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学教评一致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授以及教学评价应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
[ 关键词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评价;学习目标;核心素养;教学实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有机衔接”,为“教—学—评一体”的实施和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学—评一致性”这一概念演变为“学教评一致性”,即在特定的课堂活动中,以清晰的目标为前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具有目标的一致性[1]。章勤琼教授提出了“目标双一致”的说法:一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二是指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课后作业及考试评价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2]。
学教评一致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授以及教学评价应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学习目标是学教评一致性的核心,教学活动是学教评一致性的关键,评价是学与教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关注“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
一、评价要点前置,明晰学习目标
评价要点前置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策略,旨在通过预先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在数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前置评价要点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通过前置评价要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估提供依据,从而进行有计划的差异化教学。此外,前置评价要点还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要做什么和要怎么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其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在教学设计的初期阶段,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细致划分。这不仅涉及对各个知识点的深入研究,还涉及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要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讲解,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完成学习内容的细化后,教师进入前置评价要点的环节,要针对各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达成标准。根据这样的流程,笔者设计了四课时的评价要点 (见表1、表2和表3)。
前置评价要点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前置评价要点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支持,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任务嵌入,指向素养达成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根据评价要点,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主线,设计与学习内容、数学实践相结合的嵌入式评价,并编制评价量表。
嵌入式评价是一种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在与学习内容、数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从而全面评估他们的核心素养。
此外,编制评价量表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量表可以将评价标准具体化、量化,使评价更加直观、易于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按照评价量表上的等级标准进行赋分,从而得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达成度。
比如,教学“比较图形的面积”后,教师进行了嵌入式评价,通过不同等级描述学生的水平层次。
如图 1,请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水平层次划分:一级 — —无法判断比较两个图形面积;二级 — —只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三级 — —能运用割、补的方法进行判断,但无法用数学语言描述判断过程;四级 — —能运用割、补的方法进行判断,还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五级 — —能运用割、补的方法进行判断,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还能发现不管这个点在这条竖线上怎么移动,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小长方形的一半。
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通过制定评价框架来评估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如图2,农场主要设计一块以AB为边、面积是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菜地,可以怎样设计?能画出几种?
水平层次划分:一级 — —无法在点子格内画出平行四边形;二级 — —能在点子格内画一到两个平行四边形,但无法发现其中规律;三级 — —能在线段AB的上方和下方画出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平行线的特点发现能画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教师要定期对评价层次表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嵌入式评价不仅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主探究过程中能力的发展,突出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评价结果审思,调整教学实施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因为反馈评价不及时或者根本没有反馈评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对评价结果及时充分进行审思,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学生的不足和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评价数据的分析,教师要及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比如,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困难时,教师可以加强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时,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还要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比如,学习“圆的认识”后,学生虽然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会画圆,但是对于圆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并不深刻,导致在评价任务的等级赋分上较低。教师及时调整了授课课时和内容(如表4),新增“画圆”这一课时,设计了以“画”为主线的四个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可视化,便于他们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理解。
在“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优化画图工具入手,借助圆规画圆体会、理解圆的本质;然后,回到原点,利用非常规的画图工具帮助学生深化对圆本质属性的认识。
审思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实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要不断进行评价和反思,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评价保障了“学教评”在教学实践中形成闭环。这一闭环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发展性,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章勤琼,白常平.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新形态:内容与实施的“一致性”[J].福建教育,2022(49):38-41.
[2]章勤琼,俞人靖.“学—教—评一致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J]. 小学教学 (数学版),2023(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