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既能够建构数学知识、又能够领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与运用,努力增强学生的体验;既要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渗透到教学细节之中,又要借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 关键词 ]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注意点;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如何呈现数学学科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果。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的正式颁布,小学数学教学正式迈入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时代。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之下,通过数学学科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实现课程标准的规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作用能否在日常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无论是从当前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还是从教师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在理解核心素养的时候将重心放在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探究上,而且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既因为理论的相同而表现出相似性,又因为教师个体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而表现出差异性。当然,在探究核心素养培育途径的时候,部分研究出现了一些理解相对肤浅、形式过于“花哨”等问题,这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厘清核心素养培育途径的边界和提炼相关的实践注意点,可以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打开一个新的空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基本解读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十分关键,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掌握最佳学习方法的能力。从学生解题能力以及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认识核心素养培育,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同时面对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需要。对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这样的认识视角是科学的,是能够将应试需要与核心素养发展有机协调在一起的。
笔者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解读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既要注重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又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外显,强调其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并体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一般认为,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内隐的过程,要让学生所形成的核心素养得到体现,必须在一定的实际情境中有所外显。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学习显性的数学知识,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伴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上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能够体验数学知识生成、蕴含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伴随着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显性的数学知识,体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当这种体验过程中包含着核心素养要素的时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自然是核心素养得到发展的过程。打一个比方,教学生数学知识并培育核心素养就如同做菜一样:教师就是一个厨师,课本上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源相当于食材;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做成可口的饭菜,这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就是学生要学的知识,而饭菜里的营养就是核心素养。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可以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要选择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要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路径可以这样概括: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既能够建构数学知识、又能够领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与运用,努力增强学生的体验;既要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渗透到教学的细节之中,又要借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加入理性思维的教学内容,要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意识,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新课标强调要引发学生思考,这是核心素养培育与知识建构的核心。只要学生处于思考之中,学生的体验感与收获感会更清晰,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会更高效。
“圆”属于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理解图形、掌握图形的规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教学时重点设计了三个环节。
首先是情境创设环节。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高度依赖于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就越具有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思维也会变得非常活跃。
“圆”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圆的素材。这些素材如果不充分运用,很难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因此如何利用好这些素材成为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课题。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例子;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画一个圆。对于第一层次的内容要防止学生举例的过程只是例子的简单堆砌,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提了要求:在阐述圆的例子的时候,一定要说出自己认识这个例子的过程。这样学生在举例的时候会有详细的语言阐述,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容易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比如,一个学生举出自行车轮的例子时说:“将车子支撑起来,摇动踏脚板,可以看到自行车的后轮在转动。”此时“转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对于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应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无论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画出一个圆即可。有的学生借助胶带或硬币画圆,有的学生用圆规画圆,有的学生尝试通过一张纸的折叠与剪切得到一个圆……只要此时学生在动手、在思考,那么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方法,对后续的学习都有价值。
其次是体验探究环节。在“圆”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学生探究的重点是认识圆的特征,即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征,这里既涉及半径和直径的表示,又涉及大脑中更为丰富的表象的形成。探究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猜想与实践,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探究的思路,让学生结合自己画圆的方法判断圆的特征。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判断学生的思考:用一个已有的圆形物体临摹的学生感觉自己所画的圆在围绕一个点转动,当教师问这个点在哪里的时候,学生只能说出大致的理解,无法用画图的方法确定。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让学生发现画圆时圆规不动的脚尖就是“圆心”;在圆心概念得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半径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获得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奠定了圆的表象建构的基础。
最后是学习反思环节。反思既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又是为了让核心素养培养过程变得更加显性。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圆有宽度和厚度,而画在纸上的圆只是一条线圈,这种认识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这些思考可以奠定数学思维的基础;当学生逐步从自己的语言过渡到准确的数学语言时,学生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注意点
无论是知识的建构还是核心素养的发展都有较大的空间,目标的达成与教学的预设相对一致。笔者在总结成功的做法与失败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注意点的认识:一是教师要有明确的核心素养培育意识,意识的建立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主动思考有没有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能性;二是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此时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核心素养的发展都是缺乏根基的;三是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尽管小学生的反思能力不强,但是反思的习惯依然要培养,学生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梳理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的反思通常是指向学习方法的,而这些学习方法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学习方法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推动力。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对核心素养有准确且全面的理解,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拥有体验感和获得感很强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从知识学习向核心素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