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挥着凝聚人心、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支撑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聚焦。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和高质量完成这些目标任务,要从党团结带领人民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挥凝心聚力作用这一根本需要出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巩固和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宣传走心:实现人民精神上的自主自强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既是百余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中国发展成功之路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战胜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夯实理论自信根基,实现人民精神上的自主自强。从人的精神成长历程来看,人的思想来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成长于自身认知能力和水平提升的渐进过程中。引导人们从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进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的精神世界,需要结合人们在具体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发挥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引领和浸润作用,让党的宣传工作入脑入心。一方面通过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塑造好精神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革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机制,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和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等,不断激发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文明价值追求和自我品格提升。
服务贴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们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满足好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以更加贴心的文化服务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实现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满足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既要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双向发力,又要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上绵绵用力。通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不断提升社会文化生活的总体水平;通过深化文化领域国资企业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等,不断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治理水平提升,为人们提供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条件;通过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让中华文脉和文明基因成为人们现代文化生活的共同底色;通过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更好促进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健康发展。
明理齐心:聚合人民舆论的强大正能量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推进的智能网络传播时代,社会信息生产与消费、分享与聚合、互动与共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演进,信息网络传播生态的要素及其组合方式还会进一步改变,在给人们不断带来传播新体验新感受的同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往和文化生活方式。面向新的技术条件支撑的信息传播生态,面向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兴起的浪潮,如何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成功蕴含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开创人类社会历史新纪元的科学原理、中华文明延绵发展智慧的哲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共鸣的关键性方面。一方面,通过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在讲清楚道理、学理、哲理的基础上,在网络空间聚合起人民舆论的强大正能量;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不断营造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的网络生态,形成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社会信息交往法治空间和道德规范。
开放守心:彰显人民创造现代文明力量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进程中赓续好中华文明,必须在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和理论基石中,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深化对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命运的理解与共商、发展与共促、安全与共治,以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之格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守正创新、守心创造。通过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中国故事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发展叙事,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让中国方案更好地融入全球治理方案,形成与国家治理效能相符合的国际合作促进力与和平发展维护力;通过扩大人文交流合作,让中国价值更好地融入世界共同价值,形成与中华文明延绵发展智慧相辉映的价值倡导力,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