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动,做哪些运动有助于缓解?

2024-08-19 00:00:00
新班主任 2024年8期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六届十佳家长”,获得“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出版家庭教育专著3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开展家庭教育、班级管理讲座二百余场,百余集“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被誉为“云宣讲的一面旗帜”。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班主任。

最近一下子接到3位家长的求助,都是有关孩子好动的问题。

宇辰妈妈:“儿子二年级了,课堂上始终坐不住,初步诊断并不是多动症。儿子不爱运动却很好动,每天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左顾右盼,似乎总有一根针扎他。”

诗涵妈妈:“女儿读四年级,诊断为多动症,医生建议吃药控制一下。多动症药物是有一些副作用的,我担心吃药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睡眠,导致抵抗力下降。怎么办?”

昊昊爸爸:“儿子五年级了,写的字越来越向左歪。老师反映,儿子属于典型的坐姿不良,若不加以约束,1分钟都坐不住。而且儿子爱勾腕写字,写字的时候,整个头、颈、肩、手臂都会紧绷着。”

孩子压根就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父母用心陪伴而不是用力陪伴,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从整体去考虑如何解决,如何共同面对。而当我提出多带孩子运动时,我发现家长对于好动与运动存在认知误区。

误区一:溜达一下就是运动。

宇辰妈妈:“我经常带孩子到操场上跟小伙伴玩,一个个你追我赶,大汗淋漓的,这不是运动吗?”

好动是孩子自发性的身体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运动是有目的、有规律、有节奏的动,这才有利于锻炼孩子动作的灵敏性、身体的平衡性、手眼的协调性。

误区二:孩子好动,不需要专门训练运动。

诗涵妈妈:“孩子本来就好动,她的运动量一定是达标的呀,再让她运动不是火上浇油吗?”

好动的孩子大多身体能量多,往往会通过无目的的运动释放。单从表现来看,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喜欢乱跑乱跳,这其实是为了维持大脑的正常机能,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科学的训练才是有效的运动,孩子才能主动调动自己的神经与肌肉,把动作做到位。

误区三:学业要紧,等不忙了再去运动。

昊昊爸爸:“孩子写作业速度慢,完成作业都没有时间,哪有时间运动呢!”

昊昊除了好动、分神之外,眼神对视也差,整个人对学习似乎没有一点追求,说明其前庭失调严重。同时,昊昊握笔很用力,下笔重,笔尖按下去就弯了或断了。握着昊昊的手,又感觉非常软,缺乏力量,基本控制不住笔,说明其精细动作没有发育好。

姿势维持不稳,学业不佳。因此,孩子在12岁之前一定要通过运动让神经系统兴奋到最佳状态,运动不仅可以改造大脑,调节情绪,也更容易让孩子安静下来。当然,孩子控制身体是有规律的:先学会控制大肌肉,再学会控制小肌肉。直白一点说,孩子是否会走路、跳跃、跑步等,这些动作跟孩子书写也是有很大关联的。

仔细观察宇辰走路,基本上都是在小跑,身体不稳,铅笔控制不住,很难坐得住。再看诗涵,让她站立1分钟,会发现她在不停地挪地方,根本就站不住,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昊昊呢,他总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够稳定,于是会通过不停地动来维持自身平衡,一点点动静就会分神。

宇辰妈妈接过话茬:“夏老师观察真仔细。看来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将精力正当地消耗掉。”

诗涵妈妈的眉头舒展了一些:“我只知道要保障孩子的饮食和睡眠,从没想到用更多的运动来帮助孩子消散过剩的精力。我真的做错了!”

儿童的身体发展遵循一个规律,即“从首到尾、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从首到尾规律。即头部的发育先于四肢,按照“头→颈→胸→骨盆”的顺序逐步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人出生后第8个月开始学爬,爬的作用就是“练脖子”。可以充分锻炼前庭神经核。小时候爬得充分,长大后做事会更专注。

由近及远规律。即由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外围发展,离心脏近的部分先发展。如上肢按照“颈→肩→手臂→手腕→手掌→手指”的顺序发展。字写不好,与手腕的持续工作力、手掌的掌控力、手指末端细节处理力等都有关联。

由粗到细规律。先有粗大动作,再出现精细动作。我们常讲“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周岁走”,指的是人生长到一定时间段能够正常做的动作。因此,父母要少包办,多对孩子进行小肌肉群的训练,如挤牙膏、扣纽扣、捏橡皮泥、拍球、掷沙包、剪纸、串珠子等,好好发展精细动作。

昊昊爸爸似乎明白了什么:“夏老师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我。原来写字要运用到手腕和手指的骨骼和肌肉,如果手臂大肌肉得不到锻炼,手部小肌肉就不能运用自如,力量和协调性都没有。孩子写字勾腕,说明手掌和手腕不在一条直线上,笔尖会指向‘9点’甚至‘6点’方向,很难控制住笔,笔画打不开,时间一长,孩子也怕写字。”

孩子的学习需要感性和理性交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交替,动静交替,让大脑各个功能区“联合作战”,“交替作战”,而不是让一个区域过度疲劳。想让孩子的前庭系统发展好,即想让孩子安静下来,不是需要先静坐,而是先学会运动,最重要的还是科学训练。

首先,多亲近大自然。

有一个词叫“接地气”,是民间俗语,也是网络流行词,意思是遵循自然规律,顺乎人理,接近自然。事实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经常接触花草树木,尽情地玩土玩沙玩泥巴,在草地翻滚,在沟渠摸鱼捞虾,怎么开心就怎么玩,心理问题会少得多。“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我们小时候赤脚在草地上行走,跟大地就有了直接接触,足底的涌泉穴可接收涌入体内的地气,同时释放人体内积存过多的静电,增强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还有利于足弓形成。

其次,多一些有效的运动。

一是跳绳。跳绳被医学界称为“最完美的运动”,是小学生最好的运动。1分钟一组,每天做3组。跳绳需要大脑和肢体很好地配合,尤其是双侧身体的运用,能锻炼孩子的协调性、稳定性、肌耐力等,刺激前庭,培养专注力。

二是拍球。因为球的落点远,想边走边拍,就必须眼疾手快,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要快速反应,经过这样的视觉聚焦追踪训练,手眼自会变得灵活,身体也变得协调,大脑的神经网络能得到刺激。还可以尝试定点拍球。如人定球不定,或球定人不定,每天坚持拍球10分钟左右,能提升手眼脑的协调力和注意力,也渐渐能坐得住了。

三是打乒乓球或羽毛球。打乒乓球,能锻炼身体的灵敏性,可以预防近视;打羽毛球,可以放松颈椎脊椎,增加心肺功能。

一项跳绳与球类运动相结合的运动实验结果显示,运动组在12周后,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柔韧性均有显著改善,肾上腺素水平显著提高。这说明跳绳和球类运动对于好动、多动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神经传递有积极影响。换言之,运动能帮助多动的儿童抑制冲动,提升专注力。

再次,进行家庭感觉统合训练。

如果确定孩子有感统失调问题,那么专业的感统训练就非常重要,而感统训练并非只能在专业机构进行,家长可以在亲子互动中完成简单的感统训练。

举个例子。有的孩子看书,妈妈多次提醒他坐姿要端正,可孩子始终听而不闻。问是怎么回事,孩子会说没听见任何声音,结果还真的是没听见。为什么?因为孩子的前庭神经核已经把声音给过滤掉了。而有的孩子写作业听到一点点动静都会转头去看,特别容易分神,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其前庭神经核对声音的过滤太弱了。此时,父母批评孩子是没用的,孩子也想专注,可他就是控制不了自己,这根本不是他的错。

最好的办法是“练脖子”,刺激孩子前庭神经核的发展。有一项运动叫“卧地推球”。让孩子趴在一面墙前,双手和脖子都不能碰到地面,距离墙面约50cm,拿一个中号篮球,用双手推过去,让球弹回来,再推过去。就这样连续地推、弹、推,每次训练200下左右,至少做2组。一开始,脖子又酸又累,稍微按摩一下接着练,坚持一段时间,其注意力会有很大改善。

还可以进行“静寂小飞机”练习。每次坚持10秒左右,休息2~3秒再重复,做3~5次,重点锻炼颈部和肩部力量。也可以手脚开合跳。每50下为一组,每天做1到3组,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可以走直线。画一条直线,让孩子脚跟顶着脚尖走,走的时候,可以头上顶着一本书,或手拿乒乓球拍,球拍上再放一个乒乓球,走5分钟不掉下来。这样的训练,能提升孩子的平衡感。有条件的也可以做平衡台练习。让孩子在平衡台上站立、蹲下、转圈、接球等,无论做什么,大脑每时每刻都会调整孩子的平衡。

带孩子运动需要注意什么呢?一是尽量穿速干的衣服,利于散热;二是最好饮用白开水,并遵循“少量多次”的补水原则,不喝冷饮,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三是不要以为身体不胖就不用运动了;四是运动时一定要按照“热身—运动—整理”的原则进行,防止扭伤、挫伤或肌肉痉挛。(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