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农业强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等次,获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以来,海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部署要求,有力有效推进农村综改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坚持高位统筹,持续加大试点试验推进力度。把农村综改作为助推海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精心谋划、高位推动。一是健全组织推进体系。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步设立项目推进、资金管理、绩效评审三个工作专班,常乐镇、正余镇2个试点区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将试点试验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和乡村振兴观摩,建立完善“双周调度、月度例会、季度点评”推进机制,构建“区级统筹负责、部门分工协作、镇村组织实施、社会协同发力”工作格局。二是加强政策制度保障。紧扣具有海门特色的乡村振兴“2+3+N”政策体系,围绕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出台《关于鼓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十条措施》;围绕数字乡村发展,制定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举措;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出台《壮大“新农人”队伍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乡村治理,丰富完善党建引领“基座工程”等文件,打出政策制度保障“组合拳”。三是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大力整合农业、水利、林业等涉农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试点区域,分批分年度科学安排资金,2023—2024年试点试验期间,共计划筹集资金3.34亿元。制定《试点试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资金投入板块结构表,细化资金使用方向和用途,实行镇级报账制,按照项目和行政村核算明细,建立项目资金辅助账,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狠抓项目建设,全力夯实试点试验关键支撑。把项目作为农村综改核心抓手,明确实施周期,狠抓推进落实,有效推动项目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一是项目招引提效。常乐镇聚焦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和“一核两带三片”规划,正余镇聚焦机器人赋能乡村振兴和“一轴两心三区多节点”规划,确定招引重点,绘制招商图谱。加大与浙江蓝城、强盛农业等意向企业和中国农科院等有影响力的农业科研院所对接力度,储备量质兼备的潜在“合伙人”,确保产业项目有人运营、公共服务项目有人管护。二是项目推进提速。充分发挥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和三个专班作用,对9个项目及子项目全面实行联审机制,制定“一项目一方案”,一把手亲自抓、一套班子专门抓,做好用地报批、手续办理、开工建设等各项工作,形成项目推进“大事记”,坚决做到实施主体明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明确、建后运营和管护明确、要素保障明确、体制机制创新明确、项目效果效益明确。三是项目服务提优。用足用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优先保障农村综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纳入预留城乡建设用地使用范畴。设立审批绿色通道,实行服务清单制,强化项目用地服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项目区域,完善乡村道路、通信设施、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机制创新,深入拓展试点试验有效路径。既立足当前求实效,又着眼长远谋长效,坚持边实施项目边建立机制,进一步激活动能、推动发展。一是聚焦“强农带农”创新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紧邻大上海的区位优势,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组建海门大米、海门肉鸡等5大农业产业联盟,打造海门山羊、优质稻米等6大产业链,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农业、电商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创新实施土地流转资源增值、增加就业带动创业等五大联农带农机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苏中苏北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1.77∶1,比全省平均低0.3。二是聚焦“贯通融合”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机制。通过正余镇“数字乡村一张网”、常乐镇“智慧乡村”数字化平台,完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建设管理智慧高效。建立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成“1+3”区域农技服务体系,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91.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新建5G基站349个,农村地区5G信号、广电网络全光网改造覆盖率100%。三是聚焦“内培外引”优化乡村人才振兴机制。搭建“乡创+科创+文创”田园综合体,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组建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常乐镇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动本土人才扎根乡村、城镇人才回流乡村、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形成“人才下乡、乡贤返乡、科技强乡、资本兴乡、资源活乡”的生动局面,全区入选省乡土人才50名。四是聚焦“共建共享”完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全国试点为抓手,健全“1+4+1”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五强联动”“五位一体”党建作用,实施“三带一跟”“四民工作法”治理机制,试点区域建立网格党支部92个,创新设置“宅上党小组”294个,建成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8个,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基座工程”做法获中组部推介,“宅上党小组”入选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五社联动”机制创新全省试点。
强化以点带面,全面放大试点试验示范效应。把典型引路作为有效手段,以全国农村综改小切口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有机统一。一是启动实施“一镇一试点”。发挥14个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叠加效应,在全国农村综改试点的引领带动下,海门街道、四甲镇成功申报市级乡村振兴试点,其余7个区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明确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逐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村整治提升等试点,全区形成了“1+2+7”农村改革试点格局,通过不同领域先试先行,释放改革长期效益。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为抓手,因地制宜推广物业经济、资源盘活、村企联建等“强村十法”,集体经济百万元村全覆盖,2023年村均139万元,全市第一。三是示范带动全域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统筹推进示范镇、示范片、示范村、示范点“四级联创”,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8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先进)村33个,探索形成颐生村“特色田园、农文旅融合”,中南村“村企联建、产业赋能”等8种乡村发展模式,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海门样板。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