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阶段性综述

2024-08-15 00:00:00景立鹏
诗选刊 2024年8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2023年12月以来,由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诗选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已连续召开5期(注:本文写于2024年5月)。该活动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二十余所知名高校和《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文艺报》《北京文学》等多家权威期刊媒体的专家学者,累计二百余人,围绕《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中的诗歌作品、栏目设置及选稿风格等相关诗歌写作与诗学话题展开专题讨论。“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不仅是河北省作家协会与河北师范大学深化合作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积极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诗歌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建设:搭建诗歌研究新平台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科的发展是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学院的重点学科之一,具有悠久的文脉传统和扎实的学术底蕴,尤其在诗歌研究方面。学院通过举办“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旨在在继承陈超先生诗歌遗产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新的诗歌研究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诗歌研究的发展。

评刊会选取《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林》等国内知名诗歌刊物作为评刊对象,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这些诗歌刊物一直以来,紧扣时代脉搏,深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现场。通过对这些刊物的深入研讨,既可以掌握当下诗歌创作的现状,又可以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感、历史感和理论深度的诗学命题,为进一步打开诗歌研究的视域,激活研究的活力提供了契机。评刊会将学科的发展和文学现场紧密联动,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评刊会以评刊为契机,加强了与诗歌领域专家学者和国内知名高校师生,以及期刊、媒体领域相关专家的联系,营造了开放、包容,而又充满对话和交锋的学术交流氛围。活动先后邀请国内三十余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如张清华、李怡、敬文东、耿占春、罗振亚、杨庆祥、杨四平、蒋登科等参与评刊,与会专家对评刊会的成功探索予高度肯定。同时,评刊会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参与研讨。评刊活动中,各位专家就当下的诗歌写作与研究现状,从多个维度展开深度研讨,具体包括新诗的经典化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写作与批评、科技诗写作的可能与限度、诗歌写作中的现实主义和地方性等诗学命题。对诗歌前沿热点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拓宽学科建设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水平。

一、人才培养:激发诗歌创作热情

人才培养是高校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三全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的开展,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通过一种开放、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激发学生诗歌阅读和创作的热情,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评刊会上,学生们一方面能置身诗歌写作与批评的现场,深入了解当下的诗歌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听取各位专家学者对诗歌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屋建瓴,获得启发,同时,同学们还能就相关作品和话题展开充分对话和激烈交锋,大大拓宽自身的学术视野。评刊会每期有五十余位学生参与,截至目前,先后已有三百余名学生参与讨论,其中庞帅帅、贺姗姗、王永、毛金灿、熊威、李思尚等十余名学生,先后在《诗选刊》《星星·诗歌理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评刊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孵化方面,效果显著。通过“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这种形式,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还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很好地实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课堂模式创新:打造开放式课堂

新文科建设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诗歌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力求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打造开放式课堂。此次“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便是课堂模式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它以“编辑+学者+诗人+高校师生”为核心,致力于在诗歌创作、编选、评论、教育、研讨等方面形成完整的链条,推动新诗创作、批评、编辑的多维融合以及新诗教育课堂的发展。诗歌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还承担着诗歌教化的重要功能。通过“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这种课堂模式,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课堂的主角;不再是听一位老师进行讲解,而是能博采众家之长;不再只是接受固有知识的灌输,而是能够深入学术前沿和文学现场;不再仅仅增加知识的储量,而是在讨论、质疑中提高学习的质量。校内师生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生,线上与线下,期刊与评论、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多维立体的联动,建构了一种开放、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形式不仅让学生们得到了锻炼,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

因此,“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可以被视为一种开放立体的综合性诗歌教学模式,它将诗歌教育与诗歌现场有机结合,促进了高校诗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同时,此活动兼顾诗歌写作、批评、教育和传播多个维度,为新诗的交流提供了思想和实践平台,拓宽了中国新诗教育的创新路径。

四、诗歌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诗教模式的新探索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诗教传统亦源远流长。新诗构成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理解百年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诗歌是一个重要的入口。新的诗歌形式和传统需要新的诗教模式,“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将诗教从传统的兴观群怨,引向更加开放、多元、丰富的实践路径和话语场域,有助于现代诗歌文化的发展和现代诗教模式的创新。在“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活动中,学生不仅借助诗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们的时代,而且对诗歌艺术本体特征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同时,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现实的工具和视角,更是自我认知,处理自我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方式。在多种声音的对话与争锋中,现代诗歌精神得到深入理解,现代诗歌文化获得极大阐扬,现代诗教的新模式逐渐生成。这些分享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对诗歌的传统与创新、形式与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继续在诗歌教育领域探索与实践,以“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的实践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诗歌教育的发展。学院将继续不断完善诗歌教育体系,搭建更多诗歌研究平台,培养更多诗歌人才。同时,学院还将加强与国内外诗歌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诗歌联合课堂·评刊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诗歌教育方面的成果,也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范本,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本栏责任编辑 田耘