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是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十大广药”之一,以干燥根茎入药。广东省徐闻县得益于气候、土壤等天然条件,是目前我国高良姜的主要产地。
高良姜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药学著作《名医别录》,主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
明太祖朱元璋患病,被周颠治愈。后来周颠隐居庐山,朱元璋建亭并立“周颠仙碑”,碑文载周颠仙方:“酒洗高良姜七次,焙末,醋洗香附子七次,焙末,寒起倍姜,怒起倍附,各加生姜汁一匙服之,凡心口痛皆胃口痛也,气正则自平,或加乌药、沉香,即顺气汤。”清代《良方集腋》载有良附丸,常将高良姜和香附配伍使用,与“周颠仙碑”上记载的方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凡胃脘痛属寒凝气滞者,可用良附丸方,每获良效。
胃部受冷或过食生冷,容易出现因“胃寒”引起的呕逆、腹部冷痛。不妨试试高良姜煮水或煲粥,能有效缓解“胃寒”等症状。
宋代苏轼曾与高良姜相遇。当年苏轼被贬谪南方,一路上eUlM1fglAuo/WTRR9eSycA==舟车劳顿,水土不服,疲劳伤身,偶然的机会喝了当地的一种植物熬制的水,几天后觉得身体轻快,精神恢复,该植物就是高良姜。自此以后,苏轼让人炒菜的时候都要放入高良姜,其味道没有生姜那么辛辣,既可食用也可药用。
宋代吴文英的词《杏花天·咏汤》中描述了高良姜汤的美味:“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悴憔文园病起。停嘶骑、歌眉送意。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肠断垂杨小市。”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将高良姜(蛮姜)、豆蔻这两种调料放入汤中,使汤变得更为鲜香辛辣,令人垂涎,此汤最能消解酒后的残醉。年老多病的词人闻到汤香,自觉病情减轻,竟想起床一尝鲜味。下阕讲述售卖香汤的市场就在东城,数株垂杨下的小摊上不断散发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吴文英颇具生活趣味的小词在不经意中记录了宋代人食用高良姜的情形。
元代的营养专家忽思慧曾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廷饮食保健,他撰写的《饮膳正要》介绍宫廷御膳房菜品。书中提到的“良姜粥”等宫廷菜肴用到高良姜调味,并取高良姜药用,以补中益气或者治疗心腹冷痛、积聚停饮等不适。
高良姜根及粉远销海外,常用在美食中,也加在香甜酒及苦啤酒里。此外,高良姜油还是制造食用调料、驱风油、万金油的重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