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共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4-08-20 00:00:00何小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7期

[ 摘 要 ]教师要从“情思共生”的理念出发,确立“情思共融”的教学模式。文章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从创设趣思教学情境、设计情感体验活动、设计情感合作共学等角度阐述“情思共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 关键词 ]情思共融;小学数学;圆

“情思共融”中的“情”是指情感与情境,而“思”自然是指思考与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思因素,沟通好情思间的联系开展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打造“情思共融”的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促使下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积极建构,获得深刻的数学知识。基于此,教师要关注“情思共融”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从学生个体的兴趣着手,完善数学情感与思维,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笔者以讲授的“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阐述促成“情思共融”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趣思教学情境,引领深入思考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较强,因此,“情思共融”的课堂少不了好的教学情境,旨在融情入境、以情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思维的快速运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片段1:

课始,教师用课件依次呈现几何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

师:下面谁能用一句话准确描述图形,这个图形就是你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除圆以外的几何图形的特征,气氛热烈)

师:你们能巧妙把握各个图形的特征,真是太棒了!那下面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 —圆。(板书课题)

师:你们一般采用什么工具来画以上几种图形?

生(齐):直尺。

师:那给你一把直尺,你能画出圆吗?

生 1: 不 可 以 , 因 为 圆 是 弯曲的。

师:那画圆该用什么工具呢?

生2:我知道,圆规。

趣思情境融合了趣味性和思考性,可以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和学习兴趣,实现以情促思 [1] 。在这一环节,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了一个“有奖竞答”的活动情境,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之后的深入思考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复习了旧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设计情感体验活动,引领深度探究

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效果起到了直接作用。“情思共融”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需设计情感体验活动,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情感,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索,这样才能让课堂走向精彩。

片段2: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思考你们如何画圆?

生1:首先,我展开这个圆规的两只脚,然后将铁脚固定于一点,将笔脚转动一圈就得到了一个圆。(边解说边示范,并呈现了自己的作品)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学会了吗?下面就让我们再画一个更大一点的圆,并思考你们是如何操作的?

生 2:我将这个圆规的两只脚展开,展开的距离比第一次画圆更大一些,然后就像刚才的步骤一样去画圆,现在画的圆就比刚才大了一些。(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 3:想要画一个大圆,我们就要将圆规的两只脚张大一点;想要画出一个小圆,我们就将圆规的两只脚间的距离调小一点。

生 4:画出圆的大小与圆规两只脚之间的距离长短有关。

师:你们的解说真精彩,既然两只脚之间的距离这么重要,我们就来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它“半径”。你们能找出自己画的圆中的半径吗?(学生进行探索)

师:能不能找到?你们找到了多少条半径?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5:我可以找到5条,这5条都是线段。

生6:我觉得可以找到的半径非常多,我猜想有无数条,这无数条半径有一个特征,长度都是相等的。

师:哇,你们真是细心、睿智的好孩子!居然能发现圆的大秘密。

那就让我们将发现记录下来吧!(教师板书)

师:我们来观察钟面,你们有没有发现圆?有几个圆?你们是如何发现的?同桌两人说一说各自的想法,然后全班分享。(学生探讨)

生 7:钟面的边沿就是一个大大的圆,它光滑而圆润。

生 8:这些刻度中密密麻麻的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圆,刻度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即半径都相等。

生 9:秒针转动时,针尖走过的路程就形成了一个圆,圆心就是中心点,半径即为秒针长度。

生10:同秒针一样,分针和时针转动时,针尖走过的路程也能形成一个圆。圆心是中心点,而半径分别是分针长度和时针长度。

师:你们真是观察细致、思维灵敏、想象力丰富,居然能发现这么多圆,太棒了!

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总是相互依存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励积极的探究,进而获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 [2] 。在探究环节,教师先设计多次画圆活动,让学生发现新知,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习不断深入。教师设计的钟面找圆的活动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火花源源不断地流淌,真正意义上完成对圆的意义建构。

三、设计情感合作共学,引领深度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情思课堂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沟通,激发学习情感,促进深入思辨,引领深度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情感合作共学,使学生在合作中情思融通,在共学中促进明理,最终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情理交融,提高思维品质。

片段3:

师:你们能看到圆吗?它有多大?请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匹拴在树桩上的马的图片)

生 1:我可以看到圆,就是马蹄走过的路线。

生 2:马脖子上那根绳子拉直之后,马蹄走过的路线才是圆。

生 3:马将绳子拉直,围着树桩走一圈,才能形成圆。(不少学生点头赞同)

师:这个圆是什么样的?(学生上台演示和解说,其余学生则兴奋地观看表演)

师:假如给你一根绳子,你能画出一个圆吗?请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生 4:可以将绳子的一端固定于桌面,拉直另一端旋转一周,另一端走过的路线就是一个圆。固定的端点就是圆心,且绳子的长度就是半径。

生 5:我还有补充,拉直绳子后绕着不同长度旋转就能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师:为什么?

生 5:因为绳子的长度就是半径,不同长度的绳子就是不同的半径。半径不同,圆的大小就不同了。

师:清晰明了的解释,非常好!那么,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直尺可以画出圆吗?

生(齐):能。

师:以前你们可不是这样认为的哦!

生6:像这样,固定直尺的一端,另一端围着固定的点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边解说边演示)

师:那圆规画圆、马儿走圆、绳子画圆和尺子作圆,有何共同点?

生 7:都是绕着一点 ,沿着相同的长度转一圈。

生 8:它们都有一个圆心,且半径都相等。

师:非常好!这就是圆的特点,认识图形最佳方法就是牢牢把握图形的特点来辨别。

在知识应用中适时开展合作共学,以构建起对话交流的模式,可以促进情思共融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针对性地安排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表达、表演和争辩,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拓展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总之,在新课改风向标下,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情感完善和思维丰富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树立“情思共融”的教学理念,利用“情思共融”的教学方法,让小学数学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章晓东 . 让理解在情境中进行 —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教学实况及反思[J]. 人民教育,2004(Z2):52-55.

[2]石伶俐.基于数学活动经历,孕育数学活动经验[J].小学教学参考,2016(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