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中的英国文化元素

2024-08-16 00:00姜舒
名家名作 2024年19期

[摘 要] 美国文学自诞生以来,便受到英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从对英国文学的借鉴及对英国文化的承继两方面,分析了美国文学中的英国文化元素,并探讨了美国文学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发扬。

[关 键 词] 美国文学;英国文化;英国文学

美国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层面的美国文学特指殖民地时期以来的美国文学,广义层面的美国文学则涵盖了北美印第安人创作的印第安传统文学[1]。本文中研究的美国文学,为狭义的美国文学。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来自英国;另一方面两国有着共同的语言,共享盎格鲁-撒克逊文化[2]。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文学中英国文化元素有一定的差别,这和美国文学主体意识的逐渐生成紧密相关[3]。

一、美国文学中英国文化元素的表现

(一)美国文学对英国文学的借鉴

美国文学脱胎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中的英国文化元素,首先表现为英国文学元素。

亦步亦趋模仿英国文学,是殖民地时期以及建国早期美国文学的重要特点。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开始流行宏大的英雄叙事,后逐渐演化为盎格鲁-诺曼时期的传奇,乔叟时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雄叙事成熟的标志。英雄叙事深受殖民地时期美国作家的喜爱,他们套用英雄叙事的模式,根据美国的地缘特征,创造了一种“仿英雄叙事(mock—heroic)”的写作方式,福莱姆(Richard Frame)的叙事诗《宾夕法尼亚短述》便是“仿英雄叙事”的产物。《宾夕法尼亚短述》参照英国传奇《贾文和绿衣骑士》,开篇便是“我也来给大家讲讲”,用“也”字表明了《宾夕法尼亚短述》与《贾文和绿衣骑士》的关系[4]。

哥特文学也是美国文学中英国文学元素的典型案例。哥特文学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分支,或者说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特殊流派,被视作“黑色浪漫主义”,以恐怖、离奇、怪诞的写作手法为基本特点。英国是哥特文学的发源地,在1764年出版的《奥特龙多堡》中,英国作家瓦尔普(Horace Walpole)为作品添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开辟了哥特文学的先河;而后,在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等作家的带动下,哥特文学蔚然成风。哥特文学传入美国后,在美国作家群体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布朗(Charles Brown)、欧文(Washington Irving)、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等美国早期作家,均创作了许多哥特文学作品。其中,尤以爱伦·坡的成就最显著。爱伦·坡的系列小说,如《厄舍古屋的倒塌》《陷坑与钟摆》《红死魔的面具》《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等,不仅延续、发展了英国哥特文学恐怖、怪诞的风格,更将恐怖叙事的重点从外部环境,如阴森古堡等转移到人的内心,推动了哥特文学的新发展。在《美国小说的爱情与死亡》一书中,评论家莱斯利(Fiedler Leslie)指出“真正的美国小说始于哥特小说,只要美国小说不绝,哥特小说就不可能灭亡”[5],这就充分肯定了英国哥特文学对美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美国诗歌的形成与发展与英国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美国诗人大都受到英国诗歌的深刻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朗费罗生活于19世纪,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涵盖抒情诗、叙事诗、歌谣、诗剧等多种体裁,代表作品有《夜吟》《歌谣及其他》《路边客栈的故事》等。朗费罗在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就,为其赢得了“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职业诗人”的美誉[6]。朗费罗既是美国诗歌的奠基人,也是英国诗歌在美国传播与演化的标志性人物,英国诗歌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从诗歌题材的角度而言,英国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传统,家庭、宗教、自然等是英国诗歌的主要题材。朗费罗创作了不少类似题材的诗歌作品,如《家》《人生礼赞》等。《家》以“Stay,stay at home,my heart ,and rest”开篇,表现了游子对家的眷恋。《人生礼赞》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作品中的“Dust thou art , to dust returnest”,更直接引用了上帝对亚当的说话。从诗歌体裁的角度而言,在长期的发展中,英国诗歌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诗体,如四行诗、八行诗、十四行诗、三行连句单韵体诗、六行连句体诗等。四行诗是英国诗歌的代表体裁,主要包括aabb、abab、abba、abcb四种形式。名家众多,如彭斯(Robert Burns)、布莱克(William Blake)等。朗费罗创作了许多四行诗,如《天使的足迹》(abab)、《四月的一天》(abab)、《白天已结束》(abab)、《金色的夕阳》(abcb)等[7]。从诗歌句法的角度而言,英国诗歌特别是传统英国诗歌,高度注重句法的严整性,用韵以头韵、行内韵为主。朗费罗的诗歌参照了英国诗歌的句法,语句的顺序、诗行的排列以及单词的拼写都极为规范。

(二)美国文学对英国文化的承继

文学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文学的内核。早在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的领军人物阿诺德(Matthew Arnold)便高度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认为“诗歌作为生活的批评最终将取代宗教哲学”[8]。历经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利维斯(F. R. Leavis)等人的发展,文化批评成为英国文学批评的一条重要脉络,文学史家伊格尔顿更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学就是现代的道德意识形态”[9]。英国文学有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被美国文学所承继,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1.追求解放的传统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绝对的权力,整个社会笼罩在教会的阴影下。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拉开了人的解放的大幕。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作家,如莫尔(St.Thomas More)、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等,均高呼人的解放,鞭挞教会对人性的束缚[10]。美国文学承继了英国文学人的解放的传统,殖民地时期的战斗文学成为美国寻求解放、独立的时代强音。

2.人文关怀的传统

胸怀天下、关怀苍生,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宝贵品质。古希腊罗马文学虽然以神话故事、英雄传说为主,但其内核却指向人间、指向现实。包括英国文学在内的欧洲文学,均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养分,并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品质。脱胎于英国文学的美国文学,承继了英国文学人文关怀的传统。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小说《通天铁路》以英国17世纪作家班扬(John Bunyan)的名作《天路历程》为蓝本,结合当时美国技术功利主义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讽刺基督徒利用科技手段朝圣,表现了对科技力量异化人性的隐忧。

3.勇于批判的传统

勇于批判,即用文学来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发挥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是英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同时,英国国内矛盾重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权益得不到保障,过着悲惨的生活,上层社会则纸醉金迷。18世纪30年代以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流,以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为代表的作家,以辛辣的讽刺艺术揭露了英国繁华表面的乱象与溃败。如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通过大卫悲惨命运的呈现,展现了英国议会的腐朽、司法的黑暗和民众的痛苦。英国文学勇于批判的传统被美国文学所承继,从19世纪的马克·吐温(Mark Twain)到20世纪的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皆以文学为武器批判美国现实社会。

二、美国文学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发展

美国文学自诞生以来便面临着主体意识建构的问题,而如何协调与英国文学、文化的关系,则是影响美国文学主体意识建构的核心因素。在《论美国文学》一文中,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根据美国作家对英国文学、文化的态度,将美国作家划分为两大阵营——“拥戴英国”作家阵营、“拥戴美国”作家阵营,前者以刘易斯(Sinclair Lewis)等为代表,后者以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霍桑等为代表。“拥戴英国”的作家,将英国文学作品奉为圭臬,通过学习、模仿英国文学来创作美国文学;“拥戴美国”的作家,则有着较强的本土意识,希望割裂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的联系,凸显美国文学的主体意识[11]。美国文学主体意识的建构便是在主动疏离英国文学、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殖民地时期是美国文学主体意识萌芽的时期,当时的美国文学以模仿英国文学为主流,但也涌现了一些立足美国大陆实际情况的作品,如史密斯(John Smith)的《关于弗吉尼亚的真实叙述》、布雷福德(William Bradford)的《普利茅斯种植园记事》。史密斯是一名老兵,1607年带领着104名英国人,在弗吉尼亚建立了第一个永久英国殖民地——詹姆斯敦。他将自身在弗吉尼亚的所见所闻编写为《关于弗吉尼亚的真实叙述》,用质朴且富有情感的语言,将新大陆描绘为充满机会的富饶之地,并介绍了印第安部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布雷福德为第二任普利茅斯总督,曾参与制定《五月花公约》。他创作的《普利茅斯种植园记事》,翔实记录了英国早期移民在新大陆改造、征服自然、创立文明的历史。从文学性的角度而言,这两本著作均缺乏优美的辞藻和精妙的技法,却以自然清新的语言,为美国文学主体意识的建构埋下了伏笔。

“波士顿倾茶事件”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趋尖锐,殖民者不再承认自身是英国的子民,而是谋求美国独立。与此同时,美国的社会思潮趋向激进化,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作家深刻认识到,隔断与宗主国英国的联系,是加速美国独立进程的必由之路,而美国主体文学意识的建构,则是隔断与宗主国英国联系的客观需要,因此,美国文学有了明确的本土化诉求。有“美国体制之父”之称的潘恩(Thomas Paine)1776年出版了《常识》一书,鼓动美国新大陆与英国旧世界决裂,不仅对独立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美国文学主体意识的建构吹响了号角。

19世纪以来,尽管英国文学、文化在美国仍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否定英国文学对美国的影响,发掘美洲大陆传统,强调美国文学的独立性成为一股潮流。其中,欧文、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爱默生是代表性人物。他们不再唯英国文学、文化马首是瞻,而是着力印第安元素、本土民间传说、美洲大陆自然景物来构建美国文学主体意识,强化美国精神。在《美国学者》提出构建国族文化的任务,并对美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2]。

三、结束语

美国文学对英国文化先后经历了仰视、平视、疏离等不同阶段,殖民地以及建国早期的美国文学,受英国文化影响巨大,英国文化元素随处可见。19世纪以来,随着美国文学主体意识的构建成果,英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参考文献:

[1]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1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宏,于丽锦.美国文学的源起及其 “归化 ”与 “异化”[J].开封大学学报,2009,23(4):46-48.

[3]李领娣.从前景到背景:美国文学中的英国形象透视[J].名作欣赏,2018(17):113-116.

[4]唐文.美国幽默文学发生的地缘意识[J].社会科学家,2016(12):137-141.

[5]Fiedler Leslie. Love and Death in the American Novel[M].Dalkey Archive Press,1998:124.

[6]Lay Parini,Brett C.Millier.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64.

[7]柳士军.谈英国诗歌对朗费罗创作的影响[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35-37.

[8]Arnold M. The Study of Poetry [C].Essays in Criticism:Second Series,New York: The Mamillan Company,1924:15.

[9]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

[10]孔来信.浅谈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2(9):115-116.

[11]Virginia Woolf.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 3. ed.Andrew McNeillie[M].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88.

[12]邓杉.美国文学主体意识探源[J].学园,2018(20):143-144.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