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

2024-08-15 00:00:00吕青青
理论观察 2024年6期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成型并不断发展完善。一直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是两种备受关注的模式,虽然西方式现代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西方式现代化并不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的特质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为世界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方案选择。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现代社会理论的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因此,本文旨在从《资本论》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批判,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并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资本论》;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超越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6 — 0010 — 06

关于现代化,我国学者罗荣渠是这样界定的:从广义上来说,现代化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量,并由此引发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过程。从狭义上来说,现代化是指经济文化落后的一些国家发动社会改革来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1]17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律,阐述了现代化生产力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揭示了如何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因此,从《资本论》出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化的本质和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追求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创新,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成果体现和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因此,本文将从《资本论》出发,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一、《资本论》中的现代化思想

(一)马克思对于现代化共性的理解与阐释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明确使用“现代化”这一概念,但“现代工业”“现代国家”等术语都蕴含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范围内的商品经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也就促使世界各国都将或快或慢地走上现代化进程。因此,马克思认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存在一定的共性。第一,机器大工业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世界历史的进程,生产力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首要表现,机器大工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推动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原始动力。第二,科技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为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来源。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进步和对利润的追求促使资本家不断更新技术设备,更多地以机器代替人工,减少劳动者的数量,这样一来资本有机构成逐渐提高,推动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从而推动了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生产的国际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当本国市场无法满足机器大工业的强大生产力时,资本家必然会开拓海外市场,随着国际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深化,使得生产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贸易的国际化,从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马克思对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分析与批判

马克思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工业化和机械化。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不断扩张和无节制生产的特征,这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以及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剥削工人的基础之上的,资本家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压榨工人来获取财富。剥削关系的存在和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且带来了阶级斗争、贫富分化、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进步,而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既带来了物质财富和技术进步,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和资本家占有的基础上的经济体系,其中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将导致生产力不足以满足人民需要,过度分化社会财富和资源,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不过总的说来,这也并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善意或恶意。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3]311-312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危机会变得更加尖锐。其中,公共卫生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爆发的最典型的体现之一。“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来说,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3]762《资本论》写作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正是英国频繁爆发各种瘟疫的时期,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大量引用了由西蒙医生主编的《公共卫生报告》,不但分析了当时资本家从薪水、劳动条件和住房条件等方面对职工的剥削与压榨,也同时论证了在疫病大流行背后的资本主义体制的缺陷。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资本的崛起,加强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性和复杂性。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和竞争,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其中夹杂着信息传播不对称、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形成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在现代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无限制的资本积累和掠夺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加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已经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虽然肯定了西方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但他对西方式现代化是持批判的态度。

首先,马克思认为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和延伸,它是建立在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资本家通过压低工人的工资和提高工作强度等手段来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剥削和压榨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使用,资本家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人的贫困和失业等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其次,马克思也批评西方式现代化的文化面貌,他认为西方一些国家采取的是“文化侵略”,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输出来殖民和控制其他国家,使其国家文化遭到破坏和削弱,进而导致文化多样性丧失,成为文化冲突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根源。随着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开始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英国在鼎盛时期,除了南极洲之外,在世界其他各大洲都有其殖民地,此外,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许多国家都曾经建立过殖民地,这些殖民者的侵略扩张,破坏了当地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造成了长期的贫困落后,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西方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利益的体现,它通过国家机器、民主制度和法制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这种利益是以大多数人的权利和利益为代价的。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理念,主张实现彻底的社会变革和阶级解放,从而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问题。“最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3]96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马克思认识到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延伸和体现,贯穿其中的是剥削、不平等和对他者文化的侵略,最终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特征

托马斯·皮凯蒂指出:“中国一直在摸索自己的模式,从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实践经验的成败中汲取教训,同时立足于本国国情,寻找一条融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优点的道路。”[4]1“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其核心表现为从传统生产力向科技创新型生产力的转变,同时注重社会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的更新和完善。相对的,“西方式现代化”则是指以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模板所采用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方式,这种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国际化和对外扩张等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在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试图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等,但是都未取得成功。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面临着政治的不稳定,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了阻碍。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度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需要做好相应的制度改革和建设,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法治建设等,在保障国家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人民的权益,关注人民的福祉;其次是文化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积极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同时注重文化发展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最后是社会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它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的解决。

迄今为止,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国的发展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追求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尽管我国在众多领域已经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我国拥有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滋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肥沃土壤。为了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全球影响力,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第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在近年来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意味着我国的收入分配更加均衡,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贫富差距问题仍然存在,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根基可追溯至欧洲工业革命及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这一过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西方现代化强调自由民主的价值,重视个人权利与自由,并倡导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以及民主政治体制;其次,西方现代化倡导市场经济体制,注重私有制和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实现效率和优化的资源利用;最后,西方现代化显示出一种国际化和对外扩张的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这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然而,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对其他国家物质资源和文化传统的冲击与侵犯。

尽管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在特定的工业化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所暴露出的问题揭示了其本质缺陷和局限性,因此西方式现代化并不是一条科学合理的现代化道路。首先,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但同时耗费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进一步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其次,西方式现代化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多方面的变化和更新,由此可能引发社会转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比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加剧等,尤其在一些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不和谐或不稳定的因素,从而造成社会动荡。最后,西方式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各国面临战争和冲突的风险。西方一些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自身实力逐步增强,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涌现出了强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等思想,这些错误思想加剧了国际战略竞争和地区冲突的风险,容易导致国际关系的不稳定,对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西方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但这掩盖不了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深层逻辑的共通性,即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之路和正确之路。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民主法制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环境保护,协调解决社会矛盾,减少国际战略竞争和地区冲突的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安全。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

西方式现代化模式所暴露出来的缺陷和局限性为我国的现代化方案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本质上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的频率总共有上百余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社会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需求,人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最快增长的经济体之一,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西方式现代化所不能比拟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家追求经济利益和资本积累为目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它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来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其现代化的进程表现为资本无限扩张和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过程。这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以资本和利益为主导,忽视人的发展的需求,使人被物奴役和支配,造成人的全面异化,导致阶级的对立和社会的不稳定,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违背人类全面发展的规律,终究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促进社会公平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一贯以来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5]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为了使现代化的产品和服务等成果为更广大民众享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获得更公平的生活环境和更平等的权利来成长和提高自己,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民主与正义,并建立更良好的社会风气。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国家主导和政府干预,通过计划和政策引导经济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政府会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失灵和资源错配,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并且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政策会重视充分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为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美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家约·贝·福斯特在他的著作中曾经提出,“我们生活于这样一个时期,即现实和理性的冲突要求我们追问诸多有关世界末日的问题:这个星球正面临着一种非常严重的生态崩溃吗?文明正处在深渊的边缘吗?人类物种自身的生存存在疑问吗?”[6]5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极大的智慧和力量,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道家的“道法自然”,呼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墨家的“兼爱节用”,表达了人对自然的珍惜敬重之情。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的生态文明道路。

西方式现代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来不断创造新的资源。这种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虽然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将人类的生存环境置于危机之中。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998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我们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的认知层面上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打破了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局面。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2]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做出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多角度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斥着战争、殖民和掠夺等一些不文明行径,这背后所体现的,正是西方国家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向往和平的民族,这一点与我们传统文化中极大的包容性和兼收并蓄的特点息息相关,在交往中相互借鉴和学习,坚持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因此,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伟大旗帜,坚持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的繁荣,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维护者,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国际影响力和发展前景方面已经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并展现出更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进步,社会形态的更替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文明形态的更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之上,是建构在人类文明全部成就的基石之上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一个突破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崭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不再局限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强调的“个人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理念,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的过度个人主义、社会不公等问题,而是将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扩大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念和实践,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面对一些全球性问题比如气候变化、生态破坏、贫富差距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张的“霸权主义”“零和博弈”等思维方式,而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通过全球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来解决,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其创新性、独特性和发展性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和超越。

四、《资本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剥削和压迫,由此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导致生产过剩和市场盲目竞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劳资关系和市场竞争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认真关注工人生活状况、维护劳动者权益,否则可能引发工人运动、罢工等群体性事件,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利益至上需要有可靠的制度保障,还要大力倡导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以此来推动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还需要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交换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商品交换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其最终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就转变为了市场经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则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我国现代化模式注重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优势,把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培育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实现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从而引领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我们还需要加强消费者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极其重要,在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等关系方面及时作出优化调整,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生态友好绿色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谈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土地拥有持久肥力的这种永恒的自然的条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思想,阐明了消费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等诸多生态经济的思想。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由于高速发展和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在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秉持生态经济的理念,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用经济的理念来保护生态。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越来越成为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资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产品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唤醒人们对于环保的自觉性,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西方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先发型现代化,它对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但是,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每个国家都应当自主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迷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的现代化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更大的开放格局下,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因此,我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和倡导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丰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一是要加强全球的安全治理,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是要完善全球的发展治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合作共赢,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推进全球的社会治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共促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和进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必将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包括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升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和启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刻解读,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西方式现代化的弊端,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方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更为科学和正确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6]福斯特.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