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病理学实验课作为病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日后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将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形成性评价体系融为一体并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以提高医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多元化教学;形成性评价;病理学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117-04
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属于形态学科范畴,同时也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了解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课程。实验课教学作为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的沟通桥梁,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学实验课主要通过形态学角度观察和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成效影响临床课程后续的教学质量,因此病理学实验教学在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病理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病理学教学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也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大多数的病理学实验课往往以看切片和大体标本为主,授课教师机械地讲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上很少进行互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临床思维。因此,多元化的教学与形成性评价的融合,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效解决传统病理学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成为教学任务的核心,通过观察过程性学习、注重课堂的学习反馈,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配合形成性评价的病理学实验课程势在必行。桂林医学院学病理学教研室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字病理扫描切片、雨课堂、临床案例引导、执业医师题库测试融入形成性评价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每个环节的优势总结如下。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课前预习重点及课后复习知识点,需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再加上病理学课程内容丰富、课时量不充足等情况,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对学生自学以及动手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实验课前,授课老师需要了解班级学生之前学习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成绩,以及和理论课老师进行交流,根据上述信息的汇总,提前3天通过班级QQ群发布本章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验课相关的病例讨论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课学习内容,使他们觉得实验课不只是看切片和大体标本,还是一个可以积极发言和培养临床思维的课堂。实验课前,老师会使用雨课堂让学生扫码,不仅可以进行课堂点名签到,还可以将PPT展示到每个学生手机上,一举多得。课程开始后,最先开始的环节是理论知识复习,往往是和理论老师沟通过,强调本章的重点知识,通常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将整章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带着学生一起进行知识回顾,既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又避免机械性记忆。
切片和大体标本的学习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讲,老师点评,将形成性评价贯穿其中,既展现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又让老师了解学生对章节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和打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切片和大体标本学习过程中,不单单是通过传统的显微镜观察,还可以利用数字扫描切片及三维立体旋转大体标本,让学生多方位自主学习。小组之间的讨论也不可忽视,激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和文献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医学知识探求的积极性。临床病例讨论则充分展现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发挥小组团队优势,每个人都进入到扮演医生的角色,聚精会神地听其他同学讲解,观点不同的时候,会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授课老师则通过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接下来是雨课堂测试,是授课教师从最新的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教育题库、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题库中筛选与病理学课程相关的试题,为临床学生参加各项国家资格证考试提供帮助,答题结束后,会对每道题一一进行讲解,保障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深刻。最后授课老师会对学生上次的实验课绘图作业进行点评以及对课后习题进行讲解。
课堂线下的学习内容结束后,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大学慕课以及梦之路平台进行线上学习[1],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移动资源库。平台上有授课老师课堂上每张切片的讲解视频,以及病变的注释,大体标本也可以360度翻转,全方位将病变展现出来,因此深受学生欢迎。
一、数字病理扫描切片的应用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以形态学观察为主,对学生的人数、显微镜的数量及切片的质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数字扫描切片打破了传统玻璃切片对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在形态学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可复制、保存、共享,图像清晰,色彩真实,操作便捷及同步使用等诸多优势,为病理学实验教学课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数字病理扫描切片作为教学手段引入桂林医学院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对一些来源稀缺、数量少的病理教学切片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因为传统切片破损情况时有发生,这既弥补了教学资源的匮乏,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往病理切片的图片由于图片格式和内存问题,清晰度很难达到要求,而且病变范围较大的切片往往无法显示全屏,一张切片的图片只能显示一个病变位置,无法同时兼顾清晰度和完整性,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需要准备大量图片,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授课老师的备课不太友好。而数字病理扫描切片的出现,为授课老师节省了收集图片的时间,使其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素材上。
以病理学实验课程呼吸系统疾病为例,学生通过电脑选择病理扫描数字切片库中的呼吸系统疾病章节,本章节观察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及硅肺等相关病理切片的形态特点,可以利用拖动、调节放大和缩小,在不同倍数下观察病变特点及病理变化,和显微镜呈现出同样的效果,还可标记出典型病变位置重点进行观察和学习[2]。在以往的病理学实验课复习过程中,考试前都会给学生留下时间复习,随着网络化教学的发展,数字化病理切片也为学生复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通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通过浏览数字化教学平台上的病理扫面切片进行复习,既方便了复习规划,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以在平台上反复观看病理切片的讲解视频,帮助他们加强知识点的巩固。应用数字病理扫描切片,既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学习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一举两得。
每个学年,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会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举行病理识图比赛,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为日后成为病理医师培养后备力量。二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病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对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反馈。所以,数字病理扫描切片可以将临床上典型的病理切片应用到教学中,运用投屏技术让大家一起观察,可以在竞赛的同时,了解到病理诊断的严谨和规范。
二、雨课堂的优势
雨课堂作为课堂上连接老师和学生的智能软件,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潜在的能量,对系统和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有着明显的优势。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的授课老师利用这一智能教学工具,通过PPT将本章相关习题放在相关知识点后面,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应用,通过这种简便、高效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使用随机点名方式,不仅能够集中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听课效率,还能在授课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和吸收。实验课难以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现在通过雨课堂可以迅速且准确地完成对学生考勤的统计。
过去常常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通过合格率和优良率来判定是否完成相应教学指标,导致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的成绩。 针对这种情况,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通过雨课堂将评价贯穿整个学期的实验教学过程,最大程度避免学生通宵达旦考前突击的现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授课老师可以通过雨课堂整理并统计出学生整个学期课程的课堂表现数据,通过分析数据以及课堂实际表现情况,评价并量化学生的课堂表现成绩[3]。雨课堂的使用还解决了教室大屏幕因为光线或角度问题,PPT内容投屏模糊不清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实时看到投屏的内容,还可以回看全部的PPT内容,避免因为看不清或者开小差没有及时跟上老师讲课的内容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资料也得到保障。
三、临床案例引导的作用
为了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在实验课引入临床案例引导式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会在实验课前给出一个临床案例,并给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人数控制在8~10人,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班级讨论,促进小组外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由于病理学教研室授课老师大都为附属医院病理科的医生,日常工作都是接触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例,在病例选择上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案例。经过多年以及多位有丰富诊断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编辑和修改,最终整理出一套适合的临床案例,这些典型案例有以下特点:信息丰富、针对性强、知识点及重难点突出、和临床联系紧密。这些案例的融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授课教师在临床案例引导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有效的、积极的引导和交流在教学中尤为重要[4],当学生遇到依靠自己现有知识水平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或者授课教师引导不当甚至缺乏引导,就会导致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或是无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在学生无法解决疑难问题,解题思路停滞不前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便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思考探索问题。在实验课讲解案例开始前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易偏离主题,带着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更容易找到正确问题解决方案。在小组临床案例讨论结束后,授课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情况作出客观、详细的综合性评价并指出优缺点,这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上将临床案例融入枯燥的形态学观察中,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将各学科知识有条理地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临床、更好地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无缝衔接[5]。
四、执业医师题库的筛选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是成为一名医生最基础的指标,但随着近些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试题难度逐渐加大,很多考生后悔自己没有认真复习,尤其是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对部分知识点掌握不够。因此,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上课的内容以及重难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教学大纲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尤其是对于常见或基础的病理变化过程,将其与常见的临床疾病特点相结合,将病理基础知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进行衔接和联系。
把握教学知识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教研室的老师认真研读课本教材,通过集体备课和课堂经验的交流讨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来加以转变和调整,再结合学生掌握情况给出反馈意见,最终编写相关的病理学考试试题。每个章节都有相关的题目,从过去的主观题逐渐改为客观选择题为主,引导学生从基础科目向临床实践过渡,从记忆、理解、应用等不同层面进行考察,重视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引入带有情境逻辑的客观题,这方面题型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判断能力,从情境描述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与病理机制相关的知识,为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打下坚实基础[6]。并且,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也开始实施执业医师考试改革(如增加阶段性考试以及多种题型变化等),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整合病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授课内容,将病理学授课目标从“掌握病理知识”调整为“掌握并综合应用病理知识”, 激发和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问题分析及解决方面的潜力和能力。
五、形成性评价的融入
形成性评价又被称为过程性评价,是为已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优化和完善正在实施中的教学活动质量的一系列评价[7]。美国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曾说,“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而非证明”。通过形成性评价,所以,授课教师可快速准确地获取教学过程中收集的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授课侧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重难点和易错点,并通过课堂或平台分享给学生。形成性评价的真正作用是帮助老师和学生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这既可以改善授课老师授课方式上的瑕疵,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它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融合,更是师生互动过程的体现[8]。
形成性评价在整个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水平、学习行为和态度,授课教师可以及时收到汇总信息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病理学教研室的教学质量。雨课堂的应用为实施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每节实验课的随堂测试成绩以及出勤、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都可以纳入形成性评价,这些病理学实验课的成绩组成在病理学最终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重,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重视每次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桂林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加入的学生讲解切片及大体标本、临床病例分析等形成性评价方法,以多元化教学模式及网络学习平台为依托实施形成性评价,评价持续时间从课前延伸至课后,覆盖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临床思维能力,这符合形成性评价考核理念。
六、总结与展望
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最好诠释就是将课堂上所学内容灵活运用到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培养出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医学生,由简单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化成为经验丰富的行医教育。本着培养临床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病理学实验授课需要密切联系临床,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因此,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采用数字扫描切片、雨课堂、临床案例引导、执业医师题库融入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病理学实验课变得不再单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以逐步优化,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变化和重组,例如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等,建立焕然一新的病理学实验课程体系。全新的医学实验课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具备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以此培养新时代的医疗人才,更要注重实践和就业的前景考虑,让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投身到病理专业中来,成为未来的病理诊断医生或病理学的授课老师。
在积极推进实验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反映普遍良好,对病理学实验课程的评价显著提升[9]。这也要求授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能熟练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更应该拥有教学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将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中。总之,完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案,努力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求实求真、勤奋钻研、道德高尚的医生。
参考文献:
[1] 郭林芝,付超,郭蕊,等.病理学技术线上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5):356-358.
[2] 耿宁,刘君瑜,汤亚玲,等.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0):783-786.
[3] 殷光文,杜金苓,林霞琳,等.基于雨课堂的“兽医寄生虫病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4:236-237.
[4] 张佳玲,赵利萍.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9,6(25):269-270.
[5] 王秀娟,郝兴霞.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394-395.
[6] 王立新,王显超,叶晓龙,等.基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修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标准》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460-462,466
[7] 李丽,丛馨,吴立玲.形成性评价在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和启示[J].生理学报,2020,72(6):743-750.
[8] 郭劲松,郭庆峰,薄红,等.形成性评价在本科临床教学阶段的应用和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20,6(1):11-14.
[9] 韩菲.试论综合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9):295-296.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桂林医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临床专项)(项目编号:JG202238)。
作者简介:韩燕银(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医学。
陆竞艳(1978—),女,汉族,广西桂林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病理学。
*通讯作者:吴伟(1991—),男,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