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把握的重要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不断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
推进改革发展,要掌握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正确把握好全局和局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一要善于运用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着眼改革全局谋划工作,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改革各项工作。二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坚持大历史观,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总结改革经验,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担当历史使命。三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突出问题导向,运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改革中的问题,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形式主义和无所作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四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启示,注重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找准制约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关键问题、重点问题。五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推进善治,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六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胸怀居安思危的忧患和如履薄冰的谨慎,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改革中的重大风险。七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坚持统筹兼顾、协同耦合和全面协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辩证看待和处理改革各领域各方面,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驱动力。只有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相互促进,才能让发展更有动力、社会更有温度、民生更有保障。要注重从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让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现代化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效率与公平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没有效率或没有公平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解决好效率、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我们推进社会建设的一条主线是坚持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维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以安定有序赢得长远,也要以旺盛活力提供动力,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五是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就要坚持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三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各项改革事业。一是前瞻性思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全局性谋划。要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要妥善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形成改革强大的合力。三是战略性布局。必须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注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四是整体性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把整体推进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把长远制度建设同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要统筹谋划好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把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同解决新出现的矛盾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产生综合效应。
(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