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2024-08-15 00:00:00胡建平
群众 2024年15期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落地,事关就业优先战略落实,事关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以更高的政治自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就业育人发展方向,用心用情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政治高站位,为服务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系统部署,充分体现教育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性支撑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承担着服务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中的交汇作用,必须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以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的人才力量。

以更宽的视野拓宽就业新渠道。牢牢把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市场化就业,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资源,把毕业生岗位开发与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重点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以更大的力度拓展政策岗位新空间。坚决守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盘”,教育部门和高校坚持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好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科研助理等就业机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以更高的标准拓深就业服务新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并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努力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细。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就业政策宣传,用好“就业创业在江苏——人才政策计算器”,帮助毕业生结合自身情况精准查询各项政策信息,用动心的政策、暖心的服务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安心留苏就业创业。

坚持服务高质量,为落实根本任务增添“新活力”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唯有更为精准的、更富内涵的、更可持续的就业指导服务,方能符合社会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的就业“急难愁盼”问题的真正需求。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强化以大学生职业生涯为核心的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能力,是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

突出信息化手段,促进就业服务更为精准。我省已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省、校三级一体化的“江苏大学生24365就业服务平台”,省级层面与省内所有高校实现信息无缝对接、数据实时共享,每年通过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00余场,精准推送岗位信息。进一步发挥好信息技术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以服务智能化、管理更精准为目标,加大就业市场建设,强化“百校联动”效应,整合行业性、区域性就业资源,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共建,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数据跟踪,做到精准施策,为有着不同生涯目标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及时为困难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精准提供就业帮扶和服务,推动每一位毕业生顺利就业。

突出专业化素养,促进就业育人更富内涵。我省每年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就业创业骨干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专项师资培训,不断满足师资培训新要求,努力培养和壮大素质过硬的就业创业骨干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培训“突击队”。深化就业育人导向,积极开展本土化生涯发展理论研究,将国外生涯指导理论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力打造特色化、科学化的江苏生涯教育“名师金课”,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突出全过程指导,促进生涯发展更可持续。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念引导为重点,坚持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同向同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紧扣生涯规划关键环节,将生涯教育端口前移,在新高考背景下,促进高校与高中深度对接,推进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提早探索职业未来、科学规划专业。紧扣职业发展核心能力,把生涯规划纳入高校生涯指导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题月、就业创业公益巡讲等活动,帮助毕业生理性择业、调整心态,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赋能高水平,为完善反馈机制塑造“新优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动作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强化数据规范和运用,能够推动科学预判形势、引领工作方向。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数据贯通,实现信息发布常态化,提高调研评价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构建纵横交互的工作新格局,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赋能。

建立就业形势“瞭望台”。依托“江苏智慧就业大数据监测与预警分析平台”,对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岗位需求状况的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实现对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的动态管理和监测预警,促进科学研判人才供求趋势,超前谋划应对发展中的变化,力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树立专业设置“风向标”。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预警,逐步完善基于就业视角的专业监测预警研究。鼓励和支持高校适应产业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按照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及时调整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

形成人才培养“助推器”。加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等调研工作横向整合贯通,掌握江苏高校毕业生在职场上的持续发展力,为实现“就业反馈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支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适时适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省内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适配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政治安全、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从战略的高度谋划、从民生的角度促进,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紧紧围绕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这一使命任务,千方百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