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中国文艺发展道路这个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讲话中作出深刻阐发。他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论断总结了党在百年奋斗道路上领导文艺工作的宝贵经验,揭示了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深厚根基、价值取向等多重意蕴,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文艺发展道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区别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文艺发展路径的最鲜明本质属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文艺事业,坚持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来涵养文艺工作者的精神世界、丰盈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党的奋斗历史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主义理想追求与社会制度的有机统一,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不仅决定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道路,而且也是促进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可靠政治保证。
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质要求。一方面,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实践中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把握时代脉搏、观照现实生活、吃透生活底蕴、读懂社会这本大书,把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融汇于文艺创作及其作品中,使我国文艺事业在正确的方向道路上前进。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要按照美的需要和创作规律来选择艺术形式、萃取文艺题材、构思情节内容、塑造艺术形象,通过艺术作品润物无声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党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力量。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与历史文化根基
“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揭示了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与历史文化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第一个结合”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实践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用以指导中国实践。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路,既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客观现实依据和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第二个结合”表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其深厚根基就是由几千年中华文明涵育的中国文化生命体,是积淀于中华文明、民族心理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同样是党指引下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深厚历史基础和文化基因。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必须把“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通过文艺创作创新实践,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文艺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文化创造和博大襟怀。尤其要科学处理与解决关乎文艺事业方向道路的一些重大关系。一是文艺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实现尊重艺术规律和依靠文艺工作者的统一,实现文艺创作者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统一。二是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从全球风云、时代大潮、历史长河中把握历史进程、社会规律和时代大势,紧扣民族复兴主题,热忱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恢宏气象。此外,还要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
“高扬人民性”,指明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根本立场和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同志指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根本立场”“根本宗旨”“动力所在”“本质”等词汇,强调人民性是我国文艺的根本价值取向。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要坚持“高扬人民性”的光辉旗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穿于文艺创作各环节全过程,切实践行为人民创作的根本宗旨。一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传递向上向善向美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的优秀文艺作品来团结、凝聚、激励人民,增强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是“为什么人”的原则问题,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定着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是“人民需要文艺”的内蕴所在。二是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丰沛源泉,使艺术形象既来自人民、源于生活又歌颂人民、高于生活。这是文艺作品的源泉问题,是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要求,是“文艺需要人民”的集中诠释。三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艺术作品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在人民对艺术作品的消费、赏析中遴选“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这彰显文艺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兼有“人民需要文艺”和“文艺需要人民”双重含义。四是要把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书写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这是“文艺要热爱人民”的根本要义,是我国文艺“高扬人民性”特质最为坚实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基础。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开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条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引,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文艺的核心力量,彰显其科学真理性和政治方向性。这条道路既基于中国国情、反映中国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又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融汇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凸显其时代性和民族性。这条道路在“高扬人民性”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我们要深刻领悟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繁荣发展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艺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