、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等促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和“5+2”模式(即课后服务每周开展5天,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的深入推进。

四、“学习云”的建设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与实践,在“学习云”的助推下,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1.“云”学习——引领师生自主协调发展

基于“学习云”的教学活动不受时空局限,满足了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需要,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资源,有力支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云”上“云”下自主学习模型,以更加自主、自律、自强的状态投入学习和发展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品质、训练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2.“云”教学——探索数学育人方式变革

通过“学习云”,教师可以精准教学,形成数据驱动教学的新课堂。教师将资源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满足了课程教学需求。我们开发全覆盖、多样化的数学“学习云”课程资源,探索大数据驱动下的云端学习的有效路径,构建数学“学习云”课程实施模型,以数学教育数字化辐射影响其他学科,进而推动学校和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省初中数学“学习云”课程基地建设,学校为学生初步建成了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数学学习环境,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数学课程资源,构建了注重学生亲历实践的学业评价体系和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档案,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学校也依托课程基地建设,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数字化新路。

本文系江苏省初中数学“学习云”课程基地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四期教研课题“PBL理念下初中数学‘问·探·炼’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基地资源数学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我的基地我的连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错在哪里
探秘心战基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