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通过对接痛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三个主要方面的创新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做法是:一是课程对标行业需求,结合职业岗位、专业比赛、职业证书,重构“课岗赛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相互嵌入、融会贯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道德养成,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二是依据OBE理念,借助CAD制图软件、BIM系列软件等数字化项目管理资源,通过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实践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三是通过多维量化评价机制进行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全过程评价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关 键 词] 教学改革;深度实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161-04
在“新工科”教育指导思想下,加强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国家最新政策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往国家政策靠拢,紧密联系工程实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新工科”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为社会发展有效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教学痛点及目标
(一)基于学情的三大教学痛点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土木工程概论与工程造价基本理论知识,对施工技术、计算机辅助制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较熟悉,对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有了基础的学习;能熟练运用CAD建筑制图、Revit建模、BIM土建计量、BIM云计价等软件,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较大;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养成,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认知、分析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程,融合度较高,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2.三大教学痛点
(1)教材及教学资源单一、匮乏。学生处于大三学年阶段,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实际工程项目的接触比较少,单纯地按照教材上课,掌握程度不理想。
(2)传统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理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及运用,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3)传统教学方法只是采用PPT教学展示,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且课后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二)理念与目标
1.教学理念:“实践·创新·道德”
本课程教学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OBE教学理念,将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合一。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同时注重国际化视野、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工程项目的基本概念、建设工程项目中各参与方的角色和职责;理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掌握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成本、质量和进度管理等的工具与方法,建设工程项目中各参与方的沟通协调方法,以及风险管理、索赔和争议解决等应对策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要求的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具备运用基本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技术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立足时代、扎根工程建设;培养学生严格遵守各种工程标准规定的习惯和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踏实敬业、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大国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增强学生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基于深度实践的教学创新设计
(一)模块化整合,重构“课岗赛证”融合课程体系
聚焦建筑业科学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以BIM技术为载体,课岗融合、课赛融合、课证融合,重构“课岗赛证”融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职业标准,增强真实职场岗位认知度,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1.课岗融合
以校企合作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主导,以建筑企业、监理企业、咨询公司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对技术员、质量员、施工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分析,选取结构化和序列化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重构模块化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紧密契合企业需求,实现课岗融合。
2.课赛融合
以学院社团“BIM工作室”为载体,将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鲁班杯”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任务转化为教学模块内容,将一体化教学环境对接大赛实施环境,将大赛评价标准转化为课程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过程与大赛流程深度对接。
3.课证融合
将课程教学与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及项目经理执业范围相结合,争取实现教学考证一体化、教学岗位一体化;对接一级BIM建模师、二级BIM高级建模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证书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合。
(二)翻转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1.PBL教学模式
采用PBL教学模式,以课后收集建设工程项目相关案例为“问题导向”,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分析原因,在课堂上进行10分钟的小组成果汇报,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应用PBL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学习者。
课堂教学任务是进行项目化管理,教师作为“项目经理”统筹教学任务。结合HR模拟招聘中学生对竞聘岗位的认知及专业能力素养分析后进行分组,在项目经理统筹下建立五个项目团队,即五个学习小组。教师从项目经理的角度对“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质量事故”“安全事故”三个教学模块进行项目划分,将这部分内容布置为课后拓展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工程案例,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材和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下一节课堂开展小组“项目式”汇报、教师点评和深度讨论等活动。课堂组织形式由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转化为“参与式”“自主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教学新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工程案例,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及工程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讲工程质量管理时,介绍社会上最新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播放现场照片或视频,从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课堂上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或者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问题解决、协作学习和深度思考等方式,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和实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三)运用多元技术融合实践教学
1.采用“雨课堂”平台进行教学
“雨课堂”平台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教师备课时在“雨课堂”上发布下次课的预习内容及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总结,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浏览学习课件、进行答题,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答题准确率,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讲解;课堂上利用“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数字化项目管理资源
学院实训中心具备丰富的BIM技术应用资源,能有效支撑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BIM模型应用与项目管理的教学(表1)。
(四)构建多维量化评价机制
1.“两平台”评价信息化
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对课前、课中、课后的课件学习、考勤、课堂活动、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英华在线平台分析学生学习讨论及作业情况,科学评价学习成果,供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见图1)。
2.过程性考核评价优化
本课程的过程性考核通过日常考勤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堂互动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作为平时作业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通过小组成果汇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目标达成度。
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特点,采取期末闭卷考试(60%)和过程考核(40%)两个部分。过程考核分数占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的40%,包括8%考勤、8%课堂表现、12%课外作业、12%期中测试,以督促学生多参与课堂互动,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课程效果评价
(1)专家及同行的评价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专家及同行中评价较高,被认为是培养高素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该课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能够从实际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传授宝贵的经验和技巧;且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与行业需求接轨,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学生的评价
学生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评价较为积极,认为该课程内容全面、实践性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提高项目管理能力。通过小组分享活动、案例分析、运用晨曦BIM全咨管控平台模拟项目管理等,培养了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
(一)课程思政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建设工程项目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强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如诚信、公正、责任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意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如建筑法、合同法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确保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依法行事。通过项目管理实践案例,展示团队协作在工程项目成功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活动环节,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在多元化的团队中有效沟通,解决冲突,达成共识。讲解建设工程项目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鼓励学生面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复杂问题,勇于探索创新,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二)思政育人理念与融入点
结合建筑行业特点,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思政育人工作,通过“溯源红色、倡导绿色、警示黄色”三色原理,深入提炼课程中蕴含的建筑文化和价值理念,将其转化为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紧贴时政热点,融入鲜活案例,以浅显、易懂、生动、共鸣的方式,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
根据课程教学中收集的部分案例,将相关专题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点加以简单分析,如表2所示。
(三)课程建设成果
1.教学资源建设成果
一是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辅、数字化项目管理资源(BIM系列软件)、工程案例、教学PPT、教学视频等。这些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深入、易于理解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课程改革探索研究中建立的BIM技术应用资源平台、机制建立健全等做法为本专业其他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将丰富的BIM系列软件资源运用到了更多的实践类课程、实训及专业竞赛中,实现了教学与比赛成果双丰收。
2.教学方法建设成果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探究、实践操作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建设成果
一是理论转化为实践。利用项目管理软件辅助教学,以编制真实项目综合楼总进度计划为任务,指导学生运用Project进度计划排布及进度计划案例分析,工期压缩分析,将流水施工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二是深入企业进行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平台。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施行后,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显著提高,课程及格率大幅度提高;学生在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等专业竞赛中获奖增加;职业道德、使命感、责任感等工程伦理素养稳步提升,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 尹玉霞,吴书敏.基于应用型工程造价本科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居舍,2018(12):191-192.
[2] 林炜堃.BIM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8(6):46-47.
[3] 王光辉.OBE理念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2,8(6):131-133.
[4] 张英芝,王晓峰,包昊菁.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项目管理》课程中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5(6):119-120.
[5] 韩治勇,张伟,姜蕾,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建筑,2020,27(9):152,171.
[6] 张星星,詹志峰,冉令刚,等.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项目管理课教学改革研究[J].四川建材,2021,47(5):239-240.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