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搏动性中重度头痛,患者常伴有恶心或呕吐、畏光及畏声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视觉、感觉、语言、运动、脑干功能障碍等先兆症状。偏头痛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慢性发作的脑功能障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失、生活质量下降,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负面影响。
偏头痛的诊断比较复杂,患者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偏头痛困扰,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给医生提供更加详细的病史资料。一般可以记录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强度、性质、部位、伴发症状,以及有无诱发因素、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应用的药物和药效等。
虽然偏头痛目前无法根治,但是可以有效控制。规范治疗、科学用药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减轻疼痛的程度,缩短发作持续的时间,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偏头痛用药误区
误区一 偏头痛发作时能忍则忍无须用药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很关键,患者在偏头痛发作1小时内服用急性止痛药物,效果更好。及时用药可以快速止痛、恢复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建议患者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时尽快服用药物。
误区二 随便吃点止痛药就行了
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药物不能乱用。一般要根据患者偏头痛的程度、伴随的症状、既往用药情况和个人身体状况,结合阶梯治疗或分层治疗原则选用药物。
阶梯治疗是指首先给予患者足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有布洛芬缓释片、双氯芬酸、萘普生及阿司匹林)等非特异性药物。若药物疗效不佳,则升级为曲普坦类和其他偏头痛特异性药物。
分层治疗是指当患者偏头痛较轻时,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1小时后若观察疗效欠佳,可加用曲普坦类药物;当患者为中度或重度偏头痛时,应尽早足量服用曲普坦类药物,1小时后若观察疗效欠佳,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可以在先兆开始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在偏头痛开始时服用曲普坦类药物。
预防性用药
患者通过服用预防性药物,可以减少偏头痛的发生、减轻偏头痛的程度、缩短偏头痛持续的时间,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但不是所有偏头痛患者都需要预防性治疗,以下情况是启动预防性治疗的指征:避免诱因并使用急性治疗药物后,偏头痛发作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急性药物治疗失败或不耐受,存在药物过度使用或禁忌证的;偏头痛发作过于频繁的;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包括偏瘫型偏头痛、脑干先兆型偏头痛、先兆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的偏头痛、偏头痛性脑梗死、偏头痛发作时间持续超过72小时等。
预防性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有很多,一般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盐、托吡酯、左乙拉西坦)、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抗抑郁症药(如阿米替林、文拉法辛)等。
具体如何选择药物,要根据偏头痛的类型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除了积极避免偏头痛诱因,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神经调控治疗、行为疗法等均被证明可以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
偏头痛患者的预防性用药,需要在足够治疗剂量的条件下使用6~8周才能评估疗效。达到满意的疗效后,治疗至少要坚持6个月,慢性偏头痛或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患者需要坚持治疗12个月以上,然后才能逐渐减停药物,同时要监测头痛频率。偏头痛的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切不可自行停药。
用药注意事项
偏头痛患者急性期治疗常用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用药时需要考虑患者有无消化系统症状。这两种药物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恶心、腹泻、便秘、头晕、乏力和肾脏损害等。虽然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高,但患者还是要在服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服药前最好通过抽血化验,了解自己的肝肾功能状态,谨防药物加重肝肾损害程度。
急性期治疗的特异性药物常用曲普坦类药物,但有三四成的偏头痛患者反映该类药物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这种现象在女性、严重头痛、有先兆发作、畏光畏声、恶心和共患抑郁症的人群中更常见。这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增加药物剂量,或是换用另一种曲普坦类药物,或是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某些复方止痛药中含有咖啡因,可能会增加药物过度使用、成瘾及发生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风险。巴比妥类镇静药物虽然可以缓解头痛,但镇静剂可能有成瘾性,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可待因、曲马多、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物也有成瘾性,可能加剧恶心症状,增加发生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风险,甚至诱发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故不推荐。
温馨提示
大家要关注偏头痛急性期药物的使用频率,每周最好不超过1次,否则容易导致患者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发生。也就是说,急性期止痛药吃多了,不仅会导致头痛,还会造成偏头痛的慢性化,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