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在社会的有机整体中,人与社会、人与人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在这种相生相谐的关系中,学会和谐共处是谱写华丽人生篇章的关键。
当代青年在与人共处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并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发展,时常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是向良性方向发展,还是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和谐共处。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学会和谐共处。
“以和为贵”的思想是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此中的“和”即和谐。要做到“和”首先就得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接纳他人。在与他人共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此时如果以平和宽容之心相待,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趋利避害是人的普遍心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在相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放大别人的不足,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做事的效率越来越低;反之,如果能够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不足,并施以援手,这样不仅有利于事情的解决,还能够增进友谊,促进成长。
“以礼相待”,这是古代先贤为后人总结出来的处世之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在共处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持谦谦君子之礼,横亘在相处场域的心墙就将不复存在。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渡不过去的河。
与人共处,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学会换位思考,没有“我为人人”,哪有“人人为我”?如果一味地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与人相处,很容易把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有人会喜欢自私自利的人,我们只有去除狭隘自私,学会“海纳百川”,才能构成“共处”的和谐群体,从而使个体之间减少芥蒂。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共处”就会奏响和谐悦耳的乐章。
放眼古今中外,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者不乏其人,他们用自己的情怀与胸襟温暖着他人、照亮着时代,正是有了无数这样的人的付出与努力才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在共处的过程中跳出自我的圈子,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就能够找到和谐共处的“共情点”。有了这样的氛围,就有了实现双赢的可能。
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新时代青年要很好地发展,就应该学会在与人共处中用包容心、宽容心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处理各种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良性发展、和谐共处、共同成长。
【安徽霍邱一中城南分校高三(12)班】
点评
在这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中,考生以“共处”为构思立意的核心,确定论述的角度,然后根据说理的需要,从“共处”的意义、做法和采取的态度等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以增强说理的力度。为了令人信服,议论说理时既有道理的阐述,也有名言警句的佐证,事理相谐,较为鲜明地揭示了中心论点。
【陈士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