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酒飘香

2024-08-21 00:00:00梁柱生
民间文学 2024年7期

仡佬族老汉熊老仰今年六十多岁,是红石村有名的能人,会打铁,会石工,会酿造咂酒,还会制作一种叫泡木筒的民族乐器,日子过得很滋润。

有道是:艺多不压身。在以前,熊老仰制造的火药枪,射程可达二十多丈远,猎人们都以拥有一杆“老仰牌”鸟枪而自豪。政府实行枪支专项管理后,民间所有的枪支都要上缴公安部门。熊老仰并未失业,改铸枪为犁,打造出的各种农具一样受到山民们的喜爱。后来市场上出现大量价廉物美的机制铁器用品,传统打铁行业受到冲击,铁匠铺纷纷关门。熊老仰也不例外,但还会石工,技艺精湛,所刻石雕大多用于仿古建筑的装饰。

当然,他主业是酿造咂酒。咂酒是仡佬族的特色饮品,以玉米、小麦、小米等为原料,煮熟后,发酵装缸。装缸时,把两根手指粗细、长约一米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后弄弯——除顶端留一竹节外,其余竹节都要打空,插入缸中密封。密封时间越长,酒就越醇厚。饮用时,将顶端的竹节打通,直竿进空气,弯竿做吸具。无论筵席或平时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次序吸吮品咂,真乃“万颗明珠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咂酒制作看似简单,但越简单的东西越讲究手艺,比如配料比例、加水多少、蒸煮火候、发酵时间长短等,都很重要。熊老仰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酿酒手艺。他酿出来的咂酒,醇香浓烈,回味悠长,喝后三天口中都能咂出酒味。有人上门请教酿酒经验,他笑而不答;有人想把酒糟买去研究,也是痴心妄想。一句话,从他那儿,你除了能买到现成的咂酒外,什么也别想得到。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某知名酒业集团负责帮扶当地,派出助理品酒师梁醇到红石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熊老仰大喜,因为这家集团财大气粗,主导产品名牌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酿制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张香飘世界的“国家名片”。他熊老仰再能干,能酿出最好喝的咂酒,可也酿不出世界级的名酒啊。只要集团动动手指头,或把他酿造的咂酒列为名酒系列,那他的咂酒就能走向世界,那将更加供不应求,财源滚滚。因此,他主动请梁醇到他家住下,因为他家不是贫困户,有空余房间,可后者婉言谢绝,执意住在村委会,为的是工作方便。

梁醇一到任,就走访每一户村民,了解情况,做好记录,仔细察看村里的地形地貌,还提取了一些土壤样品寄给专家化验分析。

熊老仰几次提出希望集团投资他酿造的咂酒,如果能命名为“名牌咂酒”更好。

梁醇每次都委婉拒绝:“其实没这必要,名酒走的是高端路线,是阳春白雪,而咂酒正好相反,是下里巴人,各有各的特色。您应该把酿酒经验和秘方公布出来,让咂酒成为咱们村的一大特色,共同把红石咂酒这一品牌打好。”

见熊老仰不开腔,梁醇又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您把酿酒经验和秘方公布出来,提升全村的咂酒品质,让大家共同致富,就为日后的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因为游客到仡佬村寨观光,肯定是以喝咂酒为主。”

“可公布出来后,大家的咂酒都变好喝了,我的咂酒就卖不出去了,我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熊老仰闷闷道。

梁醇说:“大家奔小康后,仡佬村寨焕然一新,到这儿来观光的游客就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您开农家乐赚的钱会比单纯卖咂酒多得多。”

熊老仰摇摇头:“别跟老汉开玩笑。我们这儿到处是山,又这么偏僻,就算外头的人想过来玩,车子也开不进来。还农家乐?能把咂酒卖出去,我就自个儿乐了!”

梁醇笑道:“要致富,先修路。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修路也会全面铺开。我们不但要修好县、乡、村公路,还要让道路像毛细血管一样通到每家每户!”

仿佛为了印证梁醇的话似的,这时山外响起了几声爆炸声。“这是修路的开山炮。”梁醇解释说。

熊老仰的儿子说:“梁书记,你就别费唇舌了。在此之前,我也劝过我爹好几次,叫他公布酿酒经验与秘方,与乡亲们共同致富,可他就是不干。哼,想跟他要酿酒经验与秘方,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啥子白日做梦,这叫商业秘密!请问梁书记,你们集团把你们的酿酒经验与秘方公布了吗?没有。你们不公布,为啥子要我公布?这到哪儿也说不通!”

熊老仰这样振振有词,竟把梁醇给镇住了。他微微一笑:“您不公布,我大概也能摸索出来,因为我也是酿酒的,而且品酒还有那么一点点天赋。”

熊老仰一愣:梁醇虽然来过家里,但并未到咂酒作坊参观过。作坊的大门,自己从来都是锁上的,就是儿子,关键的流程也从来不让他看,他怎么能猜得出酿酒的经验与秘方?

几天后,红石村召开村民大会。梁醇宣布:经过实地考察和村两委研究,决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村中所有向阳坡地种植高粱,助农增收。因为高粱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所种出的高粱,集团全部按订单收购,每斤三块钱,用于酿酒。

村民们听后,喜忧参半。种高粱,虽然不愁销路,可本地千百年来都以种玉米为主,现在换成种高粱,这里的土质和气候适应吗?专家说适应,只是纸上谈兵,万一种植失败怎么办?

熊老仰一听到要在全村种高粱,顿时慌了。如果是这样,他的酿酒经验与秘方将不攻自破。因此他竭力反对:“十里不同天,名酒集团离我们这儿六百多里,天气就更不同了。那边适合种高粱,我们这儿却不适合。想靠种高粱脱贫致富,那是黄粱美梦!”

一个年轻村民嘲讽地提醒:“熊大爷,高粱是红的,不是黄的,不是黄粱美梦。”

熊老仰一个老朋友也笑嘻嘻地说:“你说不适合种,可你为什么要种?”

熊老仰一愣,他在偏僻地块偷偷种高粱一事,以为瞒过了所有的村民,谁知却没瞒过精明的老朋友。与其否认,不如承认,掌握主动权。他就干咳一声说:“没错,我是种有一小块地的高粱,可那是做药用的,因为我患有食积、消化不良的毛病,用高粱泡水喝,可以使症状变轻。”熊老仰继续撒谎,“但高粱的产量很低。你们想嘛,苞谷的颗粒那么大,亩产也才六百五十斤。高粱的颗粒只有苞谷的六分之一大,亩产也只有苞谷的六分之一,一百一十斤不到。就算种植成功,就算集团包收购,那又有什么搞头?”

他这样一偷换概念,有的村民就动摇了。梁醇连忙说:“熊大爷,你种的高粱产量不高,是因为品种不行,管理不到位。我们集团推广的是优质丰产高粱,亩产可达七百斤,而且上门收购,有多少收多少。如果种玉米,还要背到场镇上才卖得了钱。”

熊老仰还要说什么,他儿子出来算账了:“种苞谷,一年亩产六百五十斤,收入不到八百元,还耗费很多人力物力。种高粱,亩产七百斤,人家上门收购,三元一斤,一亩就收入两千一百元,就算收成只有一半,也有一千多元,也比种苞谷强,而且还省人省力!这高粱我种定了!”

熊老仰反问:“种高粱,你就餐餐吃高粱?高粱粗糙得你拉屎都困难!”

儿子反驳:“你这是什么逻辑?制造农药的人就得天天喝农药?有了钱,我想吃什么不行?告诉你,有了钱后,我不再吃苞谷啦,我要顿顿吃大米饭!”

熊老仰唾沫四溅:“庄稼人还花钱买粮吃,那是败家的征兆!”

父子俩越吵越凶,一方要种高粱,一方不让。最后父子两人闹到分家,把高粱种植动员会的气氛吵到了高潮。

会后,只有一半人种高粱,另一半人在观望,全红石村种植面积有五百多亩。梁醇当即给种植高粱的村民免费发放高粱种子,每亩免费发放有机肥料一袋。

一年后,虽然村民们种高粱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亩产也有五六百斤,比种玉米划算得多。名酒集团上门收购,村民们足不出户就拿到了硬扎扎的钞票,笑得合不拢嘴。

那些种玉米的村民见状,心中后悔不迭,不用梁醇动员,纷纷转种高粱,村子很快成了有名的高粱村。一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高粱都变红了,像一个个火把,映照得村庄格外喜庆。

熊老仰虽然拒绝公布酿酒经验与秘方,但村民们在梁醇的指导下,咂酒酿造技术还是有了很大的提升,所酿出来的咂酒很快赶上并超过了熊老仰。梁醇成立了咂酒酿造合作社,打造“红石咂酒”品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还利用电商,销往全国各地。熊老仰抱残守缺,所产咂酒又无商标,让人感觉就像假酒一样,最后无人问津,只好自己喝。

在公路修到熊老仰家门口时,梁醇特意带上一坛“红石咂酒”,骑上摩托车,来到熊家,请熊老仰品尝。

熊老仰尝后,点了点头,味道的确超过了自己。他很不解:自己的酿酒经验与秘方并未公布,也没泄露,梁醇是怎么摸索到的?他趁着酒劲,把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

梁醇笑道:“其实,我喝了从您那里买的咂酒后,就把您的酿酒秘方咂出来了。您的咂酒跟其他村民的咂酒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您在配料中加进了高粱,虽然量不是很多,但我还是品出来了。”

“所以你就号召全村种高粱,跟我作对?”熊老仰闷闷道。

“这不是作对,是一举三得。我们集团每年需要大量高粱,而这里的气候土壤又适合种高粱。在这里发展高粱,一是满足集团需求;二是为村民创收,体现酒业的帮扶特色;三是提升咂酒的品质。村民们有了高粱,在酿造咂酒时,我就会指导他们加一些进去。”

熊老仰慨叹:“在你们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能人面前,我这个过气能人落伍喽。”

“熊大爷,一个人再有能耐,如果一门心思只想到自己,道路就会越走越窄,但如果是为了大家,就会越走越宽!比如您现在的咂酒,靠您一个人卖,就很难卖出去,加入我们合作社吧!”

“你们愿意要我这个老顽固吗?”熊老仰抬起头,感到很意外。

“怎么不要?您是咂酒酿造方面的老师傅,经验丰富。脱贫奔小康后,我们还要搞乡村振兴哩!”

“谢谢!脱贫攻坚我拖了后腿,乡村振兴我一定要贡献余热,不然就真的成了狗熊!”熊老仰说着,拿过刚制作好的泡木筒,呜哇呜哇吹奏起来。

梁醇细看,泡木筒长两尺余,中空,凿有两个孔,上端插着竹唢筒。这是仡佬族庆祝丰收的独特乐器,他眼前不由一亮,又发现了一个特色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