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南偶遇(组诗)

2024-08-15 00:00:00王自亮
诗选刊 2024年8期

石鼓大拐弯

1

在石鼓边沿,阳光刻画流动之纹,

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

沿着太阳纹流过。

一块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

一块立于大片黑色屋顶下,

历经雪崩的裸露之岩。

2

革囊渡江,船只渡江,人马渡江……

仿佛,渡江是唯一目的。

渡金沙江易,

渡心头之江难。

站在高处,见到并辔而行的三条江,

还有石鼓、人马、渡口。

渡江意味着“相见”,请带上

茶叶、盐巴与布匹。

3

石鼓就是集镇、码头、河湾,

是爱情、歌谣,白酒、红铜,

不唯狩猎、祭祀与征伐。

石鼓咚咚,石鼓沉默。

将一面大石鼓置于岩石之上,

背后是冈峦起伏的山峰,

土质是红色而有光泽。

石鼓喧腾,石鼓孤独。

石鼓铭文正好配上身边流水:

《破虏歌》《西江月》《醉太平》,

“锦衣前后皆华丽,秀袍南北俱和气”。

石鼓征战,石鼓休眠。

4

灰红色碎砂石,冰冻之路,

平坝上空,雪片飘落如抚慰之手。

江水从浑黄转为银灰色,

每一片波涛都焕发魂魄之美。

站在远处看三江并流,

踮起脚尖、转动眼珠去看:

石鼓,在金沙江转弯处的斜坡上,

水的斜坡,光的斜坡。

5

“淑言化处风行草,

俊骥巡方日照霜。”①

为着光芒、幽暗和谷粒,

荒野、岩石齐声歌唱。

沿着石鼓的纹路,太阳

刻画出三条江。

汉人、纳西人、傈僳人、彝人,

光的粒子,水的波浪。

注释:

①石鼓铭文,转引自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云南美术出版社。

蒙姑,石匠房运铜栈道

石阶的肋骨,嵌入危岩里。

栈道,勒进大山心肺,

江水昼夜奔流。

1787年秋天的那把石匠铁凿

今何在?台阶上留下的

最初灰白色凿痕在哪儿?

是谁,贯通了这些苦命人的步道?

刘汉鼎①召集了几百个石匠,

整整耗时四年,凿出栈道。

金沙江畔,“天梯石栈方勾连”,

鸟飞过,旅人走过,甲虫穿过,

血肉模糊的石头被野花覆盖;

铜,被运往更远的地方。

隧道临江的一边,每隔

一段距离,就凿出一个石窗。

让天光倾泻进来,

照亮行人的旅程。

金沙江之光,栈道石窗之光,

平行,交错。

肋骨,不再深陷于黑暗之中。

金沙江向前奔流,

峭壁回首。

注释:

①刘汉鼎,生卒年月不详,清时巧家厅水碾村人,性颖而仁厚,业儒不成,改习商,以一个庞大的马帮,以驮运东川京铜出府和运输生活物资进城而家资巨富,致赀百万,捐了一个江陵州同的官,人称“刘百万”。他一生善行累累,每一举动,费辄盈千累万。

邛海

邛海之蓝,如此光滑。

一句大凉山彝民带蓝光的问候语,

一片碧绿的龙泉瓷。

光和波混合,

蓝和绿镶嵌。

天空、远山与近树——彼此穿越。

邛海,到底是扎染还是蜡染?

邛海不是湖,也不是海,

它是纯粹的水,湿漉漉的光芒。

邛海是一匹信步而行的

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