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高原大地 感悟青海大美

2024-08-15 00:00:00李克海金浩昊
群众 2024年15期

筑绿色之基,山宗水源树牢生态屏障;悟思想之力,高原大地绽现时代新貌。仲夏的高原,长天流云,气象万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团深入高原大地,近距离体味大美青海的自然之美、精神之美、和谐之美,切身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在青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绘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精彩华章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指明了青海对于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青海湖浩渺无边、水天一色,祁连山耸入云端、苍翠葱茏,三江源雪山遍布、冰川矗立,一望无际的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独特的地域造就了青海独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也赋予了青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从全省90%以上国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的实际出发,青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

“天下黄河贵德清。”印象中黄河总是浊流滚滚、波涛汹涌,然而在贵德县境内,76.8公里的黄河沉稳平缓,河水清澈,像一条绿丝带环绕在山川之间。贵德县突出重点水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黄河上游水生态修复,深入开展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黄河流域生活垃圾清理百日攻坚、黄河流域生态问题全方位“体检”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问题整改。全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黄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栖息着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猞猁等珍稀濒危野生物种。近年来,通过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效落实最严管控措施,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冻土稳定性不断提升,植被面积增加51.27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植被初级生产力提升12.67%,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升7.3%,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绿水青山常在,金山银山方能永续。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重点是推动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合理高效变现。

拉脊山下,阿什贡七彩峰丛砂石灼灼、五彩斑斓。海南藏族自治州以这片丹霞地貌为核心,聚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整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把景区打造成集高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黄河源头文化、天地人缘文化为一体的全域景区,实现了单一旅游观光向绿色生态旅游转型。2023年,景区共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300万元。

青海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青海绿电”成为一道壮丽风景线。2023年,“青海绿电”跨越山海,输送至河南、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安徽等14个省(区、市),外送电178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146.4亿千瓦时。

十多年前,共和县的塔拉滩还是一片风沙漫天的戈壁。凭借年平均日照时间达到3000小时的天然优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年发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登上园区的观光塔眺望,345平方公里的光伏发电园仿佛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超过1000万块光伏板犹如向日葵般昂首汲取阳光。经过多年发展,共和县创建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已成为集光伏、光热、风电、装备制造、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为一体的集中连片、统一开发综合示范园区,并初步形成了风、光、水、地热、储能“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

光伏园的建设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光伏板的遮挡改善了土壤的水分和肥力,助力牧场恢复。牧草长,引牛羊。为了让羊群能够畅通无阻地吃草,园区工作人员将光伏组件的离地高度从原来的50厘米调节为120厘米,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牧羊”,进而带动了附近牧民增收。“光伏羊”成为塔拉滩上又一张名片。

书写传承精神、赓续血脉的壮美篇章

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这片红色的热土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仲夏时节,海晏县的金银滩上缀满黄色、白色的金露梅和银露梅。20世纪50年代,这片草原上建起了中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原子城,成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不仅孕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还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原子城前身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核工业部国营221厂。60多年前,这里被选定作为核武器研制基地,6000多名牧民没有提任何条件,仅用了十天就让出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赶着15万头牲畜向刚察县、祁连县等地迁徙。从最初的三顶帐篷起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在海拔3100多米的高原盖厂房、修铁路,建起了草原干打垒、地下窝棚和半地下宿舍,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没有人员就突击培训,以老带新;没有图纸,自己动手绘制……祖国一声召唤,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告别亲人、远离家乡,默默奉献、攻坚克难,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科技创新奇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海晏县原子弹纪念碑、海晏县原子城遗址、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在默默讲述着当年可歌可泣的艰辛岁月。

为了讲好原子城的红色故事,海晏县实施红色旅游项目、盘活红色旅游资源、推出红色精品线路,形成了集教育、休闲、体育、观赏、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红色文旅新模式。原子城纪念馆深入发掘和研究原子城红色文化,做好文物的活化利用和研究阐释,还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深入社区、院校、企业,以快板、话剧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讲,慕名到馆参观学习的群众累计达400余万人次。

“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裂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1937年3月,红西路军撤入祁连山,战胜了雪山、戈壁等极端艰苦的环境,粉碎了敌人无数次追击堵截,为革命保存了骨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祁连县红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馆里,200余件带有红色记忆的实物,120多幅照片,24个感人的故事,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历史。近年来,祁连县集中力量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着重做好红西路军在祁连活动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近600场次,接待干部群众和游客20余万人次。

奏响同心筑梦、聚力前行的和美乐章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之地,更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一环。进入新时代,青海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同心共创美好生活,呈现出团结奋进、内外聚力、和衷共济的和谐发展场景。

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这在青海成为上下共识。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在共同生活共同建设的历程中,各族群众结下深情厚谊。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宁夏调研时指出,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处青海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被誉为“青海北大门”,有回、汉、藏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超过60%。党的十八大以来,门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民族工作与民生工作深度融合,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大力宣传各民族群众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团结引领全县各族群众凝聚共识、加快发展,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其乐融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0年以来,在东西部协作政策的牵引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先后有五批次、3800多名援青干部、技术人才来到青海,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支援”到“合作共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谱写了新时代的“山海情”。

西宁城北,元朔山下的一片红墙黑顶建筑群是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为了让牧区的适龄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在上海市的对口帮扶下,投资1.45亿元在西宁兴建了这所占地51亩的学校。自2019年9月招生以来,共有1446名果洛籍学生入学就读,目前在校学生800名,其中藏族学生占比超过97%,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位居果洛州各所中学首位。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同饮一江水,苏青一家亲。“江南的茉莉花,摇曳在黄河边;高原的格桑花呀,盛开在巴彦克拉……”以苏青“山海情缘”为主题的音乐剧《遇上你是我的缘》相继在青海、江苏等地上演,感染了无数观众。音乐剧改编自江苏援青干部真实经历和典型事迹,讲述了他们立足高原、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青海是江苏唯一承担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双重任务的省份。2010年开始,江苏启动对口支援海南藏族自治州工作;2021年起,协作范围扩大至青海全省。近年来,通过两地互访、产业协作、结对共建、教育帮扶、干部交流等方式,37.15亿元资金由苏入青,1193个项目落地生根,双方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大,内容更广泛,形式也更加多样。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