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学院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有益探索,是推动产教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高校要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坚持立足自身特色,推动建设目标明确、建设基础扎实、育人模式科学的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成果丰硕。未来高校需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实践培养、优化师资队伍,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支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产业进步,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0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6 — 0061 — 05
一、引言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有许多方面不相适应,存在结构错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从需求侧来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迅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大大加快,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从供给侧来看,学校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学校在知识传授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相对于企业,学校的技能培养有所欠缺。因此,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培养模式。引进其他主体,积极向应用型转变,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地方高校自身内在发展。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都是可以选择的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作为技能密集型组织,可以为人才技能水平提高提供所需的产业导师、设备场所。[1]
为了进一步调动全社会资源,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参与合作办学程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多链协同。[2]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落实国家精神的重要举措。2020年,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可以引导高校瞄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发挥其他组织教育主体作用,建立新兴信息、技术与物质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为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新动能汇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3]
产业学院大致可以界定为,服务于社会经济、产业行业发展,高校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汇聚专业、资金、平台等多种资源,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在职培训于一体的,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实体。[4]近年来随着产业学院建设的持续推进,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肯定了产业学院对于推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李荣华(2019)认为,产业学院是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功实践的产物,对应用型高校建设具有借鉴意义。[5]郑荣奕(2021)研究发现,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可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多链衔接。[6]张兵等(2021)认为,产业学院已成为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组织。[7]陈雄寅等(2022)研究发现,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我国构建“技能型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8]邓小华等(2022)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载体和新模式,集中体现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各种元素,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等元素都能清晰地在现代产业学院得到体现。[9]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在产业学院建设当中存在一些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政策文件不够明确、行业企业参与度低[10]、投资汇报率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11]
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充分调研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的基础上,坚持“服务产业、多种学科、强调应用”的办学理念,采用多种可行的办学模式,广泛引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种社会资源,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二、建设目标明确
目标起到方向指引作用,选择合适的目标对于实体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是打造“五维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服务、学生创业五个维度目标,五个维度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产业学院的最主要产出是人才,人才培养始终是产业学院的核心目标,产业学院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原有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其素质可能仅针对于某一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而实际操作素质不足;专业素质较高,而基础素质有待加强。产业学院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各方面素质都过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均衡发展。复合型指的是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个领域,熟悉某一个方面,必须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熟悉本专业知识,也必须拥有宏观的视野与能力,能够适合于多个岗位,满足多种要求。创新型要求毕业生具备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不同的岗位、领域都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通过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使人才链不断延伸和发展,从而推动创新链延伸和发展,进而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发展。[12]
(二)科学研究目标
以深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科学研究目标。高校是重要的科研基地,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科研氛围、灵活的科研政策。产业具有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需要科研成果来推动自身发展。产业学院是联系高校和产业的桥梁,汇聚双方的优势资源对于开展适合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科学研究除了人力资源还需要资金、管理、政策等多方面要素,高校可以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产业方可以提供资金,双方共同管理,争取政策支持,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产业方作为办学主体之一,了解市场需求,对于产业学院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意义重大,使得产业学院科学研究的针对性更强,防止出现一方面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不符,而另一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却无人问津的情况。
(三)技术创新目标
以应用型创新为技术创新目标。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第一要素,当前各个维度的竞争关键是创新的竞争。产业链需要的技术创新是应用型创新,要求创新成果必须付诸于应用,服务于产业发展,某种意义上产业发展的成败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情况。以往的产业发展中,不同的企业根据技术水平高低、实力强弱,活动于不同的细分市场,而目前许多产业呈现“赢者通吃”的局面,该产业的第一名企业获得绝大部分市场、资源、利润,而第二名之后的企业生存都非常困难。产业学院作为我国落实产教融合战略的重要实体,技术创新天然具有应用型特征,可以做到全产业链条的技术创新服务。根据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产业学院将主要的研究方向调整到与产业发展相协同,大量的学生参与一线技术创新,得到解决产业前沿问题的锻炼机会,最终实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围绕人才链构造教育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多链协同。
(四)产业服务目标
以满足产业需要为企业服务目标。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主体。从某种意义上,产业发展的形势决定了国家整体发展的形势。产业发展需要教育行业提供人才、科研、创新支撑。目前很多情况下,高校发展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程度的脱钩,高校培养的人才不是产业需要的人才;高校科研产出形成了大量论文不是产业需要的成果;高校进行的技术创新无法在产业发展中应用。于是,出现了高校认为自身做出了巨大努力,学科排名逐渐上升,而产业却觉得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做出贡献。产业学院是产业提前进行人力资源储备、科研成果获取、技术创新辅助的重要形式。相较于以往培养的人才、产出的科研成果、提供的技术创新,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产业的人才需求,产出的科研成果更适合产业发展,提供的技术创新具备更好的生产效率。[13]
(五)学生创业目标
以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学生创业目标。创业是学生实现就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统一的特点,也是中国推动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尤其是当前我国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大学生具有创业所要求的时间、知识、闯劲,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最具有创业意识的群体。但是,大学生群体的创业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创业失败,而且也耽误了学习。目前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创业导师创业经验缺乏;创业教育内容空心化,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化,无法紧跟形式变化等等。产业学院引入了企业主体,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验支持,帮助大学生做好前期调研、中期管理,从而实现较高的创业成功率,实现良性发展。
三、建设基础扎实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上层建筑需要牢固的基础。要想现代产业学院能够发展迅速,需确保拥有组织运行合理、专业学科合适、产学合作经验丰富、产业方实力雄厚等牢固的建设基础。
(一)组织运行合理
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是高校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建立起来的教学科研组织,其产权结构具有多元化特征,天然具有与高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内部的二级单位不相同的属性。在办学9b71dfbcd5a22f56377e35ea3f9d9619ecbfacfb4103247b6bba3f86ee2604e1、治理与资源配置上,既具有非市场特点,也具有市场特点,公共机制、准公共机制和市场机制融合在一起。于是,现代产业学院高效运行的核心条件是必须建立现代治理机制。产业学院可考虑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行内部治理,在组织运行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独立运行。产业学院是独立运行的实体,理事会推荐和选拔产业学院院长,由其全面负责产业学院行政工作,拥有完全的人事权、财务权和事物权,且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竞争性激励考核。二是监事会监督运行。成立产业学院监事会,监督产业学院的运行,重大事项多元参与、民主治理、分权共治。三是建立分委员会。为了提高运行效率,产业学院可成立教学、科研、产业等分委员会,为产业学院的流畅运行提供支撑。[14]
(二)专业学科合适
专业学科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教育教学、师资建设、创新创业都必须立足于专业学科来展开。原有的专业学科建设方式主要是基于学校,这样会造成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出现耦合度较低的现象。产教融合可以大大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度,基于学校成熟的专业点进行建设,具有较好的专业支撑。一方面,专业水平较高。选择学校一流专业建设点进行建设,专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实习实训场所。另一方面,匹配社会发展需要。在进行产业学院建设前,广泛进行市场、企业、高校调研,选择与市场需求向符合、企业要求相适合、兄弟院校推荐的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做到产业学院建设有的放矢。
(三)产学合作经验丰富
办学定位要明确,建设应用型高校,办学特点要具有鲜明的应用性。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性教学,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产学合作是建设应用型高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积极推动产学合作。同时,产学合作覆盖要较广。设置学科专业中,先将基础较好的专业进行产学合作。不同学科专业产学合作既具有共性特征,也具有个性特点,汇聚成良好的运行实践,有利于下一步的产业学院建设。
(四)产业方实力雄厚
产业学院适应于产业需求,服务于产业发展。产业学院的发展关键是产业需求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的有效融合,要做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对接产业需求,产业发展支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形成点到点、链连链、面对面的“点线面”递进式局面。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政府、行业、企业的发展,政府、行业、企业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进行产教融合必须落实到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中。在选择产业方时,要紧紧围绕产业学院的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宁缺毋滥,选择实力雄厚的产业方进行产学合作。一是选择办学经验丰富的产业方。所选产业方均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均比较熟悉。二是选择具有经营实体的产业方。所选产业方具有与合作专业相契合的主体经营业务,既了解行业发展需求,也知晓人才培养重点。三是选择成长性较高的产业方。所选产业方必须是朝阳行业、成熟期行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15]
四、育人模式科学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较好的育人效果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功的关键指标。我校建立的现代产业学院具备科学的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当,校产合作模式恰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完备。
(一)人才培养模式适当
为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产业学院可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建立“三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三三四四”具体指的是“三个阶段、三个融合、四个共建、四个协同”。三个阶段即理论学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实习阶段侧重于专业实践,毕业实习阶段侧重于就业准备,三个阶段相互衔接。三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训与实习相融合、创新与创业相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四个共建即机制共建、师资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建,共同建立产业学院运行的规章制度,共同打造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共同建设适合社会经济形式发展、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共同推进满足人才全面化培养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四个协同即架构与人员相协同、教师与课程相协同、考试与考核相协同、教学与科研相协同,根据学科特点、人员特点,组建虚拟教研室;推进教师与课程一体化建设,共同发展;考试与考核深度融合,全方位考察监督学生学习情况;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共生,统一服务于人才培养。
(二)校产合作模式恰当
为顺利进行校产合作,产业学院可以实行“1+2+N”的校产合作模式。“1”指的是一个目标——建立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不是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必须具备自身的发展特点,具备较高的建设水平,具备一定的示范效应。“2”指的是两个办学主体——校方和产业方,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做到产业学院重要事物共商、产业学院发展共建,产业学院运行共管,产业学院产出共享。“N”指的是开展“N”个领域的合作,具体包括如下领域。一是合作进行市场调研,为确保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符合,校方与产业方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做到供给侧与需求侧相统一。二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科学合理,校方与产业方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针对学生学习特点,校方与产业方开展课程共建,兼容并蓄。四是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校方选派专业导师,产业方选派产业导师,共同组成产业学院师资队伍。五是共同进行科技研发。校产双方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开展项目对接,校方实验室向产业开放,产业实验室直接建在学校,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共享,不断提升科研效率。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
为使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校方和产业方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大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地综合教学、研发、创新、创业于一体,构建了功能完整、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专业化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充分保障开展各类实习实训活动。而且实训基地预留了充分的空间用于以后的改造升级,确保能满足未来实习实训需要。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产业学院可以依托产业方,在校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学生开展各类实习、实践活动。校外实训、实践基地采用“学徒制”培养模式,学生需选定产业导师为师傅,由师傅带领学生严格按照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及业务规范进行实操,校内导师也跟进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设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操作技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优势。[16]
(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完备
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应用型师资短缺成为地方高校进行有效转型的卡脖子问题,产业学院建设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产业学院严把师德师风关,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各层次培训当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师风教育;建立维护师德师风的体制机制,提高师德师风在考核、晋升中的权重,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引育并举,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着眼于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注意团队引进,也充分考察引进青年潜力人才。另一方面,支持鼓励校内师资通过国内外交流,在职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促进其更加迅速的发展。三是校内师资与产业师资双向交流。充分发展校内师资和产业师资的特点,推动双方互动交流是,培养壮大“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五、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学院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有益探索,是推动产教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17]一些高校坚持立足自身特色,建设目标明确、基础扎实、育人模式科学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不过也应该注意到,许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推进。
一是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明确权利和义务。校方和产业方的运作机制存在很大的区别,尽管通过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已经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可以发现,仍然在一些领域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权责不清、机制不畅等问题,各方的诉求很多情况下难以清晰表达。这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积极探索职责边界,在产权、职责、核心任务等方面更加明确。
二是进一步强化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学校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属性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产业方的技能密集型组织属性使得产教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产业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论教学特点,更多地侧重于模拟。在未来的改革中,应该提高教学移动到“办公室”“车间”,或者将“办公室”“车间”建设在校内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是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基础条件中的重中之重,产业学院建立以来,利用产业学院作为平台,“双师双能型”师资的比重大大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过,从结构来看,应用型师资的增长速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应当继续加大力度充实应用型师资队伍,做到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相协调。
〔参 考 文 献〕
[1]任金秀,周红利.产业学院:中国特色产教融合的组织创新[J].职教论坛,2021(04):51-5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3]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4]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3-6.
[5]李荣华,邱菁芳.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14):36-42.
[6]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30):14-19.
[7]张兵,邹一琴,蒋惠凤.共生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4):125-132.
[8]陈雄寅,周跃良,贾铁刚.苏粤浙闽等沿海四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46-53.
[9]邓小华,王晞.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职能与运行机制[J].职教论坛,2022(07):37-44.
[10]张志东,王华新,陈琳.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77-81.
[11]卞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析——基于2省96所院校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2(08):72-78.
[12]李良.“双三位一体”的高职软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5):35-36.
[13]王永钊,程扬.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9):36-40.
[14]周继良.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制度创新[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03):197-204.
[15]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2-73.
[16]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17]张浩,王纾.产业学院模式构建的政治经济分析[J].职教论坛,2021(09):31-37.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