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域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4-08-20 00:00:00冒红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7期

[ 摘 要 ]基于“生命教育”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是根基,“生命实践”是“内核,“生命时空”是旨归,“生命交往”是保障。生命化的数学教学不仅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彰显学生的主体间性。

[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命教育”视域;课堂教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客观性、事实性的学习,而且是价值性、意义性的学习。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站在学科立场上,更要站在学生的生命成长立场上。“生命教育”视域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生命、直面学生的生命、为了学生的生命的教学,生命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点、圆心和归宿。对学生的生命的张扬、生命潜质的发掘、生命丰富性的彰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

一、生活世界:“生命教育”视域课堂教学的根基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数学知识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意义、价值和生命的建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回归生活,生活世界是“生命教育”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的根基。很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找到“原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联系生活,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素材,发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生活世界”向学生打开、敞开,让学生的数学课程资源、素材的 发 掘 进 入 了 一 个 崭 新 的 “ 天地”。学生搜集的折线统计图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表现形态多样:有的学生搜集的是病人一天中的体温变化统计图,有的学生搜集的是南通市近年来的房地产供求关系的折线统计图,有的学生搜集的是近几天的黄金价格走势图,还有的学生搜集的是一周内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图等。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素材一方面让学生深刻认识“折线统计图”,便于学生比较“折线统计图”和认识“折线统计图”的要素,如标题、日期、横轴、纵轴、单位长度、标注的数据等;另一方面让学生以折线统计图为载体,深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成长教育、环境教育等。针对一名学生搜集的疫情期间某医院病人数量统计图,笔者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抗疫教育”“最美逆行者教育”等。通过教育,学生一方面感受、体验生命的可贵,懂得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另一方面也认识了生命的社会性意义和价值,认识了医护人员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将课堂对接学生的生活世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数学所照亮的不是与人无关的符号世界、规律世界、事实世界,而是观照人的生命成长的、引导人发展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生命世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自我生命成长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徜徉在数学知识所寄寓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中,要用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二、生命实践:“生命教育”视域课堂教学的内核

生命实践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学生建构、创造数学知识的一种方式、样态。教师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压缩”,恢复数学知识诞生时的鲜活样态;要引导学生复演人类创造数学知识的鲜活的生命实践活动过程。在数学教材中,知识往往是抽象的、符号形态的。教师必须将这种符号化的知识转变为教育形态的知识、生命形态的知识。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能熠熠生辉,彰显智慧与力量。

数学学科客观知识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智慧。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生命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中“结果形态”的知识过程化、意义化、价值化。比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能采用简单的传统的“告诉式”方式,应引导学生建构、创造“圆周率”。当然,在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少有数学家通过测量圆的周长并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的方式探究圆周率。因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测量其周长总是会存在误差。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通过滚圆、绕线等方法将圆的周长化曲为直是一种有效的路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出示一个圆以及圆的外切正四边形和内接正六边形,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你认为圆的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为什么?你准备怎样验证?这样,学生自然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圆的周长。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测量,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一组大小不等的圆,并启发学生: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大约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能引导学生认识圆周率的性质,即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比如“杨辉与圆周率”“祖冲之与圆周率”等。通过实践、反思,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而且这个固定的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活动细节:滚圆时要注意什么?绕圆测量圆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实践活动细节,才能让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当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复演人类探索数学知识的关键步子时,就能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

三、生命时空:“生命教育”视域课堂教学的旨归

生命化的数学教学目的是拓展、延伸学生的生命时空。生命化的数学教学不仅是“成事”的数学教学,更是“成人”的数学教学。

生命化教学何为?就是要丰富学生学习生命化成长经历。在生命化历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实现情意、态度、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传统的课堂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知识型课堂,而生命化的课堂不仅注重知识,还注重学生的思想方法的点拨、文化精神的濡染、情意态度的培植等。 生命的时空不仅是指外在的物质化时空,更是指内在的心理化时空。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拓展学生的心理时空,让学生的认知、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拓展、延伸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还要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夯实学生的数学文化精神底蕴等,这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生命化组成。

人文精神、道德品格等是生命化数学教学应有的组成部分。正是在生命化教学的意义上,弗赖登塔尔认为:“与其说是学习数学,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与其说是学习公理,不如说是学习公理化;与其说是学习形式,不如说是学习形式化。”比如教学“百分数 — —折扣”这一部分内容时,部分教师简单地引导学生认识“折扣”的意义和进行“折扣”的计算,这样的教学有失偏颇。

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商店、超市、商场等地方,让学生调查、了解不同商家的“促销”手段。这一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利用周六、周日,在家长的陪同下深入商场超市进行感受、体验。学生认识到不同商家不同的促销方式,比如“买四赠一”“每满二百减二十 ”“打九折”“对折”“打八五折” “会员折上折”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促销手段不是文字意义上的简单计算,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生命经验的积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不同的促销手段进行比较,积极主动地“货比三家”。这样的“货比三家”促进了学生对“买几送几”“每满多少送多少”“打几折”等折扣形式的深度体验。不仅如此,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还养成了良好的购物习惯,比如查看商品生产日期、商品的保质期、商品的密封性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交流十分精彩,他们从生活中了解的常识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接纳。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这些技能,不是通过教师简单地“告诉”所能获取的。

生命化的时空是一个场域时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向课后、课外延伸、拓展,向生活拓展、延伸。生命化时空是一种全时空,生命化教学应具有一种泛在性,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拓展、延伸学生的活动场域,能拓展、延伸学生的生命场域。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可能生活。生命化教育是一种充满着生命气息的教育,是对学生生命充满尊重、呵护的教育。

四、生命交往:“生命教育”视域课堂教学的保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我说你听”的独白式教学。生命化教学是一种超越独白的对话式教学,是一种交往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客体,师生间的关系异化为“我与他”的关系,生命化教学则将师生间的关系视为“我与你”的平等、民主关系。传统的教学往往视学生为同一个体,而生命化教学将学生看成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个体;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种“传授—接受”式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独断,学生则是“观众”“听众”等角色,而生命化的对话教学将师生、生生看成平等的生命,教师是对话中的“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师生、生生间缺乏生命情感交流,而生命化教学注重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互动、交往。

生命化教学何以可能?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生命化活动的对话与交往。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不是简单地呈现“面”“棱”和“顶点”的几何学定义,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拿出小土豆,用小刀切一下,你能创造出什么?摸一摸这个面,这个面有怎样的特征?

换个方向用小刀切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摸一摸,这条棱有怎样的特征?

再换个方向用小刀切一下,你又有怎样的发现?摸一摸,这个顶点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这样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魅力化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进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创造的过程。生命化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的多向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的神奇力量、应用价值等。在建构、创造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受到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润泽,能受到数学文化与精神的洗礼。

生命化的交往学习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存储式”的教育,它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多向度的互动、对话与交往。在生命化教学中,教师要建构一种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学育人格局,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多重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多重育人价值。生命交往是“生命教育”视域中课堂教学的保障。生命化教学不仅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能彰显学生的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