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彰显的民族气节与高尚品格。科学家精神传承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于党领导中国科技强国事业的伟大实践;其内涵主要表现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个方面;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化理论研究、坚持人才驱动、注重舆论宣传、深化体制改革。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党的领导;内涵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6 — 0030 — 06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砥砺奋斗,相继投身于科技救国、科技富国、科技兴国和科技强国的实践中,推进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铸就了彰显中国科技工作者高尚精神品格和民族气质的科学家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①科学家精神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和传承,是助推中国科技事业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需明确科学家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勇前行、团结奋斗。
一、科学家精神的生成逻辑
科学家精神传承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于党领导中国科技强国事业的伟大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科学家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科学家精神传承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兴起和发展的黄金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其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论证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这些重要论述为科学家精神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借鉴。一是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青铜到铁器,从农业时代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历次生产资料革命、历次社会形态更迭都与科学技术进步及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二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恩格斯指出:“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②可见,科技在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的过程中,能引起社会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三是科学技术是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标识。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历史的车轮继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之后,又逐渐迈向智能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科学技术的更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标识。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论述了科学技术具有二重性,诸如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等。恩格斯强调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①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必须尊重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科学家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科学家精神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和鲜明民族品格。从本质上看,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华儿女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精神基因的赓续;从历史视角看,科学家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精神基因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实践中形成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优秀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铸牢了科学家的精神内核,成为科学家精神最深层、最本质的内容,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儿女对国家最质朴、最深厚的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基因,而这一精神基因体现在科学家精神中,形成了科技救国、科技报国和科技强国等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品格是科学家精神生成的文化基因,沉淀在科学家的血脉中,体现在科学家的实践中。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这些精神品格从本质上而言,无一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发明创造、团结协作等精神基因的延伸,例如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等中国古代伟大工程,无一不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其发明创造思想,同时,这些重大工程从设计、施工到建成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同心协力而取得的成果。可见,科学家精神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精神基因和鲜明民族品格的赓续、传承和发展。
(三)科学家精神生成的现实逻辑
科学家精神淬炼于党领导中国科技强国事业的伟大实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围绕我国社会发展各历史阶段的不同任务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将科技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关注科技事业、重视科技人才,充分调动了科学家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首先,科学家精神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认识到科技救国的重要性,在应对战争的同时发展科技事业;土地革命时期,在医疗、农业科技、军需技术、无线电通讯等方面开始发展科技事业。1929年,我国第一台收发报机研制成功;1931年,建立我国首个大型兵工厂,造纸厂、红军服装厂、油墨蜡纸厂等民用工业也不断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日军封锁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制定“发展工业、打败日寇”的决策,克服困难,研制枪支弹药、医疗器械等军用和民用设备,建立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农业学校等,培养了一批批“又红又专”的科技工作者。这一时期,科技工作者在艰苦的革命条件下形成了迎难而上、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宝贵品质,例如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研发武器弹药三次身负重伤,失去左眼、左手,以及右腿致残。正是在一批批迎难而上、不辞辛苦的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奉献中奠定了中国早期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也为科学家精神的生成打下红色印记。其次,科学家精神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重要性,提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工业、国民经济体系等都取得较快发展。这一时期,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号召,一批批科学家克服困难,选择回到物资供应有限、科研设备落后的祖国,以满腔热血投身科研之中,踏上科技兴国的征程。科技工作者们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在国防科技、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再次,科学家精神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应对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潮流,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强调“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③;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①。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例如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刻苦专研、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团结协作等精神品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精神动力。最后,科学家精神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方略。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精神基因,精益求精、无私奉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再创佳绩,例如“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北斗卫星导航全面开通,以及“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等。
二、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基本内涵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的精神标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特征。作为对国家的一种朴素情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深厚家国情怀的充分展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家严济慈、葛正权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踏上科技救国的征途;科学家钱志道、刘鼎等响应国家号召,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义无反顾前往延安,为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心系祖国,以满腔热血投入到科学研究中,用实际行动助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者们在科技、民生、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不懈探索并实现重大突破,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新成就。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砥砺奋进,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攻克“卡脖子”困境,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科研攻关,如南仁东、李保国、钟扬等心有大我、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时代楷模。这些科学家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能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本质特征的科学家精神。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近代以来,我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多次错过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机遇。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决心改变科技落后的状态,把创新视为引领经济、科技、医疗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力量之源。回顾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发现,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不缺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先后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追赶世界科技进步浪潮打下坚实基础。1960年,科学家袁隆平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一株产量和质量都高于现有水稻品种的秧苗,他如获至宝,开始投入到杂交水稻人工育苗研究中,历经多年研究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锐意创新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铸就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个新篇章。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战略高技术领域里,我国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例如“天问1号”探测火星、“雪龙2号”首航南极、“海斗1号”完成万米海试等。可以说,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已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赶考之路上,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品格。 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来看,我们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个科研难关、实现一次次的飞跃和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始终秉承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以理性的态度探索未知领域、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考量。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科学家钱三强在参加研讨会议时偶然发现实验影像中原子核出现和以往二分裂轨迹不同的三分裂轨迹,回到实验室中便开始长期观测铀裂变的科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钱三强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影像,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终于用充分详实的实验数据证明了铀三分裂轨迹的存在,随后又提出铀四分裂存在的可能性,这一结果在当时震惊世界,也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科学家袁隆平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他躬身力行、不辞辛苦地每天下田进行水稻育苗研究。凡此种种,都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们坚持求真务实、兢兢业业求实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求实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过程中不畏困难、直面问题的力量之源,也是推动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再创佳绩的重要保障。
(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奉献精神表现为科学家在投身科技事业过程中,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德风范和戒骄戒躁、静心笃志的高尚情操。“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在接到任务后,隐姓埋名,并心无旁骛地投身到中国核武器研究中,且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奋斗,他以身许国,为中国核武器研究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专家林俊德,夜以继日、集中精力,潜心进行研究,癌症晚期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从参与中国导弹核潜艇研究工作之时便隐姓埋名,不为名利、默默工作30多年之久,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回顾中国科技发展史可见,我国科技事业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追赶世界科技进步潮流,离不开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和重视,也离不开默默耕耘在祖国科技战线上千千万万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的默默坚持和接续奋斗。虽然科技工作者们各有所长,致力于不同科学领域的工作,但是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和深厚情怀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些科学家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用行动生动诠释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协同是科学家精神的显著标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发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能激发团队成员的智慧和潜力,集思广益、发挥优势突破科研难题和瓶颈。据统计,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先后有1000多家工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参与其中;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时,动用了全国60%的通信线路。科学家屠呦呦提炼的青蒿素,为世界医学作出重大贡献,而她自己却强调,研究青蒿素,是国家任务;获得成果,是团队贡献。此外,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北斗导航、中国天眼等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是科技工作者群策群力的结果、是团队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协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同心同向、团结奋斗。对于科技事业而言更是如此,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奋斗史。没有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接续奋斗、戮力同心、齐心协力的协同精神,难以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成就。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我们更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协同精神,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发扬协同精神还应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增强科研攻关能力。
(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取向。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回顾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见,教育、科技和人才始终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民族复兴的动力。对于科技事业而言,国家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中国科技事业之所以能实现接续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们发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和“传帮带”的作用。科学研究是一项接力奋斗的伟大事业,需要代代传承、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取得新成就。数学家华罗庚发现陆启铿在数学上的独特禀赋和才华后将其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二人在数学领域上的研究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例如两人通过合作建立起典型域上的调和函数理论,创造了我国数学界的一段佳话。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叶企孙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科学家,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甘做“引路人”和“铺路石”的宽阔胸怀提携后辈、无私的付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青年人才。
三、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化理论研究、坚持人才驱动、注重舆论宣传、深化体制改革。
(一)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根本政治立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事业,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发生深刻变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基础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在深海、深蓝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高端产业领域中取得重要跨越,在磁共振、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等高端医疗领域,以及疫苗研发、检测设备和试剂等方面取得新的突出成就,这些重要成果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科技事业视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将发展科技事业同各个历史时期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规划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宏伟蓝图,形成中国特色科技思想,例如从革命时期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培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发展科技事业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倡议,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再到新时代提出了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科技工作全过程,从而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的领导保持高度一致。
(二)深化理论研究,筑牢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之基
科学家精神源于历史实践,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深化理论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研究阐释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蕴,筑牢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之基。从历史维度看,科学家精神具有深厚历史渊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基因是科学家精神的源头活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禀赋和精神品格,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把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论研究阐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基因相结合,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科技事业的百年实践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发展科技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实践与感人事迹。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把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论研究和阐释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历史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历史实践的挖掘,以生动具体的案例、感人的事迹来丰富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从现实维度看,科学家精神是开放包容的,具有时代性。在“两大变局”叠加的背景下,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赋予科学家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也就是说,在科学技术深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运用创新思维对科学家精神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阐释,使其更能体现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论研究,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要求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阐释科学家精神,筑牢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之基。
(三)坚持人才驱动,激发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体自觉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一批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砥砺奋斗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不断创造科技事业新突破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培养和造就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激发广大优秀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自觉,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需求和人民所需,培养一批批具有较强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同时,还要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赓续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高尚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培育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接班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特别是对于科技事业的发展而言,更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念、接续奋斗。科技创新是一项承前启后、拾级而上,以及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超越的事业。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引导青年群体崇尚科学、树立创新志向,激发青年群体的主体自觉,坚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科研信念,并在实践过程中丰富、拓展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四)注重舆论宣传,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①也就是说,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注重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通过普及科学知识,讲述科技创新故事,以及传播科学思想、方法等,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发挥优秀科学家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就,离不开一批批献身中国科技事业的优秀科学家的无私付出和默默耕耘,这些真实、鲜活、生动的中国科学家故事生动诠释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可以加强对杰出科学家先进事迹的宣传,运用具体事迹从不同角度讲述科学家们对我国科技事业的牺牲和奉献,大力表彰在我国科技事业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民族脊梁,激发人们的认同感。二是创新宣传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弘扬科学家精神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联合互动的新模式,既要充分发挥书籍、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时代楷模评选”等,还要发挥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等网络平台的主阵地作用,借助线上平台大力宣传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和优秀科学家们的先进事迹,传播网络主旋律和正能量,提高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效性。三是组建科学家精神的专业化研究团队、宣传队伍和宣传阵地,从学理性的角度深刻解读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再通过专业化的宣传队伍和宣传阵地进行宣讲,使人们更深刻地领会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指向,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求是,2022(0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王炳林,郭清.科学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与科学内涵[J].北京教育(德育),2022(06).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