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的开放性

2024-08-15 00:00:00刘洁
理论观察 2024年6期

摘 要:李商隐无题诗指向性的模糊,开放了其阐释空间,造就了解读的多义性。无题诗以爱情为书写题材,但其中部分诗作又继承了比兴寄托的传统,其寄托内容主要有臣寓合寄托和朋友寓合寄托。对李商隐无题诗寄托问题的研究于无题诗的阐释与接受均有重大意义。研究寄托问题是解读无题诗内容情感的关键,也直接影响阐释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寄托;爱情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6 — 0135 — 04

一、引言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形式,顾名思义,就是以“无题”二字作为诗歌的题目来进行诗歌创作。刘学锴先生在《李商隐诗歌研究》中说道:“现存唐诗中,在李商隐之前,以‘无题’为题的,只有卢纶的一首七律。”[1]32这首诗是本名无题还是失名后被编者改为无题还难以定论。“与商隐大体同时而年辈稍早的李德裕也有一首五绝《无题》。”[1]32但是刘学锴先生认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也未必早于李商隐的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较其它诗歌更加倾向个人的感性与抒情。首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去叙事化,隐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纯粹描写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和作者当时当地的心理体验。但是消解了事件载体,读者就无法通过具体事实来推测作者创作这些诗句的意图及其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一千个读者就产生了一千种不同的猜测。其次,李商隐的无题诗虽然多以爱情为主题,但是结合李商隐困于党争的人生际遇与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传统,很难不去联想他想表达的可能不仅仅是爱情受到阻隔的痛苦。再者,李商隐自己也在诗文中写道:“楚雨含情皆有托。”[2]66虽然不针对每一首诗,但是此话无疑开放了其诗的阐释空间。正因为无题诗本身抒情性、纯诗性、象征性的特征,让它具有了朦胧之美和多样化解读的可能,研究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意图也就成为了阐释和接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无题诗对爱情诗的拓展

要研究李商隐无题诗的寄托问题,必须先明确无题诗的范围。刘学锴在《李商隐诗歌研究》中提出:“商隐集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可以认定的有十四首。它们是《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晼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帏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1]33除此之外,还有六首,据刘学锴先生考证,虽然都名《无题》,但其实并不可靠,应该是失题之后被编者加上了题目。

可以明确认定的十四首《无题》的内容多写爱情,尤其是写爱情的阻隔。从情感上来看,一方面,无题诗大都表达一种幻灭之感,无论是情人之间的生离,刻骨铭心的相思,还是求而不得的痛苦,都奠定了无题诗伤感寂寥、绝望与幻灭的基调。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4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2]57写的是对爱情的执着向往,即使幻灭也情深不改、矢志不渝,有一种爱情至上的殉情精神;“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2]47“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2]47“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2]57写的是相思之苦;“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2]50描写的是佳人难求的幻灭;当然也有“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2]15这样快乐的诗句,但是这种快乐充满了淡然惆怅,并且在“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2]12BlGYMhBkjmRmv1NzWOtOsAyVPLly17kIEv5eRx7Gec=5的热闹之后,也还是要“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2]15,这不禁让人感叹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易逝。

另一方面,无题诗歌颂情感的纯粹性,李商隐笔下的主人公都是极度理想主义的人,这一点与其他诗人的爱情诗截然不同。如元稹虽然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3]316这样感人至深的诗句,但是他更多还是将女性当做凝视的对象与炫耀的工具,从他在《会真诗》中所写“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4]134的幽会场景就可以看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5]86这样艳情的诗句。甚至连杜甫的《丽人行》中也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6]107这种略带窥视意味的句子。李商隐其实也有“想象铺芳缛,依稀解醉罗”[2]15这样轻佻的诗句,但在他的无题诗中却丝毫看不到艳俗与猥亵,只有一种纯情的向往与惆怅,痛苦与寂灭。问题于此处已然呈现,读者无法通过李商隐指向不明的诗句判断其无题诗中幻灭感的根源,是否纯粹因为爱情。李商隐的《无题》显然为爱情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使爱情诗脱离了夸饰艳遇的俗气,走向纯粹情感之流露,这种摆脱叙事直接描写心理情感的写法无疑拓宽了爱情诗的形式,但是无题诗是不是纯粹毫无寄托的爱情诗还是颇有存疑。

三、“直赋艳情”与“别有寄托”之争

关于《无题》是否存在寄托的问题,历代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持寄托论观点的学者中影响比较大的明代有明初吴中四士之一的杨基、何乔新、廖文炳、谢榛等人;清代有吴乔、冯浩、朱鹤龄、纪昀、张佩纶等;二十世纪以来主要有张采田、王蒙等人。

批评李商隐无题诗的学者明代有蒋冕,明末清初有钱龙惕,清代有贺裳、钱澄之等,当然他们之中有的还是认为无题诗有寄托,比如蒋冕在《琼台先生诗话》中写道:“《无题》诗自唐李商隐而后,作者代有其人。然不伤于诞,则伤于淫。且词晦旨幽,使人读之,茫不知其意味所在……近代评诗者谓诗至于不可解然后为妙。夫诗美教化、厚风俗、示劝戒,然后足以为诗。诗而至于不可解,是何说邪?”[7]240显然,蒋冕认为李商隐的《无题》晦涩难解,完全不符合传统诗歌言志、载道的功能作用,但是“词晦旨幽”、“茫然不知其意味所在”这些语句透露出蒋冕可能还是觉得《无题》有背后的寓意与寄托,因为如果无题诗没有寓托,还不至于晦涩难懂。但也有不认同或者不完全认同寄托论的学者,比如钱龙惕认为:“裙钗脂粉之语,闺房谑浪之事,仅可以意逆志,无庸刻舟求剑。”[7]241从他的观点来看,他认为《无题》是一种艳体诗歌,可能李商隐隐去本事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闺房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8]426,因此对无题诗的解读根本没必要穿凿附会、刻舟求剑。贺裳则认为“商隐《无题》专赋艳情者。”[7]245“李义山‘书被催成墨未浓’‘车走雷声语未通’,始真是浪子宰相,清狂从事。”[7]245他的态度已显而易见了,李义山浪子清狂,所赋之诗亦为淫辞艳语。钱澄之则更进一步,不仅认为商隐无题诗是艳诗,更是觉得他所陈之情“无一语足动人情”[7]246。二十世纪,苏雪林也提出了她的观点,她认为无题诗“篇篇都是恋爱的本事诗”[7]248,这种观点是将《无题》具体化,认为它可能没有除爱情以外的其他寄托。当然刘学锴先生批评这种将心灵记录强行本事化的观点难免缺乏支撑,流于臆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中庸的观点,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就是在有无寄托的问题上,“宜分别观之,不必概为深解”[7]244,这种观点是较为合理的。《无题》中有直赋艳情者,比如说公认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闻道阊门萼绿华”)第一首描写的是佳人在侧,欢宴游戏,通宵达旦的场景,全诗充满了一种雀跃与欢乐的气氛,虽然也有一点乐到极致产生的怅然若失的淡淡的寂寥和忧伤,但是作为描写聚会与爱情的诗解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全诗无法看出任何其他寄托的痕迹,如果硬要说寄托别意,难免牵强。而第二首则是描写男子思念“吴王苑内花”[1]40的心情,这个“苑内花”指的可能是贵家的姬妾或者歌伎。当然如果按照香草美人的传统解读,这个男子思念的美女可能代指君王或其他人,但是根据论者考证:“商隐《南山赵行军新诗盛称游宴之洽因寄一绝》《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均将贵家歌伎喻为吴宫美人、西施。”[1]40而且,这首诗与第一首合为组诗,应当是题材内容上差别不大,因此学界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这首诗是别无他意的爱情诗。

但是也有阅读起来明显感觉别有寄托的诗篇,比如《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还有人认为《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无题》(白道萦回)也有明显寄托。为什么这几首诗被认为是明显有寄托的诗篇,首先,“八岁偷照镜”篇,主人公是一位女子,这就令人联想到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传统,但是现在还并不能确定,这个美人是否为诗人自比。“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1]36如果说前面并不确定作者是否模仿了《离骚》,这句话已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模仿痕迹,它与《离骚》中“集芙蓉以为裳”[9]231的相似度很高。“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1]36这句诗刻画了一个女子多才多艺,又勤奋刻苦的形象。“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1]36则说自己没有良媒,最后两句屈复评价说:“‘十五’二句写聪明女郎省事太早,而幽怨随之。才士之少年不遇亦可叹也。”[1]37用少年怀才不遇,心中意难平又十分无奈来解读也比较合理,所以大部分人认为这首诗是有明显寄托的。与这篇相似度很高的是“照梁初有情”篇,“照梁初有情,出水知旧名”[1]38“照梁”出自宋玉的《神女赋》:“其始来也,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梁。”[10]176“出水”则出自曹植的《洛神赋》。“灼如芙蕖出绿波”[10]176“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1]38这两句显然与“八岁偷照镜”篇的“芙蓉作裙衩”[1]36一样都化用了《离骚》的“集芙蓉以为裳”[9]句,前四句极尽所能描写女子的美丽,可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命运如何?后面就写到了:“锦长书珍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1]38显然女子的情路并不顺畅,良才美质却无佳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怀瑾握瑜却无人赏识的幽怨与愤恨。同样“何处哀筝随急管”篇也几乎表达的同样的意思,“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1]37这几句诗被认为是对应了曹植的《美女篇》的后段:“荣华耀朝日,谁不令希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比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1]37都是哀怨自己没有良缘,只不过李商隐《无题》中的女主人公出身贫寒,而曹植《美女篇》的女主人公出身高贵而已。“白道萦回入暮霞”篇也同样是以美人风华绝代,倾国倾城,却不知笑向何人寄托了怀才不遇之情。《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是论者认为指向性最明显的一首有寄托的诗篇。刘学锴先生将它与《深宫》这首诗对应解读,认为此诗寄托了诗人政治失意的痛苦。何焯也曾说:“义山《无题》,不过自伤不遇,无聊怨题,此篇乃直露本意。”[1]39事实上,有无寄托的问题只能大致从比兴寄托传统和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事实究竟怎样并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没有人能真正知道作者当时的想法,作者自己也并没有明确留下关于无题诗创作动机的文字,所以在进行无题诗解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文本出发,进行合理的推测,切不可穿凿附会,主观臆测,强行解释。

四、“壮志难酬”的幻灭感遇

根据李商隐部分无题诗跟前人诗文的明显照应或者对前人诗文的明显模仿,大部分学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并非全部都是毫无寄托的单纯爱情诗,一部分无题诗中仍然延续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那么现在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部分无题诗显然是有寄托的,那么这些有寄托的诗又是寄托了什么内容呢?这也是学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古至今,不少学者提供了他们自己的观点,成果也相当丰厚。其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主要有两种观点:君臣寓合寄托和朋友寓合寄托,但是在这两种观点之下不同学者对于具体作品的阐释方式是有差异的。

明代杨基在《无题和李义山商隐序》中说道:“尝读李义山《无题》诗,爱其音调清婉,虽极其秾丽,然皆托于臣不忘君之意,而深惜乎才之不遇也。”[7]237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基显然是认为李商隐无题诗寄托的内容是“臣不忘君之意”[7]237和“深惜乎才之不遇”[7]237。与之看法相近的有何乔新,他在《无题和李商隐韵序宫怨五首仙兴五首》中写道:“唐李商隐赋《无题》一首,盖托宫怨之情以寓思君之意,其引物托兴有《国风》《楚骚》之旨焉。”[7]238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何乔新同意“君臣寓合寄托说”[7]243,并且他个人更加偏向“臣不忘君之意”这一部分。廖文炳赞成《无题》是“托宫怨之情以寓思君之意”[7]239的说法,并且在《唐诗鼓吹注解大全》里贯彻这种观点阐释了李商隐的无题诗五首。谢榛的看法则不同于以上三位,他认为:“李商隐作《无题》诗五首,格新意杂,托寓不一,难于命题,故曰‘无题’。”[7]240这种看法还是较为合理的,有利于多角度、多元化解读无题诗,比较灵活与自由,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这种方法比较流于直觉。清代吴乔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他认为无题诗比起寄托君臣之意,更多可能是寓意令狐绹,因为根据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先是受恩于令狐楚,与其子令狐绹交往甚密,后因娶王氏女,被两党猜忌,卷入牛李党争,断送仕途,一生厄运缠身,所以他在《无题》中所寄托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根源其实是来源于党争,像他这样出身贫寒的仕子,再受到这些出身显贵之人的打压,恐怕是永无出头之日了。所以他即使再愤懑,再不平也只有绝望与幻灭,因为他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命运,不会再有奇迹。乾隆时期冯浩的观点与吴乔基本相同,只是在阐释具体诗篇时有所变化,他并不是认为所有无题诗都寓意令狐绹。但是冯浩在解释具体作品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一定要将《无题》具体化,把它与具体的事件进行对应,这样就难免走向穿凿附会。朱鹤龄的观点与前面两者不同,他虽然也认为“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7]244,但是在解读作品时较为通达。纪昀的观点则与朱鹤龄类似,他主张在解读作品时不去“求其事以实之”[7]245,只需要判断有无寄托,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联系其他诗文或论者的研究进行一个大致的推测即可,并不需要具体到人物事件,可以说是比较笼统虚泛的感遇。刘学锴在整理这些观点的时候,评价他们这种解读方式较为“通脱”[7]245。

其实前文提到的两种观点都各有道理,学者们也就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很多证据。实际上,《无题》中有寄托的诗所寄托的情感大体上都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对古代的文人仕子来说,仕途可以说是他们人生最看重的东西,他们的抱负与梦想,追求与向往全部都从这里开始,李商隐也不会例外。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困于党争,再没有前进的可能,其内心受到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所以他的《无题》中有寄托的那些诗更多是记录他在某一瞬间回想自己的经历,自己已走过的人生和将要面临的未来,感到一种人生如梦的怅惘和寂寥。他的幻灭来自于他的感遇,至于具体的作品解读,合乎情理即可,情感的表达不一定是单一的,极有可能是混杂的,没有必要将情感具体分类。

五、结语

李商隐无题诗寄托问题的研究对于《无题》的阐释与接受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寄托问题是解读无题诗内容情感的关键,也直接影响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并不是说有寄托的无题诗就比无寄托的无题诗更好,七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公认没有寄托,但它仍是千古流传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佳作,这些无题诗首先是爱情诗,先认识到这一点才开始考虑它们除了爱情之外,是不是还别有深意,这样才不至于本末倒置,穿凿附会。

〔参 考 文 献〕

[1]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商隐.李商隐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王立兴,吴翠芬注析.唐传奇英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5]蘅塘退士选编.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8]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刘学锴,李翰.李商隐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