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仪式”大收获

2024-08-19 00:00:00简婵玉
新班主任 2024年8期

关于仪式的思考

开学典礼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式,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从环节上看,学校领导、优秀教师代表、优秀学生代表、家长代表轮番发言……本该属于全校师生的舞台却变成颁奖会。再看看班级的开学仪式,教师打扫卫生、布置教室、购买礼物等,只为孩子们踏入教室那一刻的欢喜。

但欢乐之余,我不禁反思:当惊喜褪去,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什么呢?花样百出的仪式有了,可教育在哪里呢?模式化的仪式活动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热情,还可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压迫感。

真正的仪式能够唤醒、引导各种强烈的情感,让参与者实现情感的体悟、认同、内化,达到群体性的情感共振。

大型仪式如果没有走心的设计,大部分学生就像旁观的局外人,仪式教育的初衷便很难实现。因此,教师不妨从小处着眼,打造小而精、精而巧的“微仪式”,深挖文化内涵,让每名学生都能成为仪式的主角。

打造“微仪式”

说到仪式,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些“高大上”的活动,通过五彩斑斓的场景布置、光鲜亮丽的表演服装、绚烂夺目的灯光设计,营造出庄重热烈的节日氛围。然而,低频的盛大仪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创设高频的“微仪式”,让它们以小而美、精而巧的姿态悄悄滋润学生的心灵。

比如,七年级新生入校时,我会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家长和孩子们。家长排着队,牵着孩子走到我面前,郑重地将孩子的双手放到我的手中。小小的仪式,却是责任的交付、信任的传递、爱的转达。我能从中感受到家长对我寄予的厚望,有的家长还会紧紧握住我和孩子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简老师,娃儿交给你了,请您多费心!”转脸又对孩子说:“你要听简老师的话,准没错!”

我深切感受到,每一双手背后都承载着家长沉甸甸的期望与嘱托。那孩子们能感受到什么呢?我从孩子们的日记里得知,他们明白,这次“手与手的交付”开启了初中新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挑战;但当我把他们的手紧紧握住时,他们知道,未来路上不仅有爸妈,还有老师,心里瞬间充满了向上、向前的力量!

升旗仪式前半分钟的形象整理,母亲节给妈妈的亲笔信,和校长共进午餐,班主任给每个学生写一封信……这些频繁上演的“微仪式”虽不起眼,却如同细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它们传递了情感,教化功能一点也不逊色于宏大的庆典,同样扣人心弦。

赠人以书,心有余香

利川思源实验学校的校训是“博学力行,志在家国”,我们班的仪式教育一直立足班情,深挖学校文化内涵。

“志在家国”包含“饮水思源”的感恩文化,还有奉献祖国、回馈母校等内涵。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在离别之际,我想开展“感恩”活动,但如何让活动既简单又有深意,又能人人参与呢?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于是,我发出“我为母校做点啥”的主题倡议活动,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寻找既有创意又接地气的感恩方式。

同学们纷纷发言。“学校太大了,我们的力量太薄弱了!”“不能开展大型活动,我们的空余时间太少了!”“捡垃圾,美化校园环境?”“写一首诗?”……语文科代表灵光闪现,大声说:“玉儿老师不是还要当班主任吗?我们每个人给学弟学妹捐一本名著吧!存在我们的班级书吧,一届一届地传下去!”

“这个好!”我拍手叫绝。任何脱离群体参与、使人感到孤立的仪式都是缺乏情感体验的,难以触及学生心灵。而“捐书”从全体学生着眼,聚焦到个人,既能人人参与,又富有个性化!

“捐什么?怎么捐?如何体现书籍与你、我的关联?”

“去书店买新书!”

“那成本太高了,我们要用低成本创造高价值。”我说。

“捐家里的旧书吧!”

“这个点子不错。”我肯定。

班长说:“我们每个人在书的扉页写下推荐语和对学弟学妹的寄语,落款写上我们是哪一级哪个班的学生!”

同学们都举双手赞成!就这样,孩子们在自己的家庭书库中挑选闲置的好书,不少孩子还认真撰写了超过两百字的寄语,字里行间洋溢着祝福和期待。我想,孩子们在给学弟学妹写寄语时,会不会想到中考在即,自己也要努力冲刺?在呼吁学弟学妹读书时,会不会更加坚定终身阅读的信念?他们会不会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感?

我还准备举办捐赠仪式,让孩子们在庄重的仪式中亲手把书交给我,把心中的恩情留给母校,把阅读的种子传递给我的每一届学生。

这些书籍成了连接毕业生与母校的无形纽带,不仅是一份爱的传递、感恩的延绵,还是弘扬阅读精神、传承书香文化的体现!

打破常规,与众不同

曾经,我读到程红兵校长在《安安静静办学》一书中的一则故事。当时的马鞍山二中校纪森严,人人必须穿校服。后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每周五成了他们的“自由着装日”。那一天,学生都穿上自己喜欢且合规范的服装,校园里充满青春活力。2012年,“自由着装日”被学生评为学校年度十大事件之首。像这样立足学生的需求,打破常规,着眼于创新的仪式实在让人欣慰。

无独有偶,恩施市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的校园里种满了红叶李,每年六月中旬,红得透亮的李子挂满枝头,引得孩子们垂涎欲滴。按照学校的纪律,这李子自然是碰不得的。可是,耐不住性子的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摘几颗尝尝。面对这类违纪行为,学校并未简单地禁止,而是创造性地设立“打李节”。学校给每个班级分了几棵李子树,学生需要对其进行精心养护,方可有收获。此举不仅巧妙满足了学生对摘李子的渴望,还创新了学校活动形式。

每年六月中旬,全校师生集体打李。“打李啦!”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欢呼雀跃,奔赴班级认领的李子树下。女生手提塑料桶、铺开床单、打开雨伞,静静等着李子落下。男生大显身手,有的身手敏捷,精准摘果;有的合力摇树,让成熟的李子掉落……树林里一片忙碌景象。采摘结束后,各班师生用收获的李子摆出各种造型,合影留念,分享收获的喜悦。

“打李节”营造了收获的仪式感,寓意孩子们在六月收获成长,还以“李”寓“礼”,润物无声地教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懂得谦让、乐于分享。

除了传统节日、常规仪式外,学校还可以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班级特色的仪式,比如“班主任节”“美食节”“道歉日”等,增强仪式教育的吸引力。

教育需要仪式感。教师应当勇于突破传统,从宏大叙事转向细微的关怀,从集体的共鸣深入个体的心灵,从物质的给予升华到精神的滋养,从陈旧的模式中孕育出新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富有教育内涵、触动心灵的仪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收获成长。

让我们撑一支仪式感的长篙,向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