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是短期应对与中长期发展的有机结合。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亳州市通过科技赋能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加快完成“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对亳州市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具有重要意义。在产业经济相关理论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在“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引育结合为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提供创新人才支撑、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和强化中医药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等路径,以期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科技赋能;中医药产业;“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3-0034-04
一、研究背景
在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任务部署,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提出的,也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科技创新要素在畅通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性作用,是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根本保证,也是驱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自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提出以来,各地区如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文献检阅,现有研究主要从新发展格局下各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发,研究了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融入等方面。洪业应(2022)在论证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的基础上,以涪陵区为例分析了地方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总体思路是要因地制宜,找好地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不足,找好发力点。孙浩、孙宗广(2021)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应如何发挥自身的人才、科技、资金等比较优势,以发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区域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逻辑。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参考基础,但总体而言,目前新发展格局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阐述方面,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仍有待加强。
亳州,在区域位置上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借势借力谋求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提升亳州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战略地位的主动作为,也是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的必由之路。中医药产业是亳州市的主导产业,亳州市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提出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这一战略目标,并将其置于“六一战略”之首。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应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发挥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腹地等比较优势,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亳州担当。因此,本文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等理论基础上,以地方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探索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地方政府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对“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战略价值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而经济发展由低质量转向高质量的重要标志,就是经济发展动力的变革,经济发展从更多由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更多是由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驱动。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在资源要素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和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经济发展极其容易陷入停滞。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是支撑强大的国内循环建设的基础支撑,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统。如图1所示,科技创新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了产业结构是否能实现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是否有韧性,是否畅通生产环节,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明确了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为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亳州市政府出台了《推动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建设进行了任务部署,总体目标是到2024年,“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初具规模,亳州市的中医药发展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超过2 000亿元,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种植中心、中医药制造中心、中医药流通贸易中心、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心和中医药创新研发中心。截至2022年10月底,亳州市中医药产业规模约1 362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39.8亿元,中医药工业产值260.2亿元,中医药流通贸易额1 062亿元。
新发展格局下实现“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这一战略目标,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在微观层面,中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其次,在中观层面,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更为迫切,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中医药产业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亟待进一步提升。最后,在宏观层面,创新驱动政策体系是实现“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新发展格局下科技赋能“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近年来,亳州市的整体创新效能日益显现,现有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设立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1家,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和中药材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落户亳州,药明康德等国内顶级研发团队也陆续入驻亳州。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27.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38%,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14项,并引进高层次人才174 人、急需紧缺人才1 064人。然而,亳州市中医药产业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尚不能有效满足“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需要,科技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主要面临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一)“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存在“卡脖子”技术瓶颈
一方面,亳州市中医药的品牌效应尚未能发挥出来。尽管一些地方中医药企业具备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但市场上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价格低廉、质量粗糙的阶段,中高端中医药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扩展仍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在高附加值环节存在的一些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工艺水平有限而无法突破的技术堵点,使得亳州市中医药产业在种植、研发、生产、信息化、标准等关键环节仍存在“卡脖子”瓶颈制约。目前亳州市中医药企业仍以饮片加工为主,中药配方颗粒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中成药制造大品种和优势产品少、中成药生产企业数量少,附加值较低,盈利能力较弱。中医药产业涵盖了三产,科技能力的不足制约了三产间的结构优化,影响了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中药材种植环节、深加工环节和服务业环节的衔接不顺畅,中医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于服务业的发展。
(二)“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中科技人才支撑不足
人力资源是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基础支撑,近年来,亳州市先后出台了《中共亳州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亳州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等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度明显提高,近三年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33人、急需紧缺中医药人才109人,在推动亳州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仍是制约亳州市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的明显短板,在人才培养投入方面仍有待增加,大部分中医药企业在高级管理人才、科技研发设计团队和技术骨干等人才储备方面长期存在一定的缺口。目前亳州市仅有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家、高校2所,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较少,不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
(三)“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中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科技研发投入对中医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医药行业,一项新技术从理论研究到终端的产品应用,有着较长的时间周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阶段,在亳州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且以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为主,社会资金占比较少。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地方中医药企业对技术要素的重视程度仍不高,中医药企业的研发经费虽然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盈利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导致科研投入多倾向于短平快的实际应用方向,基础科学研究的占比较低。没有基础研究的瓶颈突破,就难以真正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技术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一定的错配问题。技术要素的需求方往往是中医药企业,而供给方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对技术要素的需求存在差异,使得技术供给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实际需求,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应用。
(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中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功能有待增强
企业是创新要素配置的主体,是促进科研向产品转化的主要场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把科研能力向经济发展实力转化的关键。因此,中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亳州市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医药企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产值近10亿元的中医药企业仅有3家,尚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且亳州市中医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仍任重道远,研发投入占比较低,多数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长期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
四、新发展格局下科技赋能“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实现路径
第一,突破技术瓶颈,增强“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第一动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加强调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实践证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业链、供应链才能不受制于外,这关乎着“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全局。具体举措方面,一是坚持深化中医药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建设的主线,是针对低端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进行的持久战略。推动“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要从供给侧发力,提高中高端中医药产品的供给能力,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适配问题。二是加强中医药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强化中医药产业链中关键环节、关键产品、关键领域的保障能力。加大科研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对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研究,加大中药新药创制、中药制药设备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和应用研究。三是加大对亳州市中医药领域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贯通三产、市内外资源,整合并布局一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研发中心,加快亳州市中医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同时,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平台予以资金奖励。鼓励中医药企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探索建立“研发在沪苏浙、转化在亳州”的科研异地孵化新模式。
第二,引育结合为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提供创新人才支撑。一是增加对本土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支持举措,稳定本土中医药人才不外流。比如,对用人单位自主培养的三类及以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参照相应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标准进行兑现;对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人才发放“药都优才卡”,享受优惠政策等。二是提高引进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待遇,建议可以考虑在《亳州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增加中医药创新人才来亳创新创业的动力。同时,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传帮带工作的支持,鼓励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深厚理论基础的中医医师和中药师带徒授业,并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三是进一步完善亳州市用人单位在外设立的“人才飞地”“创新飞地”等引才政策,鼓励各中医医院引进省内外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面向沪苏浙等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多举措引进更多中医药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第三,加大“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中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切实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相应的资金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形成资本、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及三角互动。具体可以通过创新中医药产业融资体系,建立完善的投融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依托财政资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企业融资、民间参与投资等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力争使中医药产业直接融资规模得以不断扩大;鼓励地方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为地方中医药产业提供担保信贷服务。
第四,强化中医药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一是加强产学研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以解决产学研各自为政的问题,提高科研成果转为生产技术的转化率。二是推动中医药企业对亳州市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参与度与责任感,鼓励地方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综合运用财税减免、融资助力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多措并举以支持地方中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 夏诗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升级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
[2] 张志鑫,闫世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
[3] 李旭章.以双循环格局促产业链供应链升级[J].人民论坛,2020(23).
[4] 周剑明,王鹏.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压力与对策[J].经济纵横,2021(6).
[5] 邰蕾蕾,魏骅,干行健.“互联网+”环境下安徽中医药产业链模式重构与案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0(7).
[6] 王桂月,徐瑶玉,王圆圆,等.我国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echnology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under Dual Circulation
—A Case Study in Bozhou
LIANG Mengdan
(The Party School of Bo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ozhou 236800, China)
Abstract: Its most essential feature is to achieve high-leve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further enhanced. In this context, Bozhou is empowered by technology to solve key core technology, funding, talent and other issues, accelerat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zhou to integrate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une 1st Strategy”,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nd beautiful Bozhou.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industri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aths to improv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break through key core technology bottlenecks, provide innovative tale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guidance and education, increa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nding support, and strengthen the main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terprises in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a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责任编辑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