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024-08-19 00:00:00周柔妤刘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1期

[摘 要] 跨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技术,而课程则是新文科建设中最基础且最关键的要素。基于新文科背景,设计音悦疗心这一跨学科课程,通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制定,全方位打造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体,以此探索高校艺术学科与心理学科的跨学科育人路径,为高校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新文科;跨学科;课程设计;音悦疗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177-04

一、研究背景

“新文科”一词最初于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提出,其主张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跨学科交叉学习的宽松环境。2018年,中国正式使用“新文科”概念,强调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1]。

新文科区别于传统单一文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为建设目标,不断推进跨学科学习及跨学科育人,探索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

跨学科潮流的出现、交叉学科群的崛起,不仅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2]。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系统开放而广阔,高等教育问题多元且复杂,单一学科方法往往捉襟见肘,必须求助于多学科方法[3]。跨学科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以知识的综合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今,大学生身处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多重成长发展困境,这些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工具,不仅能够缓解压力,还能对认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基于此,本研究意在构建艺术学科与心理学科协同推进的高校跨学科育人课程,以此赋能高校“以美育心、以心促美”工程创设,为推动“新文科”发展添砖加瓦。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2020年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对“什么是新文科?”一问作出回答,认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2023年,“新文科”被高利红定义为回应新问题,运用交叉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4]。本文所谓的“新文科”是指由人文社会学科运用交叉方法形成的文科教育创新。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是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传统界域而进行的科学或教育活动[2]。本文应用这一概念,将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达到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心理素质双翼发展的教学目的,开发、设计一门由两个学科协同的通识课程,名为音悦疗心。

(二)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指对个体案例进行调查研究与深入分析,以解决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音悦疗心课程作为研究个案,在其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形成各种教育要素的融通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互补共融,达到艺术学科与心理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的目的。

三、音悦疗心课程设计

课程作为新文科建设中最基础且最关键的要素,是创新高校文科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设计导向,依据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5]《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6]和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7]进行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心理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音悦疗心课程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共确定了三大核心素养,设计了六大板块的学习内容,制订了三个等级的学业质量水平,以保证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协同育人实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音悦疗心是高等院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选修通识课程,开设时长为1学期,共16课时,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读完课程的所有内容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1学分。

由表1可知,本课程以“艺术润泽心灵,音乐疗愈心理”为基本理念,以“艺术感知”“心理觉察”“行为表现”三大素养为核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创设多种情景模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聆听、感受不同类型的情绪音乐。同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用身体律动、戏剧对话、音乐创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感受、体验其中,使其学会用音乐疗愈自我和他人,由此促进心理健康成长,提高审美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

由表2可知,本课程拟分成音乐与认知、音乐与情绪、音乐与人格、音乐与学习、音乐与生活、乐纳心灵六大课程主题,分别对课程的总体介绍、音乐与情绪及人格之间的关联、音乐对记忆和学习的作用、音乐对生活的帮助等方面进行授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音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桥梁。与此同时,本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三大素养设置,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创设教学情境,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学生利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评价

音悦疗心采用日常学习表现评价与学业质量评价的方式,围绕学生“艺术感知”“心理觉察”“行为表现”三大素养,依据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发展性、激励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对其能力表现进行测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中的真实问题,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心理素质。在评价过程中回顾、总结、反思课程学习状态,展现学习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促使其知识迁移。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分为三个等级:水平1为学生完成16学时达到的基本要求;水平2和水平3为学生完成16学时或循环选修该课程达到的提高要求。具体质量描述见下页表3。

课程依照学业质量水平,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课堂观察、课后作业等途径对学生三大素养的培养和课程三大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和期末考核四大板块按比例组成。对应目标分值和评价权重如下页表4所示。

从表4可见,期末考核所占的评价比例最高,因为考核内容不仅贯穿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习得成效,因此将其作为评价中最重要的依据。而平时表现与课后作业是实现课程功能的关键保障,实践活动则可以考验学生理论知识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能力。这四部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依据,教师可依照此知晓学生课程知识的习得程度。

本课程主要围绕“艺术感知”“心理觉察”“行为表现”三大核心素养进行跨学科设计。通过设计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全方位打造高校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体。高等院校大学生选修音悦疗心这一跨学科课程,完成六大板块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考核,不仅可以正确面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变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美素养、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四、结束语

新文科是打造教育“质量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跨学科课程是高等文科教育创新的关键法宝,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音悦疗心作为高校预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能够有效实现艺术学美人化人作用和心理学培元愈人功用的双向发力。课程整体围绕三大核心素养,以高校学生的成长困境为课程内容的设计线,有机整合艺术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专业要素,以音乐为媒介,联结艺术与生命,满足高校学生全面成长所需。音悦疗心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有效推动高校跨学科的应用教学,促进高校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协同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延明.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2022(4):165-177.

[2] 刘仲林.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3(2):11-18.

[3] 王洪才,汤建.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源起·机理·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9(1):1-7.

[4] 高利红.新文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4):1-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4-04-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

11/t20201103_498067.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0)[2024-04-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24-04-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

0713_342992.html.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