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用为牵引培养造就创新人才

2024-08-15 00:00:00王成斌
群众 2024年15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必须坚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深入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推进新征程上的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了人民”的人民性特质,也深刻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的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建设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反映了我国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难度大、问题多、任务重的现实情况,同时提出了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创新人才队伍的战略抓手。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充分阐释了人才的培养和集聚离不开教育和科技的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从实践层面来看,一定要加强统筹衔接。在顶层设计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必须考虑到教育问题和科技问题,瞄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离开教育和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科技、人才,既有各自相对独立运行的子系统,又共同隶属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系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科技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育又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科技也为教育发展持续赋能。因此,只有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通过科技向教育赋能、教育向人才赋能,才能使新时代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达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人才数量(即规模宏大)、人才结构(即结构合理)、人才质量(即素质优良)的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质量教育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卡点。因此,需要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立足推进“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良性循环,加强人才培养和集聚的机制创新。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机制,厚植新时代人才的创新基因。作为植根于我国科技事业伟大实践的精神体系,科学家精神是我国一代代科学家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实践积淀,形成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优良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引领,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持续推进机制创新,形成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的新格局。

发挥高校战略先导作用,当好教育科技人才通达融合的枢纽。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多重功能,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推进“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良性循环中发挥着战略先导作用,既是教育、科技、人才通达融合的重要枢纽,也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高校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对标对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目标要求,坚持“四个面向”,把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根据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结构布局,创新高校对外协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推进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创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机制,以人才新质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要求。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一支具有“金字塔”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其中战略科学家处于“塔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处于“塔身”,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塔基”。目前,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还存在“有高原缺高峰”、人才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破”和“立”都不够等体制机制障碍和问题。因此,要坚持党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和集聚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推进高能级平台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组织,为高端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机会,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健全不同领域科研人才的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从而吸引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

健全市场化聚才用才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用人主体的主动性。推进人才发展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确保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有效举措,也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要充分激发用人单位引才用才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各方力量参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引才新机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借助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公司、引才引智工作站等有偿荐才,对招才引智成效显著的引荐主体,健全完善市场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高端人才服务矩阵,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集聚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