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同时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江苏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构建了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其中,南京都市圈也是国家首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近年来,南京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聚焦南京科创圈建设,放大南京首位度城市溢出效应,带动南京都市圈周边城市创新能级提升,南京科创圈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一是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任务纷纷落地。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获批建设,南京成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入选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滁州、淮安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高新区。
二是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向都市圈集聚。2023年,南京都市圈内高新技术企业共20109家,同比增长14.83%,科技型中小企业38086家,同比增长18.46%,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80家,同比增长90%以上;高校院所实力不断增强,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增加6个,达43个。
三是科技创新合作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持续实施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为都市圈中小企业对接创新资源,都市圈创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2023年,南京都市圈各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输出)达2878.29亿元,同比增长23.24%,占苏皖两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输出)的41.54%,占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输出)的18.11%。
南京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取得实效的同时,聚焦科创圈建设,在体制机制优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园区共建、资源共享共用、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形成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新突破、新经验。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在苏皖两省领导下,围绕建设“创新都市圈”的目标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充实工作力量,形成了多层次协同推进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2021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后,南京市设立常态化运行的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逐渐形成苏皖两省共同指导协调,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进行重大决策,都市圈建设办公室综合推进,科技等专业委员会和区县政府执行的多层级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建立决策咨询机制。都市圈科技专委会推动建立都市圈科技创新智库联盟,纳入都市圈内高校、智库机构,开展区域合作有关课题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报告,定期发布都市圈创新合作白皮书。同时,组建区域科技创新专家库,纳入国家、省、市三级高校、智库的专家,为都市圈科创合作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建立信息数据互通机制。依托都市圈科技专委会,定期召开都市圈专委会会议,交流通报各城市科技创新情况,共同组织开展航空等重点产业调研,定期组织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的交流培训。
增强辐射带动,拓宽产学研深度融合渠道。推动南京高校院所等优势创新资源加大都市圈的布局,设立异地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注入创新资源,对都市圈各城市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方面,政府积极作为,马鞍山积极对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引进技术转移分中心,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扬州市与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研究院和科技园。南京大学在都市圈4个城市设有异地研发机构,东南大学在都市圈5个城市设立异地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对接,镇江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设立研发中心,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鼓楼医院等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马鞍山中钢集团等6家企业为更好利用南京创新资源,在南京设立研发机构。
加快园区共建,形成“点、线、面”体系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以“科创飞地”、创新走廊和毗邻地区合作为重点,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不同城市、不同类型园区联合共建,区域合作的网络更加紧密。一是以“科创飞地”为“点”强化合作。苏皖两省分别出台《关于印发深化南北结对帮扶支持科创飞地建设的通知》《关于开展开发区“飞地经济”试点的通知》等政策,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积极响应,在中心城市设立科创飞地,打通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的通道。目前,都市圈各城市政府、企业在南京设有各类“科创飞地”共18个,“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周边”的模式日趋成熟。二是以创新走廊为“线”打通循环。以南京环紫金山科创带为基点,构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与镇江共同推进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串联沿线科创资源;与扬州谋划建设G328科创走廊,研究制定《扬州G328产业创新走廊发展规划》;与淮安共建“宁淮科创走廊”,共建区域产业创新圈,形成南北纵横的线性合作模式。三是以毗邻区域为“面”对口协助。南京与淮安设立“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由江北新区负责开发建设、盱眙县负责社会管理,共同打造都市圈跨区域合作示范平台;南京与滁州围绕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签订多项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依据规划同图、计划同步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社会治理一体化全面发展模式;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围绕高端数控机床、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打造南京都市圈产业承接和配套基地。
促进资源共享,保障要素流通政策落实。南京积极推进都市圈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推进科技创新技术、人才、资金、成果等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一是搭建创新资源对接平台。牵头搭建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汇集都市圈内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孵化载体、高新园区等科技创新资源信息,为都市圈创新主体提供创新资源展示、检索、链接等一站式可视化服务功能。二是政府专项计划支持。持续实施“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对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营造区域良好创新协作生态。三是推进人才互通互认。签订《南京都市圈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互认框架合作协议》,推动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与都市圈城市签署《南京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框架合作协议》,对滁州、马鞍山和镇江等地技术经纪人进行培训,培育技术转移人才。
注重氛围营造,凝聚都市圈创新合作共识。南京扛起中心城市担当与责任,主动作为、率先发力,周边城市群策群力,积极响应、形成合力,紧扣一体化思维和一盘棋思想,创新合作共识不断凝聚。一是发布创新合作宣言。都市圈各城市科技局局长联合发布《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镇江)宣言》,就完善创新合作机制、畅通合作渠道、共享创新资源达成共识。二是共同制定重大战略。都市圈各城市共同编制《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协同打造全球领先的特色化科技集群,联合共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引领性枢纽和全国科教资源创造性转化示范区,共同培育世界级智能科技与生命科学产业创新高地。三是共同举办重大活动。连续举办三届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共商都市圈科技合作重大事项,谋划都市圈优化创新合作机制、畅通合作渠道、共享创新资源的路径和举措,搭建都市圈创新主体交流互动的平台。
(作者单位: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