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我们该怎么办?

2024-08-19 00:00:00
新班主任 2024年8期

乔能俊

中学高级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专家,乔能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讲学、执教公开课两百多场次。现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常务副院长。

身边的同事经常对我说:“你家孩子又听话又活泼,你好有福气啊!”这正好应了一句话——“优秀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我家女儿也并不让人省心。有一次放学,我们开车接她回家,她一上车就斜躺在座位上,叫唤着肚子饿了,要吃零食。妈妈看不下去,要她坐端正,吃晚饭前不准吃零食。于是,母女俩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最后“战火”蔓延到我身上……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家时有发生。为此,我们曾专门开过家庭会议,三个人一起商量怎么打破这种由问题到争吵的恶性循环。

反思诸多此类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发现:在很多情况下,父母试图第一时间给孩子纠错,往往容易陷入对立的误区,而非引导的正途。

父母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在许多不欢而散的“剧情”中,情绪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看到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父母的肾上腺素瞬间飙升,嗓门大开,禁令脱口而出,且不接受反驳。孩子受到刺激,大脑马上进入“战斗”状态,毫不示弱、针锋相对,一场“口水战”就此发生。在情绪的催化下,发泄对对方的不满就成了这场战争的唯一焦点。

有的父母会说,爱之深责之切,这也是为孩子好啊。这种说法我不太认同——难道爱孩子就要这样咬牙切齿吗?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那就不仅要爱他们的优点,还要接纳他们的缺点。当他们做得不好时,父母更需要温柔以待。

韩国的育儿专家写过一本书——《最温柔的教养》,封面上写着一句话:“做温和而坚定的父母,让爱在对话中流动。”我想,这句话可以作为父母对待孩子问题行为的第一准则。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允许孩子不完美是父母最大的温柔。父母可以强大,但不必强势,孩子不是我们个人的所有物,我们无权在他们身上任意施加个人意志。

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时候,孩子做出不太理智的行为是在向我们释放某种信号,告诉我们他们现在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因此,父母不能只盯着行为本身,也不要被孩子一时过激的言语击昏了头脑,应该试着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们的感受。有时候,只要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共情,哪怕什么都不做,问题可能就化解了。可以说,理解孩子的感受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有一天放学,我们路过美食街,女儿说她想吃顶顶糕。我问她喜欢吃顶顶糕是不是因为它软软的、糯糯的,她就给我详细描述吃的过程以及口感。我问她要不要买一个,她的回答出乎意料:想吃并不等于要买。所以我常常想,只要我们主动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他们也能理解我们的要求和底线。

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其实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父母不要因为急于处罚而错失良机。那么,怎么做才能让犯错价值最大化呢?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找不到孩子犯错的原因,问题行为也多半无法彻底改变。

以我家女儿在车上“没有坐相”为例。那天争吵过后,我对妻子说,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是对的,但要看具体情况。女儿在学校是那种比较守规矩的学生,上课向来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放学回到车上斜躺着,说明她累了,想放松一下,和我们下班后窝在沙发里刷手机是一个道理。因此,看到这种行为不要马上批评,让她躺几分钟,关心一下她,然后再温柔地提出要求。又比如,“要吃东西”也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地执行“正餐之前不能吃东西”的要求。女儿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下午一般都有体育课或者社团活动,蹦蹦跳跳大半天,到五点半放学时自然饿了。因此,我们不应急着否定她的感受和想法,而要意识到,今后放学接她时可以带一点水果或点心。我这么一讲,妻子也觉得有道理,认为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固化的思维方式。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都有具体原因,原因不一样,解决办法也就不同,真的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到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孩子是不是马上就会有所改变呢?一个问题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改变一个问题行为也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父母惯常的思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应激式的反应潜在地影响了我们的管教方式,是每位父母都应该警惕的“陷阱”。如果只是为了让女儿坐端正,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耳提面命,强制执行。可这样做的恶果是什么呢?她会撒谎、狡辩、抵赖,甚至会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也就是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反而制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父母在想办法帮助孩子改掉某些不良习惯时,可以往前多思考一点点:我们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让孩子坐好吗?难道只是让孩子不再拖交作业吗?难道只是让孩子乖乖听话,为我们省下许多麻烦吗?当父母对自己的管教行为有一些元认知时,教育过程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在我看来,教导孩子改正错误时,最不应该缺席的是孩子本人。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给孩子机会分析他当下的情绪和感受,让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再进一步与孩子讨论更好的行为模式,最后与孩子一起奔着目标努力。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