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高精尖人才,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职业教育通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支撑力、贡献力,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强基。
职业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不仅体现在一般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论层面,而且包括技术技能知识的实践层面,目的就是造就“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和创造“新的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些因素对生产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影响,且这些因素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来改进、完善和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直接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职业教育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直接、最有力的杠杆。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塑造我国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站在赢得大国竞逐的立场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时代使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全面理解和把握两者双向驱动的逻辑关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技术扩散与应用,尤其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更快地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职业教育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积极变量。马克思说:“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的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职业教育的生产力属性鲜明体现了职业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驱动工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依靠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它对我国产业转型以及制造业大国工匠的塑造密不可分,这也内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从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看,社会生产劳动越来越复杂,各种学科理论和技术知识交织,职业教育通过严格的有步骤的训练使受教育者熟练掌握知识、经验、技能,使单一型人才转化为复合型人才、简单劳动力转化为专业劳动力,从而促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力再生产、技术知识再生产。本质上说,职业教育训练的过程是促进劳动力技术化、专门化的过程,也是扩展劳动对象、促进科技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实现了职业教育从培养传统产业工人向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转型。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驱动职业教育体系发生系统性变革。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每一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深刻影响了生产方式、劳动分工、产业转型,并推进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进入新时代,中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战场,有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掌握未来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将引发职业教育的理念、目标、治理等产生内涵重构和实践演变。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将打破传统“低等次”教育定位,从参照普通教育向社会企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跨界教育转变,从掌握传统技术技能理论及实践向掌握多元知识技能以适配先进生产力发展需要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单一学科工作流程和传统技术技能的执行者、使用者向多学科、多领域全工作过程和智能技术技能的监控者、研发者转变;职业教育治理将从“单中心化”治理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治理的“多中心化”转型,由此驱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和传统产业转型所带来的行业、职业新变化,职业教育改革要走出传统工业文明时代的拘囿,主动找准新定位、融入新技术、布局新专业,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紧密匹配行业和区域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提高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适应性。
首先,深化产教融合,升级“产业链”。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关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需要适配产业转型升级,匹配新型生产关系。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适应产业发展前沿,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推进家政、养老、健康、托育、旅游等生活服务业的产教融合,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水平职业院校联合打造重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产业链”上打通生产和服务发展“最后一公里”。优化构建“共建共商共治”的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构建与现代产业集聚融合、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推进科教融汇,赋能“创新链”。作为科技要素与教育要素有机融合的科教融汇,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突破口。职业教育推动科教融汇要突出其技术理性,找准“科”与“教”相互渗透的契合点,将科技力量融入“大国工匠”人才培育模式,也就是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服务过程中融入科技创新,对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协同攻关,促进我国前瞻性突破性关键技术发展从量向质的跃迁、从局部突破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教融汇,有利于与技术企业、产业园区建立科教产出的服务、依存、补给等新型关系,从“创新链”上破解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在资源整合中构建高效的科技动员体系和合理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更科学、精准、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实现科技与教育的供需耦合。
最后,优化专业布局,锻造“人才链”。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把握产业迭代趋势、前瞻产业布局是专业优化调控的关键。这需要立足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资源禀赋,编制适配新质生产力的专业升级方案,优先发展新兴专业、紧缺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淘汰撤并供给过剩、就业率低的专业,推动专业的动态调整逐步向高水平专业群的组建迈进。校企合作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明确专业群的服务面向、组群价值和发展逻辑,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将先进的技术、标准、工艺、文化等元素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使专业布局与产业、职业岗位紧密衔接,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紧密衔接,课程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衔接,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避免“人才链”上人才的不适应现象。
(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