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动物学课程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4-08-19 00:00:00党利红李虎路宏朝赵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1期

[摘 要] 针对高校动物学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将线上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具体包括课程前期准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优化、线下实践教学、课后作业巩固、构建评价体系六个环节。

[关 键 词] 互联网+;动物学课程;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121-04

动物学是科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支撑学科之一,尤其在生物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动物学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进化、生态分布、行为习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还涵盖动物生理、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地理学、保护生物学等多个分支领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1]高校动物学课程作为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方法和模式也亟须与时俱进。目前大部分高校动物学教学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课堂活动较为单一,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正逐步变革着高校动物学等学科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线上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助于打破传统动物学教学的局限,赋予教学更高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动物学专业人才。

一、高校动物学课程现状分析

动物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涵盖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演化与分类、保护与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的多样性、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2]高校动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传统的面对面授课为主,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但总体来说,在线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动物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着动物学课程向着更加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动物学课程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收者,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内容通常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兴趣差异,缺乏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支持。虽然网络上有丰富的动物学教育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比如线上开放课程、虚拟仿真软件、互动学习平台等工具未能成为常态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同时,由于实验设备、场地以及动植物样本等条件限制,一些重要的实践操作、野外考察或珍稀动物观察等活动难以充分开展,影响了学生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体验。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概念及优势

混合式教学最早由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12月引入我国教育领域。[3]这一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数字化教学的优点,旨在通过整合不同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充分尊重并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可以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能通过线下课堂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旨在构建更加高效、灵活、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启发、监控和调整教学过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水平。

混合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深度融合的产物,旨在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创新,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和学习进度,自由选择线上资源,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普及。同时,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交流机会。线上论坛、聊天室等工具让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实时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动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程前期准备

教师在进行学期教学规划时首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明确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对应的教学时数,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进度表,确保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同时需提前做好详尽的教案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教具、设计引导性问题、预设课堂讨论话题等,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充分的预备工作。根据动物学课程各章节的重难点部分进行内容筛选和组织,设计出适合10~15分钟讲解的教学模块,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解决难点。编写详细的教学脚本,包括讲授的知识点、关键概念解析以及可能涉及的案例或故事。以教师直接讲解为主,配合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清晰、直观地展示动物学理论知识。利用专业的录屏设备或软件进行视频录制,适时插入PPT、动画、实物展示等内容。录制完成后,进行精细的后期剪辑,确保视频流畅且信息传达准确有效。结合教学视频内容,为各章节精心设计教学PPT,充分利用动画、动态图表等元素增强视觉吸引力,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要点,形成良好的互动补充。

(二)线上自主学习

教师在完成微课制作和配套教学资源(如PPT、动画、实践演示等)后,将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或困惑时,可通过平台的互动功能向教师提问,实现线上即时答疑解惑,使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保障了学习效果。同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收集并整理这些问题,通过归纳总结找出共性和个性问题,以便于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讲解,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有利于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每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微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关键知识点,精心设计在线测试题库,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以及简答题等多种形式,覆盖对概念理解、原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通过在线测试系统,教师能够实时监测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对各章节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或误区,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节奏,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此外,学生能通过在线测试即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效,明确自身在动物学课程中的强项与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线下课堂优化

线下课堂优化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弥补线上教学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度交流提升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4]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精准定位教学内容,运用多元教学模式和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和关键知识点,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动物行为、生态现象或科学研究案例。这些案例应当贴近现实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将案例材料(如文字描述、图片、视频等)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预习。学生在课前阅读并研究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尝试理解案例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理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初步分析和疑问,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动物学知识解读案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供补充信息、澄清概念误区,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案例分析结果,阐述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和其他同学可对报告进行点评和交流,形成互动式反馈,共同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对案例的系统学习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动物学的基本规律和普适性原则。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更多相似或对比案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学习

问题导向学习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5]教师根据动物学课程内容,精心创设一系列与动物行为、生态、分类、进化等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线上查找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寻找答案,然后在线下课堂展示研究结果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何蜜蜂会通过特定的舞蹈进行信息交流?”或“海豚如何使用回声定位系统捕食?”学生需要通过查阅文献、观看视频资料等手段,了解相关动物的行为机制,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设定一个实际案例,比如“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鹭鸟数量的减少对整个生态平衡有何影响?”让学生分析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设计一个关于物种起源和进化的议题,如“从解剖学、遗传学角度对比鲸鱼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关系”,要求学生构建鲸类的进化历程,并探讨其适应水生环境的主要演化特征。针对某一濒危动物(如雪豹),探究其生存现状、面临的威胁及可能的保护策略。学生需结合实地数据、研究报告和政策法规,制定出可行的保护方案并在课堂上展示讨论。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知识,锻炼其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信息检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尊重生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3.小组讨论

利用在线平台创建小组讨论区,学生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线上讨论交流。同时,在线下课堂上安排小组汇报和面对面讨论环节,增进团队协作,促进观点碰撞与深化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在选定的在线教育平台上如Zoom、Moodle或钉钉等,设立专门针对动物学主题的小组讨论区,设定不同专题如“哺乳动物生态习性研究”“爬行动物进化探讨”等,邀请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并参与讨论。明确各小组需要围绕的主题和讨论目标,制定详细的讨论规则,包括尊重科学事实、鼓励原创思考、支持引用可靠资料等。教师可以根据动物学课程内容划分若干子主题,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可以在讨论区分享相关的学术文章、研究成果、观察记录等内容,并就这些话题展开细致且有深度的讨论。教师安排线下课堂小组汇报,每个小组可在课堂上通过PPT、视频、模型展示等多种形式,汇报其在线上讨论中形成的理论观点、研究发现或案例分析,其他同学和教师可对汇报内容提问、评论,甚至开展辩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设计特定的面对面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动物学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经历、疑难问题解析等方面进行现场交流,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其在互动中深化对动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线上线下的联动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实体课堂上获得即时反馈和深度互动,有效提升动物学的学习效果和研究兴趣。

(四)线下实践教学

高校动物学课程应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强化观摩和现场体验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动物学人才。教师可以建立或利用现有的动物实验室、标本馆等资源,让学生亲手操作解剖实验、生理生化实验、生态观察实验等,通过直观感受和动手操作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场所,实地观察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及现状。开展野外考察与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分类、调查、研究的过程,锻炼他们在实际环境中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如DNA条形码分析、GIS在动物地理分布研究中的应用等,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技能,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完成真实的研究任务,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对于难以实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模拟软件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线上实践体验,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虚拟仿真实践是一种借助高科技手段模拟真实环境和情境的教学方式,尤其适用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实现或实施成本较高的实践活动。如对于生物学中的珍稀濒危动物观察,由于动物保护及生态伦理等原因,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和长期观察。通过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专业的模拟软件,可以构建出高度还原实际场景的虚拟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并参与到原本只能在现实中进行的操作与体验中,如模拟操作地质勘查设备、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环境等。这种虚拟仿真实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安全、无害的环境下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有效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现代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性。

(五)课后作业巩固

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同样需要兼顾线上与线下两种形式,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监测与提升。线上电子版作业方面,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发布各类习题、测试、项目任务等至学习管理系统或相关教育平台上。

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能够自动批改客观题并即时给出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教师可以上传丰富的多媒体材料作为作业素材,比如案例分析、实验模拟、研究报告模板等,使作业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在平台的讨论区就作业问题展开讨论,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线下纸质版作业则更注重培养学生手写笔记、书面表达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撰写小论文、绘制概念图、完成实验报告等。教师可以通过批阅纸质作业,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逻辑构建和创新能力,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六)构建评价体系

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衡量学生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成效,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观看视频、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参与在线测试的成绩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包括提出的问题深度、解答问题的质量、分享见解的独特性和建设性反馈等,评价其批判性思考、逻辑表达及沟通交流能力。此外,对学生在论坛讨论、小组项目协作、作业提交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与质性评价,考查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于实验室实验、标本制作、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撰写质量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结合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评分。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应对学生的科学态度、伦理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进行考量。如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尊重生命、对待科研数据是否严谨公正等,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定期提交学习总结或成长日志,展示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其自主学习和持续改进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动物学教学新模式,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课下学习的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动物科学人才。各大高校应继续积极引进和优化这一模式,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段蓉蓉,刘德玉,成亚玲,等.“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33-136.

[2] 汪学均,李小培.“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2):5-9.

[3] 王丹丽,赵淳朴,李格,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动物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20(3):124-126.

[4] 徐纯柱,李晶,谢桂林,等.“互联网+”背景下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1(6):11-15.

[5] 董路,张雁云.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在线课程建设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2):3-13.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G2347);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特色线上课程”(动物学)研究成果;陕西省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114)。

作者简介:党利红(1984—),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学课程改革及混合式教学探究。

李虎(1986—),男,汉族,陕西宝鸡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学课程改革及混合式教学探究。

路宏朝(1980—),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学课程改革及混合式教学探究。

赵乐(1989—),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学课程改革及混合式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