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基于OBE理念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

2024-08-19 00:00:00邵俊琦陆卓吴彤鄢志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1期

[摘 要]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是一个新本科专业,其专业内核和课程体系尚未明确。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基于OBE理念,以“运用新型技术方法,进行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和保护”为专业内核,以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学旅游区规划设计、地质科普三种能力为核心,围绕“地质为基、规划核心、特色拓展”三个原则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特色内容、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方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OBE理念;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69-04

旅游地学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为旅游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长期以来,各高校主要依托地质、地理、旅游管理等优势硕士专业开办旅游地学方向,该专业长期没有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3月,东华理工大学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作为新工科的专业之一,获得教育部审批,并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1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获批,2022年9月正式招生。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是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新型的普通公办本科高校,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借鉴德国、瑞士应用技术大学模式,采取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1+N+M)的开放式办学构架,从滇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作为全国第二个正式招生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严格遵循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根据就业需求,明确知识、技能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评估体系。

一、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的核心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传统旅游地学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自然地理学、经济管理、地质学等专业,其培养方案根据各个院校的优势专业各有侧重,并未形成一个全国公认的专业内核。但总体而言,该专业致力于“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可以大致分为“如何实现”的技术内容和“注意什么”的理论内容,前者主要围绕地质、信息、工程技能的培养,后者注重的是人景关系和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

作为新设立的地学新工科专业,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承载着高新技术在自然旅游领域发展的任务,其专业内核可以确定为运用新型技术方法,进行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和保护,其服务对象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为旅游资源载体的旅游产业。根据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地质背景的事业单位、旅游企业、研学机构等,就业岗位包括高端导游、研学导师、旅游规划设计师、地理信息技术员。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此为基础,遵循“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的办学宗旨,以云南地区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基础,培养掌握旅游地学与规划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地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旅游区规划设计、科普研学等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地学所服务的旅游产品可分为地质公园类、生态公园类、风景名胜类及人文历史类。基于旅游企业、研学机构和地质单位的需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学旅游区规划设计、科普研学三种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课程体系(见图1)。

(二)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设计时,以培养核心能力为目的,将核心目标能力达成拆解为不同实践项目,并按照基础理论、专业实习、岗位实践三个阶段设计课程。对于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可依据“地质为基、规划核心、特色拓展”进行课程设计。

地质为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在目录上属于地质类,地学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核心能力,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前期基础。培养方案中应当设计扎实、充足的地质类专业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对地球构造、地质资源、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在各种地形地貌区的工作提供基础。根据工作区域不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专业与学科基础课程分为三类:(1)以地质学基础、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地质学课程,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的基础理论课程,提高地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3)工程与环境地质学等水工环课程,为规划设计类和技能拓展类课程提供基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同高校可以根据其优势学科基础和地方地质特点进行灵活调整。

规划核心。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的技能核心是地质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能力。将地学资源转化为有商业、科普价值的旅游资源主要通过规划技能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旅游地学规划设计、旅游景观设计、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等课程,从技术工具和案例分析两个层面帮助专业学生实现地质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具体课程包括:(1)地信技能类:核心工具之一,使用 GIS 工具进行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如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原理与方法等。(2)调查规划类:了解地质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典型案例。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地学旅游规划设计等。(3)旅游策划与管理类:地学旅游区兼具旅游区和管理区特点,了解景区管理、游客服务等知识以开发地质公园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如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等。

特色拓展。充分发挥高校所在地的区位优势,结合滇西地区优势产业,围绕珠宝、旅游等岗位开展特色培养内容。围绕研学导师开设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实现导游证职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接轨。以滇西地区优势产业为核心,开设云南文化地理、温泉康养、琥珀翡翠鉴赏等选修课程,结合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地方产业深度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三)课程内容调整

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需从其他专业借鉴成熟传统课程,但应当根据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量体裁衣。同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知识点深度要求和学时分配上,应当和其他专业有所区别。

从就业角度考量,这三种能力对应不同的学历层次。科普研学能力为高端导游、事业单位与相关部门的基层办事员提供了能力支撑,是本科层次就业的核心能力,相关课程大部分来自旅游策划与管理类。在进行教学大纲的撰写时,应当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研学课程能力设计、导览解说能力的培养,加大相关实践学时的比重,削弱旅游管理相关教学内容的占比,实现课程的专业特色化。

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能力和地学旅游区规划设计能力是该专业的“立身之本”,也是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在本科目录中保持独特性的原因。地质旅游规划岗位主要来自大型旅游企业、勘察设计公司和地质单位,在入职时需要研究生学历,因而相关课程的设置应当与考研升学接轨。理论教学中,一些基础课程如地质学基础、地理学基础等需要根据目标院校的考研大纲进行内容设计,为后续学生升学做好准备。而在实践教学中,应当加大地信类、调查管理类课程的实践学时,为学生后期项目实操提供扎实的技能基础。

三、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OBE理念提倡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影响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应用型高校,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设应当围绕核心能力,其重点是“能力是否达成成果”,而不是与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成绩。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核心能力拆解为不同的工作成果,在校内培养、校企协同、企业实践三个阶段依次设计考核(见表1),通过差异化、细化考核内容,保障学生的核心能力分阶段提升。校内培养的评价手段为课程成绩,校企协同阶段的评价手段为实习评定,企业实践阶段的评价手段为顶岗评价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特色课程、企业主体、项目驱动三个要点。

(一)特色课程,特色评价

目前认为,旅游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包括旅游地学导论、地质学基础、地理学基础、旅游学概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等。这些课程来自不同专业,教学内容重复,新课程缺乏教材的情况比较普遍。课程的业务领域能够对应,但许多细节与旅游地学的实际工作不够适配。根据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的专业特点,对这些课程进行量体裁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应当根据实际需求,依托“一流课程”“国家级金课”等课程建设项目,以自编教材、项目案例汇编的形式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可以依托地方企业实体,以认知实习、实训课程为抓手,深入自然保护区、待开发区域,并以此为基础,考核一些本土化的教学内容。

(二)顶岗实习,企业评价

为突出应用型高校优势,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体现用人单位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比如以订单式人才培养合同的形式,邀请企业在四年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讲座、实训课程的形式参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行业认知度。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体现应用型高校特点,应当保证一个项目周期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构建岗位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围绕办学点周边地区,构建顶岗实习基地群(见表2),提出了6~8个月的顶岗实习要求,由用人单位提供技能培训和考核内容。

(三)项目驱动,产教融合

核心能力的达到应当通过工作成果考核,项目驱动式教学是考核的抓手。在实践课程中,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考察法,具体流程为:设计项目、确定团队、提供资源、实施项目、总结。实际执行可以依托企业工作需要,由指导教师成立工作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地学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服务工作,并联合企业对课程报告、成果进行评价。为保证项目质量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除纵向科研外,应用型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多考察、联系地方相关企业,承担与地质旅游、研学相关的横向项目,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有成效的实践机会。

四、结论

旅游地学的专业内核应当是运用新型技术方法,为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和保护提供服务。培养模式上,以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学旅游区规划设计、地质科普三种能力为核心,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上,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的,将地学类课程作为理论基础,以规划类课程为技能核心,以导游类和地方特色类课程为拓展课程,兼顾本科层次就业及深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打造学生评价体系时,应注重成果考核能力,注意通过特色教材、案例的形式特色化理论考评内容,以校企合作保障企业的实习评价主体地位,以项目驱动式考评实现深度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光辉,费宇红.旅游地学学科体系中水文地学[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1届年会暨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十三集)[C],2016.

[2] 李志文,郭福生,叶长盛,等.基于新工科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建设成效与实施策略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2):32-38.

[3] 邵俊琦.OBE理念下应用型高校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11):61-64.

[4] 陈轩,胡明毅,李强,等.地学类专业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施:以长江大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32(2):33-36.

[5] 刘金花,郭福生,叶长盛,等.基于OBE理念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2):192-196.

[6] 吴汪洋,刘金花,柴乐,等.基于“社会创新服务”理念的旅游地学规划类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以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2,31(4):80-83.

[7] 柴波,周建伟,谢杨,等.跨学科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地球科学大类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4):87-91.

[8] 孙洪艳,程捷,张绪教,等.旅游地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旅游地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3):89-94.

[9] 颜丹平,赵志丹,王根厚,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实践教学理念凝练与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31-34.

[10] 张岩,孙秀萍,逯静洲,等.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23(11):97-100.

[11] 赵强,曹江涛,金鑫.新工科背景下的石化控制类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3(18):101-104.

[12] 苏日娜,李庆风,鲍淑娣.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3(18):105-108.

[13] 齐立斌,唐志文.美国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启示[J].大学教育,2023(17):143-148.

[14] 黄冰毅.数字经济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23(17):131-134.

[15] 钟茂生,吴水秀,罗玮,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工科专业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3(16):105-109.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基础研究联合专项“云南怒江彩色电气石成因及找矿意义”(202301BA070001-113);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保山地区石英质玉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以南红、黄龙玉为例”(2019J0311);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高校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22RP24)。

作者简介:邵俊琦(1994—),男,汉族,湖北黄石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

吴彤(1997—),女,汉族,云南保山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学旅游、体育旅游。

鄢志武(196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学、地质公园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陆卓(1991—),男,汉族,云南宣威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旅游地学、野外宝石学、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