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创新

2024-08-15 00:00:00马慧
群众 2024年15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用数字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与吸引力的重要方式,要善于抓好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性技术成果的赋能作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生产空间、主客互动空间、实践转化空间,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以数字化重塑高校思政教育的知识生产空间

知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具体承载,大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完成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授课形式,即通过知识的灌输讲授,实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但事实上,已经习惯了数字化生存的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对于相对固化平面、章节严谨、结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缺乏兴趣与热情,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难以有效展开。数字化创新了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开始朝着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改革,力图通过形式的转变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

自主性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品质。具有自主性的人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主动探索世界规律,发现社会运行的奥秘。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是相对于现实社会生活而言的全新空间。数字空间具有交往即时性、资源无限性、传播裂变性等特征,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数字空间中的知识习得既可以获得线下教学情境中无法获得的体验感,也能够发挥自主探索精神,去主动寻找和自己适配的知识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其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对其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空间机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空间。

具体来说,就是要将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数字性转化。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鲜活景观,就是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由教材走向生活的承载介质。将这类鲜活的承载介质数字化,便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索,从而获得学习体验感与知识获得感。例如,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缺乏对教材上国宝文物相关描述的兴趣,但如果通过“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展厅”等方式,将国宝文物“活起来”,让学生在探索数字博物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以数字化搭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客互动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主客体互动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加深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理论掌握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具有特殊权威,知识带来的权威性光环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身份界别。身份区隔既为知识传授带来了诸多不便,也让教育学领域中产生了关于主体间性的诸多理论探索。主体间性的生成就是要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平等的对话建立真正的良性课堂互动。但其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在现实教学场景中,无论教师怎样努力摆脱其身份属性给予的权威性“气场”,但客观存在的身份规定性决定了其无法真正做到主体间性,让学生可以发自内心地与之自如地交流互动。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主客体互动空间。基于匿名性的数字化身,让所有的课堂教学的参与者都成了无可“认证”的数字虚体。无处不在的网络终端设备造就了人人发声的景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人发声便意味着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课程教学软件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方位把控,合理地设置议题,引导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软件的应用中,可以采取“点赞”“评论”“踩一脚”等等互联网中表达支持或反对意见的流行形式,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智能学习软件不再成为浅表性的数字化形式,而是真正能够发挥赋能效应的数字化手段。

在数字互动过程中,教师主体作为引导者,要将自己的角色置于与学生相对平等的参与主体地位,即可以与学生发生意见的交换与情感的沟通。但是在教学情境的具体展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坚守正确的价值引导:在设置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多使用有积极价值面向的社会性议题;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正面舆论方向延伸与拓展;在结论总结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辩证逻辑与穿透现象看本质的理性思维。

以数字化生成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转化空间

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产生于其感性实践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现实性与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尽管部分高校已经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情况难以得到有效的把控,实践成效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数字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无论是虚拟现实、数字仿真抑或增强现实等技术,都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全感官沉浸的世界里,以一种虚拟性的实践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性要求。

沉浸式媒介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对信息空间中教育对象交互动态等数据的虚拟投射,提前抓取和预测其所惑、所困、所堵,设置相应的虚拟情境,以特定的叙事方式达成对个体的验证与引导。简单来说,虚拟性实践颠覆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侧重于理论把握、逻辑反思、经验推论的思维性过程,而是依托数据分析、算法模型、虚拟映射的方式,在虚拟性空间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基于感性经验的意识形态。虚拟实践的引导性区别于教材知识的灌输性,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引导在于循循善诱,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己发现,在经验中寻求答案,因此学习的成就感更高、体验感更强。

在虚实结合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通过知识性的学习获得科学的理论与价值的引导,也可以在虚拟性叙事的实践参与中,印证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其在虚拟实践中的数据痕迹,则可以经由大数据、智能算法等绘制专属的“数据画像”,并以此为依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对虚拟实践情境的适配性更高。虚实结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转化的空间建构逻辑,是数字思政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责任编辑:赵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