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当前新时代教师要求、教育硕士自身发展要求、教育硕士未来从教要求,研究核心素养理论,阐述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道德素养,并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制定职业规划三方面对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教育硕士;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45-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新知识几何级增长,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我们的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随着我们对未来社会认知的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的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众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提出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及结构要素,由此进入了核心素养培育时代。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前,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后,核心素养便逐渐深入中小学的培育过程中,以培育学生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和关键素养。
教育硕士作为未来教师职业的后备力量,其核心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未来师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教育硕士具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教师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新时代对教师的“质量”要求更为严格。从对教师的筛选到考核,无一不体现着新时代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新时代教师需要不断精进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包括对所教学科有深入了解,拥有足够的专业厚度,持续提升知识水平,以应对教学需求,适应教育领域的不断变革。其次,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重要标志,他们需要具备独立的创新思维和技能,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在学科交叉方面,新时代教师需要跳出单一的学科形成,拥有跨学科知识,能够整合各个领域的信息,以促进学科之间有机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视角。另外,新时代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提供信息化工具,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新时代教师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关心学生个性特点,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全方位成长。综合而言,新时代教师追求的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提高,更是全面素养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视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的殿堂中,“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由此,新时代的教育硕士作为未来教师的后备力量,必须具备高度的“核心素养”。
(二)教育硕士自身要求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7年开始正式招生,标志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设置,旨在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教师职业或教育类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一举措不仅强调学术性,更将职业性贯穿其中,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教育硕士处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学段,需达成核心素养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将所学知识和思维方式作为未来从教的关键。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要深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其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仍需继续扩大培养规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不断强化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效果。教育硕士的培养不仅关乎学术性,更关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专业硕士学位要求学员具备深刻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这突显了与本科生不同的特质。在培养过程中,教育硕士注重将教师职业性与学术性有机统一,培养具有更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教育实践与理论指导紧密相连,科学研究、教学创新、课程改革以及时代要求对教育硕士核心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培养教育硕士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夯实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其应对复杂从教问题的能力。理论指导实践成为一种桥梁,推动教学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对个人成长、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培育教育硕士的核心素养,他们能更全面地理解教育领域的需求和挑战,提升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并引领教育变革。教育硕士的使命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他们通过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策略,推动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因此,教育硕士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适应国家对专业化、多样化人才的不断增长需求。
(三)教育硕士作为新时代教师后备力量的要求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则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这一体系中,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中的职业导向相对明确,将未来的教育者视为重要力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硕士可以脱离核心素养的培养轨迹。高度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硕士从事教育事业、胜任教师工作的重要保障。教师的特殊身份以及承载的责任使命,要求教育硕士不断关注自身的发展。在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生存本领。教育硕士在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深入探讨学习的本质,明确个人学习方法和策略。这包括加强对新知识的获取,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以及在学术研究中追求深度与广度。在知识型社会的背景下,积累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更为重要的使命。教育硕士需要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通过系统性学科积累不断丰富自己,拓展知识边界。同时,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质量,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入创新型时代,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必备素养。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育硕士能够掌握实际教学知识,形成教学技能,从而濡化专业情感,生成教育智慧。这种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硕士更好地适应并引领教育变革的关键。在面对多变、复杂的学校管理情境时,教育硕士要展现专业的核心素养和主体性力量。这包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潜力、创新思维的引领,以及对学校管理的深刻理解。因此,培育教育硕士的核心素养既服务于个人发展,也有力地助推整个教育事业的提升,以满足未来新时代教师的要求。
二、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一)专业知识
对于教育硕士而言,深度的专业知识是不可缺少的,这要求他们全面理解并深入研究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培育核心素养,确保教育硕士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者,更是专业知识的探究者,为未来能够更加深入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教育硕士自身的要求使其必须具备专业知识的获取与整合的能力。通过深入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教育期刊和专业书籍,不仅使教育硕士保持对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的高度敏感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育硕士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以更为有信心和洞察力的姿态迎接教育领域的各种挑战。透过对文献研究的深度理解,教育硕士能够深入挖掘知识的深度,理清教育领域的复杂脉络。通过对先进研究的掌握,从理论层面洞察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前瞻性指导。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学术视野,培养综合性的思考能力,在面对教育挑战时更为从容地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由于教育硕士自身的跨学科性,导致知识的多元共享。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要实现的不仅是知识整合和深化,更是全面提升综合思维和深层次学术洞察力的体验。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教育硕士能够促使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并将理论知识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情境。同时,在与导师和同学讨论的过程中,教育硕士可以与经验丰富的导师和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思考,还能够通过他人的反馈和建议来进一步完善研究。导师的指导和同行的讨论能够促使教育硕士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提升自身的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能力
具备核心素养的教育硕士在教育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践要求”中指出“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硕士不仅是教育研究中的积极参与者,还是能够投身于创新项目,将学术理论知识有机融入未来实际教学的践行者。将理论转化于实践是教育硕士所要具备的能力。教育硕士进行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实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教学过程,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参与实践性研究项目,教育硕士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硕士学习如何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如何维护课堂秩序,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促进学习。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的管理,更是对学习过程的管理,旨在建立一个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的环境。在课堂管理中,强调预防为主,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通过积极引导和灵活应变的策略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情境管理也是关键,需要在特定情境下采取适宜的行为管理策略,以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涉足多个学科领域,团队协作成为促使教师之间跨学科合作的桥梁,从而促进综合性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过团队协作,教师能够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教育体验。这种知识交流不仅仅限于教学经验,还包括最新的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教育硕士要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制定教育方案,通过实验性的教学方法验证教学理论,全面培养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领域的需求,形成对科学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更加成功地应对各种挑战。
(三)道德素养
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培育教育硕士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要求:“提升师德素养,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教育硕士作为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未来教师的后备力量,其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教育硕士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观。在道德素养的指导下,教育硕士深入了解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原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推动道德素养、智力、体魄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教育硕士常涉及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教育硕士更能够解答这些问题,为提供良好教学环境、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育硕士的道德素养不仅是对个体教育从业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出的要求。通过培养道德素养,可以在教育领域构建更加协调、健康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一) 树立终身学习观,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这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终身化趋势,也指出了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方向。“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积累;只有科研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教育硕士的职业道路是一场不断追求知识深度和教学创新的终身学习之旅,持续的学术探索和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硕士未来从教的核心元素。教育硕士须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仅局限于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更是主动寻求各种新的学习机会。终身学习不限于正式学术课程,还包括积极参与研讨会、投身研究项目、参与教育创新等多种学习机会。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才能时刻保持对教育前沿的高度敏感。积极参与研讨与导师和同学交流,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促使对知识的深入思考。终身学习态度使教育硕士能够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持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专业责任,更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不懈承诺。
(二)优化课程设置,培育实践能力
高校应致力于优化课程设置,将核心素养巧妙融入课程教学中,以更好地满足教育硕士的培养需求。为此,高校提供多元的课程选择,创新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好奇心和主动性。这样的课程设置涵盖多个领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术背景和兴趣需求。这种多样性不仅为学生学术探索的旅途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教育领域的复杂性。除了课堂知识的学习外,高校还应设立教育见习、研习、实习的“三习”一体的实践课程。在教育见习中,教育硕士可以通过观摩、体验教学实境,耳闻目睹教学行为和课堂行动,从而形成新的教师职业认识。通过参与教育研习,教育硕士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工作展开研究,进而反思改进。通过这种训练,他们逐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反思水平,为个人未来从教做出更好的定位。教育实习是实践课程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硕士在实践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对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还提升了教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综合实412c9316e85a2c811c291235f52307b7践课程设计有助于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为教育硕士提供了更全面的培养经验,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挑战。
(三)坚定职业信念,制定职业规划
核心素养旨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坚定职业信念,制定职业规划有助于教育硕士根据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自身与未来发展的双重需要,对决定从事职业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这不仅有利于教育硕士专业化的发展,还能提高其文化素养。首先,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它要求教育硕士对自身进行深刻的了解,这包括审视个人的兴趣、价值观、技能和专业优势。通过审视这些内容,教育硕士能够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职业愿景。这不仅涉及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的愿景,还包括个体在未来想要从事的具体教育领域和岗位。在自我评估后,教育硕士应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多个方向,进行环境分析。这不仅包括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还涉及不同年级和教育阶段的理解。通过参与实习和观摩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教育硕士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教育实践经验,这有助于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其次,设立短期和长期目标是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有效方式。短期目标可以是获取特定的教育证书、参与专业发展培训,这有助于在短时间内提升专业素养。而长期目标则可以包括晋升到领导职务、参与教育研究等方面,这需要更为深入和长期的规划。最后,要对职业规划进行反思与调整。持续的反思和调整是保持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关键。通过定期评估自己的进展,根据经验调整规划,确保与个人的价值观和职业目标保持一致。这个过程是不断迭代和成长的,能够让教育硕士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既要有挑战性,又要避免好高骛远,注意适时调整,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制定教师职业规划时应坚持挑战性、清晰性、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等原则。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教育改革开创了新的路径。教育硕士在我国教育中承担重任,探究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为我国培育专业性、科学性教师提供新思路。本文基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构建了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框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路径和方法,以提升教育硕士自身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教师要求。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2] 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33(2):103-108.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30)[2024-03-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
0998.html.
[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30)[2024-03-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
90.html.
[5]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6] 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7]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
[8]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3.
[9]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1.
[10]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11] 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47-48.
[12]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56-5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